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10月30日中午,我们在加勒古堡享用了一顿地道的斯里兰卡风味午餐,阳光洒在古老的石墙上,海风轻拂,仿佛时光也慢了下来。饭后,我们踏上了探访这座海上古城的旅程,每一步都踩在历史的回响之上。</p> <p class="ql-block">加勒古堡静卧于斯里兰卡西南沿海,曾是古代东西方贸易航线上不可或缺的枢纽。它不仅是海上的咽喉要道,更是一座建筑艺术的熔炉,将欧洲的严谨与南亚的灵韵巧妙融合。1988年,这座承载着数百年风云的古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目光凝望的文明坐标。</p> <p class="ql-block">古堡的历史可追溯至公元545年,彼时它已是一个繁忙的商业港口,商船往来如织。1409年,郑和下西洋途经此地,留下“布施锡兰山寺碑”,见证着东方航海的辉煌。1505年,葡萄牙人登陆加勒,建立交易站,并于1588年开始修筑城墙,奠定防御根基。1640年,荷兰人驱逐葡萄牙势力,扩建城堡,将其铸造成坚不可摧的军事要塞。1796年,英国接管斯里兰卡,加勒升格为区域行政中心,延续其战略地位。1948年斯里兰卡独立后,古堡褪去政治外衣,成为民族记忆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加勒古堡的建筑风格,宛如一部凝固的殖民史。葡萄牙的粗犷、荷兰的典雅、英国的庄重,在这里层层叠加,交织成一幅独特的文化图景。石墙、拱门、炮台与钟楼并存,每一块砖石都诉说着不同文明的碰撞与融合,形成独一无二的“海上堡垒”风貌。</p> <p class="ql-block">“加勒”在当地僧伽罗语中意为“岩石”,或许正因如此,荷兰人曾希望他们的统治如磐石般坚固。历史流转,殖民时代早已落幕,斯里兰卡重获独立,然而这座名为“岩石”的古城,却真的如其名般坚韧——2004年那场毁灭性的印度洋海啸中,它巍然挺立,守护了城中百姓与屋舍,仿佛命运的安排,让名字与命运悄然契合。</p> <p class="ql-block">加勒古城墙绵延三公里,由坚固的珊瑚礁石砌成,最初由葡萄牙人奠基,后经荷兰人扩建加固。行走在城墙之上,印度洋的壮阔全景尽收眼底,碧波万顷,浪卷千堆雪,而城内红瓦白墙的屋舍错落有致,宛如一幅静谧的南洋画卷。</p> <p class="ql-block">登上古堡城墙,眼前豁然开朗——海水如翡翠般碧绿,层层叠叠地铺展至天际。远处礁石林立,巨浪如云堆雪般扑来又退去,气势磅礴;而灯塔附近的海湾却风平浪静,金色沙滩温柔地拥抱着嬉水的人群,动静之间,尽显自然的诗意。</p> <p class="ql-block">1838年的灯塔静静矗立在海角,斑驳的塔身刻满岁月痕迹,它曾为无数航船指引方向,如今依然在晨昏交替中守望着这片海域,像一位沉默的守夜人。</p> <p class="ql-block">炮台遗迹散布在城墙沿线,锈迹斑斑的古炮仍指向大海,仿佛随时准备迎击来自海平线的威胁。它们是战争的记忆,也是防御的象征,无声诉说着昔日的硝烟与警戒。</p> <p class="ql-block">炮台钟楼,建于1883年,是加勒古堡的至高点,也是整座要塞的精神地标。钟声曾响彻古城,统一度量时间。如今站在这里,极目远眺,整座加勒城尽收眼底——海天一色,屋舍如棋,历史与现实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旧荷兰医院是堡内最古老的建筑之一,始建于17世纪,建在葡萄牙铸币厂的遗址之上,最初为荷兰海员提供医疗庇护。后来英国人将其改为军营,直至斯里兰卡独立。2003年前,它还曾作为加勒市政厅使用。如今,这座百年建筑焕发新生,被改造为集购物、餐饮与休闲于一体的时尚空间,人们在此品味咖啡,遥望海景,历史与现代在此温柔相拥。</p> <p class="ql-block">加勒高等法院,一座百年历史的白色建筑,矗立在古城核心,庄重而沉静。</p> <p class="ql-block">这座白色建筑,宛如一位身着白袍的时光守护者,静静凝视着这座海滨小城的变迁。它不言不语,却见证过无数判决与申诉,承载着法律与文明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殖民时期遗留的拱廊与立柱,线条分明,比例严谨,每一道光影都映照出荷兰与英国建筑风格的交融。廊柱间距精确至三米,传说当年设计师以棕榈叶为尺,测量距离,误差竟不超过一掌之宽,令人惊叹于古人的智慧与匠心。</p> <p class="ql-block">法院档案室深处,仍保存着19世纪的诉讼卷宗,泛黄的纸页边缘被海风侵蚀出波浪般的纹路,仿佛时间的指纹。轻轻翻阅,仿佛能听见百年前律师们用僧伽罗语激烈辩论的回声,在寂静中回荡。</p> <p class="ql-block">加勒老城门,被称为“印度洋的黄色城堡”,是进入古城的第一道门户。阳光洒在斑驳的墙面上,映出温暖的色泽,仿佛在迎接每一位穿越时空而来的旅人。</p> <p class="ql-block">荷兰风车的屋顶、葡萄牙炮台的垛口、摩尔人雕花的窗棂,种种元素混搭共存,勾勒出独一无二的“海上堡垒风”。1588年葡萄牙人初建城墙时,这里便是印度洋航线上不可绕行的“收费站”,掌控着贸易命脉,财富与权力在此交汇。</p> <p class="ql-block">图书馆静立于古城一隅,它曾是荷兰人建造的文化据点,如今成为游客驻足阅读、休憩沉思的宁静角落。</p> <p class="ql-block">这座由荷兰人建造的基督教堂,如今仍保留着数百年的风骨。步入其中,脚下是铺就的古老石碑,庄重而肃穆。奇怪的是,教堂内外不见十字架标志,彩色玻璃窗上也未绘圣经故事,反而透出一种异样的宁静与神秘,仿佛信仰在此以另一种方式沉淀。</p> <p class="ql-block">再往南行,便是始建于1868年的圣公会教堂(All Saints' Church),哥特式尖顶刺向蓝天,彩窗斑斓,是英国殖民时期留下的宗教印记。如今,它仍是当地信徒的礼拜之所,钟声悠扬,穿越百年,依旧回荡在古城上空。</p> <p class="ql-block">如今的加勒古城,400多栋老屋大多已改建为客栈、餐厅与手工艺品商店。昔日的军事要塞,已化作人间烟火的栖居地,游客穿梭其间,品味咖啡、选购纪念品,历史在日常中悄然延续。</p> <p class="ql-block">古城角落,一株古树盘根错节,枝干遒劲,绿意如盖。它的根系茂密发达,仿佛与城墙共生共长,令人难以想象,这旺盛的根系象征着生命与时间的顽强。</p> <p class="ql-block">走在古老的城墙之上,一边是蔚蓝浩瀚的印度洋,浪花翻涌不息;一边是白墙红顶的老城,钟楼高耸,教堂庄严。恍惚间,仿佛置身于一座荷兰小镇,却又处处透出南亚的温润与慵懒。牛车缓缓驶过石板路,老式自行车叮铃作响,路人步履悠闲,时光仿佛在此停驻,让人不禁沉入一段旧日梦境。</p> <p class="ql-block">记得有一句话,“历史的真实,或许并不在于过去发生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记忆与讲述它。”</p><p class="ql-block">是的,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墙缝,都在等待被赋予意义。</p> <p class="ql-block">我钟爱古城,爱它静默伫立的沧桑轮廓,爱它街巷深处悄然低语的往事。那些斑驳的墙垣、褪色的门环,未必惊艳,也未必悲凉,却承载着无数被时光滤过的记忆。它们不声不响,却让人忍不住驻足揣想:这里曾有过怎样的离合悲欢,怎样的晨昏流转?历史从来不是单一的叙述,而是千万人眼中千万种故事的交织,是无数目光与心灵共同编织的经纬。</p> <p class="ql-block">此刻正值放学时分,一群群学生嬉笑着从石板路上走过,书包轻晃,笑声清亮,如春日枝头跃动的鸟鸣。他们纯真的脸庞映着夕阳,仿佛为古老的街巷注入了新的光。我凝望着他们远去的背影,忽然明白:历史从未终结,它正被这一代代年轻的脚步轻轻拾起,悄然续写。</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