542班儋州研学

含喜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周我参加了两次特别的活动,分别是去东坡书院和石花水洞研学‎。‎</p> <p class="ql-block">首先我们来到了石花水洞。讲解员先把我们带到了一个房间,向我们介绍的蝙蝠的品种、习性和特征,又向我们介绍了各种石头的形成,石笋和钟乳石每年竟然才生长1cm!</p> <p class="ql-block">路上的花花水水,一草一木都很美,我们慢慢走到洞穴门口。</p> <p class="ql-block">戴上安全帽,我们进入了石花水洞。</p> <p class="ql-block">石花水洞可真是一个神奇的地下世界。一走进洞里,里面凉飕飕的,昏暗的灯光打在洞壁上,映出各种各样奇特的石头。那些石头有的像巨大的蘑菇,有的像展翅欲飞的雄鹰,还有的像正在打盹的乌龟,真是栩栩如生。洞中的河流潺潺流淌,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演奏着一首美妙的乐曲。我们沿着洞中的小路慢慢走着,听着导游讲述这些石头的形成过程,心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神奇创造力的惊叹。‌‎</p> <p class="ql-block">中午,我们来到了东坡书院吃饭。</p> <p class="ql-block">当我踏入东坡书院的那一刻,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古色古香的建筑,青瓦白墙,飞檐翘角,透着一种宁静而神秘的气息。‌‎</p><p class="ql-block">‌‎我们跟着导游老师先参观了书院里的各种展馆。在一个展厅里,摆放着许多关于苏东坡的书籍和手稿复制品。看着那些字迹,我仿佛能看到苏东坡先生当年在这里读书、写作的身影。导游老师还给我们讲述了苏东坡在这里的故事,他如何在困境中依然坚持学习,如何用自己的才华书写壮丽的篇章。</p> <p class="ql-block">这首词创作于苏轼中年时期。当时他和弟弟苏辙分隔两地,思念弟弟之情溢于言表。在那个夜晚,明月高悬,清冷的月光洒下,苏轼抬头望月,心中满是感慨。‌‎</p><p class="ql-block">‌‎词中“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开篇就把对明月的疑问抛出,充满了对宇宙和人生的思考。“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句千古名句表达出他对弟弟美好的祝愿,即使相隔千里,也希望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p><p class="ql-block">‌‎苏轼用他那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将自己的思念、对人生的感悟融入到这首词中。他把自己的才情展现得淋漓尽致。‌‎</p><p class="ql-block">‌‎这首《水调歌头》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词作,更是苏东坡豁达乐观心态的体现。它跨越了千年岁月,至今仍被人们传颂,激励着我们去感受生活中的美好,珍惜亲情友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