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中国当代文学作品中篇小说</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第一章 迷雾中的舵手</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 作者 曾尚青 )</b> 滨海市的梅雨季节总带着化不开的黏腻,老城区的青石板路被雨水浸得发亮,倒映着沿街霓虹破碎的光晕。陈砚坐在“观海书屋”靠窗的位置,指尖摩挲着泛黄的书页,耳边是窗外连绵的雨声和隔壁咖啡馆隐约的爵士乐。三十七岁的他,鬓角已染上风霜,眼神却像被雨水洗过的星辰,透着执拗的清亮。</p> <p class="ql-block"> 书屋是父亲留下的遗产,藏在巷弄深处,木质书架直达天花板,塞满了新旧不一的书籍。陈砚辞去出版社编辑的工作接手书屋时,朋友们都觉得他疯了——在这个电子书横行、短视频占据碎片时间的时代,实体书店早已是夕阳产业。可陈砚心里清楚,他不是在守一家书店,而是在守一片精神的栖息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老板,还没打烊?”门口传来熟悉的声音,穿着藏青色风衣的林墨收起雨伞,带进一股潮湿的寒气。她是市报的文化记者,也是书屋的常客,总爱披着晨光来,踏着暮色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抬头笑了笑,起身给她倒了杯热茶:“等你呢,上周说要的那本《山月记》,找到了。”他从柜台下抽出一本精装书,书脊微微磨损,却被打理得干净整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眼睛一亮,接过书摩挲着封面:“太好了,找了好久。”她呷了口热茶,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字画——那是陈砚父亲的手迹,“青风徐来,正气浩然”八个隶书苍劲有力。“你父亲的字真好,可惜我没见过他本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走得早,”陈砚的声音低了些,“但他总说,文字是有灵魂的,好的作品能像清风一样,吹散人心头的迷雾。”父亲曾是中学语文老师,一辈子清贫,却收藏了满屋子的书,临终前握着他的手说:“砚儿,守住这些书,就是守住心里的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时陈砚还在出版社做编辑,每天淹没在各种快餐式读物的选题会里。老板总说“市场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那些粗制滥造、充斥着功利与浮躁的书籍,让他越来越窒息。父亲的离世,成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他毅然辞职,回到老城区,守起了这家小小的书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近在写什么?”林墨转移话题,她知道陈砚一直在偷偷创作。作为曾经的文学编辑,陈砚的文字功底深厚,只是这些年为了书屋,很少再提笔。</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愣了愣,从抽屉里拿出一叠手稿:“写了点零碎的东西,关于城市里的迷茫与坚守。”手稿上的字迹工整,字里行间透着对现实的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接过手稿,认真读了起来。窗外的雨还在下,书屋的灯光温暖柔和,仿佛隔绝了外界的喧嚣。她越读越入神,那些文字像有魔力,精准地捕捉到了当代人内心的焦虑与挣扎——职场上的尔虞我诈、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精神上的空虚迷茫,却又在字里行间藏着一丝不屈的坚守,像黑暗中的微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得真好,”林墨合上手稿,眼神里满是赞赏,“这才是当代文学该有的样子,不回避现实,不迎合浮躁,能让人静下心来思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苦笑了笑:“没人会看的,现在的人都喜欢快节奏、强刺激的内容,谁愿意花时间读这些‘慢’文字?”他不是没有尝试过投稿,可收到的回复不是“不符合市场需求”,就是“缺乏爆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沉默了,她太清楚当下的文化生态了。报社的文化版面一缩再缩,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娱乐八卦和流量明星的新闻。她想反驳,却又无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时,书屋的门被猛地推开,一个浑身湿透的少年闯了进来。他看起来十七八岁,头发凌乱,眼神慌张,手里紧紧攥着一本破旧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对不起,我能不能在这里躲一会儿雨?”少年的声音带着颤抖。</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点了点头,递给她一条毛巾:“没关系,坐会儿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少年感激地坐下,擦干脸上的雨水,低头看着手里的书。林墨注意到,书的封面已经脱落,内页却被翻得卷了边,显然被反复阅读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也喜欢鲁迅?”林墨轻声问。</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少年抬起头,眼睛亮了亮:“嗯,他的文字太有力量了。我觉得现在的人,特别需要这种清醒的声音。”他叫赵宇,是附近高中的学生,因为喜欢文学,总被同学嘲笑“不合群”“老古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看着赵宇,仿佛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那时他也总被同龄人孤立,唯有在书籍的世界里,才能找到归属感。“别在意别人的眼光,”陈砚说,“真正有价值的东西,从来都不需要喧嚣的追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宇用力点了点头,从书包里拿出一个笔记本:“陈老板,我也写了一些东西,你能帮我看看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接过笔记本,认真读了起来。少年的文字还显稚嫩,却充满了真诚,写对社会现象的思考,写对理想的憧憬,写对未来的迷茫。字里行间,透着一股不向世俗妥协的倔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写得不错,”陈砚放下笔记本,眼神里满是鼓励,“有思考,有温度。继续写下去,总会有人看到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停了,天边泛起一抹淡淡的霞光。赵宇收起笔记本,向陈砚和林墨道了谢,匆匆离开了书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看,还是有人愿意读‘慢’文字的,”林墨说,“只是我们需要一个平台,让这些好文字被更多人看到。”她突然眼前一亮,“我有个想法,我们可以在书屋里举办读书会,每周一次,让喜欢文学的人聚在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原创作品。”</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眼睛一亮,这个想法像一颗种子,在他心里生根发芽。“好啊,”他说,“就叫‘青风读书会’,让清风,吹散迷雾。”</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晚,陈砚失眠了。他坐在书桌前,翻开自己的手稿,重新拿起了笔。窗外的月光透过纱窗,洒在稿纸上,像一层薄薄的银霜。他知道,前路必然坎坷,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读文字、爱文学,他就不能放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想起父亲的话,想起赵宇眼里的光,想起林墨的坚持。这些像点点星光,汇聚成照亮前路的灯塔。他在稿纸上写下小说的标题——《青风吹正》,然后继续往下写,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与这个浮躁的时代,进行一场温柔而坚定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b>第二章 喧嚣中的坚守</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风读书会”的第一次活动,来了足足二十多个人。有学生,有上班族,有退休老人,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自己喜欢的书籍,交流阅读心得。赵宇第一个发言,他分享了《呐喊》带给自己的震撼,说得热泪盈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大家都在追求物质,很少有人静下心来思考。鲁迅的文字,就像一把手术刀,剖开了人性的阴暗面,也唤醒了人们的良知。”赵宇的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一位退休教师感慨道:“我教了一辈子语文,看着文学从人人追捧到如今的边缘化,心里很不是滋味。现在的孩子,宁愿刷短视频,也不愿意读一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不是孩子们不愿意读,而是没有好的引导,”林墨说,“现在的图书市场,充斥着太多功利化、娱乐化的书籍,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作品,很难被看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看着大家热烈讨论的样子,心里既欣慰又感慨。他没想到,在这个喧嚣的城市里,还有这么多热爱文学、坚守精神家园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活动结束后,大家都意犹未尽,纷纷表示下次还要来。赵宇拉着陈砚的手说:“陈老板,谢谢你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我觉得,我们可以把大家的原创作品整理起来,印成小册子,让更多人看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觉得这个主意不错,和林墨商量后,决定创办一份名为《青风》的同人刊物,收录读书会成员的原创作品。没有资金,大家就AA制;没有排版经验,林墨就自学排版软件;没有发行渠道,就放在书屋里免费赠送,同时在网上开设专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风》第一期印了五百册,没想到很快就被抢空了。有读者在网上留言:“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读到这样纯粹、有温度的文字,太难得了。”还有读者专程从外地赶来,只为拿到一本《青风》,参加读书会活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随着《青风》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一些出版社开始关注到陈砚和他的读书会。一家知名出版社的编辑找到了陈砚,提出要出版《青风》的合集,并且希望陈砚能把他的小说《青风吹正》写完,由他们出版社出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先生,你的小说很有深度,反映了当代人的精神困境,市场潜力很大,”编辑说,“我们可以给你优厚的稿费,还会进行大力推广。”</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心动了,他知道,这是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看到的机会,也是对“青风读书会”所有成员的肯定。可当编辑提出要对小说进行修改,加入一些“更有爆点”的情节,迎合市场需求时,陈砚犹豫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辑先生,文学作品不是商品,不能为了迎合市场而失去灵魂,”陈砚说,“我的小说,只想真实地反映现实,表达我对生活的思考。如果要修改这些核心内容,我不能接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编辑叹了口气:“陈先生,我理解你的坚持,但现在的市场就是这样。没有爆点,没有流量,再好的作品也很难被关注。你再考虑考虑吧。”</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没有再考虑,他拒绝了出版社的提议。这个决定,让很多人不解,包括林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你为什么要拒绝?这是一个多好的机会啊,”林墨说,“只要你的作品能出版,就能影响更多人。稍微修改一下,又有什么关系呢?”</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有关系,”陈砚坚定地说,“文学的生命力,在于真实和真诚。如果为了出版而妥协,为了流量而迎合,那这样的作品,还有什么意义?我父亲说过,好的文字要像清风一样,吹正人心。如果连我自己都坚守不住,还谈什么吹正别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沉默了,她知道陈砚说得对,可她也心疼陈砚的坚持。这些年,为了书屋,为了读书会,为了《青风》,陈砚付出了太多。他省吃俭用,把所有的收入都投入到书屋和刊物上,自己却过得十分清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就在陈砚拒绝出版社后不久,书屋遇到了麻烦。房东突然提出要涨房租,涨幅高达一倍。陈砚根本无力承担,只能四处寻找新的店面,可合适的店面要么价格太高,要么位置太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老板,实在不行,我们就把读书会搬到线上吧,书屋暂时先关了,”赵宇看着陈砚日渐憔悴的样子,心疼地说,“等以后条件好了,我们再把书屋开起来。”</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其他读书会成员也纷纷表示愿意支持陈砚,有人提出众筹房租,有人提出义务帮忙打理书屋。可陈砚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那天晚上,陈砚一个人坐在书屋里,看着满屋子的书,心里充满了迷茫。他不知道自己的坚持,到底有没有意义。难道在这个浮躁的时代,纯粹的文学真的没有立足之地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拿起父亲的照片,照片上的父亲笑容温和,眼神坚定。“爸,我该怎么办?”他喃喃自语。</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突然,手机响了,是林墨打来的。“陈砚,告诉你一个好消息,”林墨的声音带着兴奋,“市文化馆的馆长看到了《青风》,很欣赏我们的理念,愿意免费提供场地给我们举办读书会,还愿意资助《青风》的出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愣住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真的吗?”</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真的!馆长说,现在像我们这样坚守文学、传递正能量的团体太少了,他们愿意支持我们,让‘青风’吹得更远。”</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挂了电话,陈砚的眼泪忍不住流了下来。他知道,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胜利,而是所有热爱文学、坚守精神家园的人的胜利。</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重新拿起笔,继续写《青风吹正》。这一次,他的笔触更加坚定,更加从容。他写城市的喧嚣与浮躁,写人们的迷茫与挣扎,也写那些在黑暗中坚守、在迷雾中前行的人。他相信,只要还有人愿意读文字、爱文学,只要还有人愿意坚守内心的正,这股清劲的“青风”,就一定能吹遍精神的旷野。</p> <p class="ql-block"><b> 第三章 清风拂过旷野</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市文化馆的场地宽敞明亮,“青风读书会”的活动越办越红火,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有知名作家主动联系陈砚,希望能来读书会做分享;有高校的文学系教授,带着学生来参加活动;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感受文学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风》刊物也越办越好,从最初的同人刊物,变成了有正规刊号、全国发行的文学杂志。杂志坚持“真实、真诚、有温度、有力量”的办刊理念,收录了大量来自普通人的原创作品,这些作品没有华丽的辞藻,却有着最真实的情感和最深刻的思考,打动了无数读者。</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的小说《青风吹正》也终于完稿了。他没有再找出版社,而是决定在《青风》杂志上连载。小说连载后,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读者们纷纷留言,说小说写出了他们的心声,让他们在浮躁的生活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前行的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老师的小说,就像一股清风,吹散了我心里的迷茫。”一位读者留言道,“我之前一直在职场上挣扎,为了升职加薪,不择手段,活得很累。读了《青风吹正》,我才明白,人活着,最重要的是坚守内心的底线,保持内心的清澈。”</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还有一位读者说:“现在的社会太浮躁了,大家都在追求物质,忽略了精神的需求。《青风吹正》让我重新认识了文学的价值,也让我明白,无论时代如何变迁,那些真正有深度、有内涵的文字,永远不会过时。”</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小说连载结束后,很多读者呼吁出版单行本。这一次,陈砚没有拒绝,但他坚持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出版,不做任何迎合市场的修改。令他意外的是,一家以出版纯文学作品闻名的出版社找到了他,愿意无条件支持他的想法。</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先生,我们一直关注《青风》杂志,也一直在读你的小说,”出版社社长说,“现在的文学市场,太需要这样有深度、有力量的作品了。我们愿意出版《青风》,并且会全力推广,让更多人读到这本好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青风吹正》单行本出版后,销量一路飙升,不仅登上了各大文学畅销书排行榜,还获得了多项文学大奖。媒体纷纷报道陈砚和他的“青风”故事,称他为“当代文学的精神坐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面对荣誉和掌声,陈砚始终保持着清醒和谦逊。他说:“《青风吹正》的成功,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所有热爱文学、坚守精神家园的人的功劳。我只是一个记录者,记录下这个时代的迷茫与坚守,记录下那些在黑暗中前行的身影。”</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依然坚持每周参加“青风读书会”的活动,和读者们交流阅读心得,分享创作感悟。他依然守着那家小小的“观海书屋”,虽然现在书屋的规模扩大了,也开了分店,但他还是喜欢待在老城区的总店,坐在靠窗的位置,看着来往的读者,感受着文字带来的温暖和力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宇考上了大学的文学系,他在给陈砚的信中写道:“陈老板,是你和‘青风’改变了我的人生。我曾经以为,热爱文学是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是你让我明白,坚持自己的热爱,坚守内心的正,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以后也要像你一样,做一名文学的坚守者,让‘青风’吹遍更多人的心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也辞去了市报的工作,全身心投入到《青风》杂志的编辑工作中。她和陈砚一起,带领着杂志的团队,发掘更多优秀的原创作品,培养更多年轻的文学爱好者。她说:“能和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情,是我这辈子最幸福的事。”</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这年秋天,“青风文学节”在滨海市举办,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作家、学者和文学爱好者。开幕式上,陈砚作为主办方代表发言。他站在台上,看着台下密密麻麻的人群,心里充满了感慨。</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各位朋友,”陈砚的声音温和而坚定,“在这个浮躁喧嚣的时代,我们总在寻找心灵的栖息地,总在渴望精神的慰藉。而文学,就是这样一片栖息地,这样一种慰藉。它像清风一样,吹散迷茫的迷雾,吹正人生的航向;它像灯塔一样,在黑暗中指引方向,在喧嚣中守护初心。”</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我始终相信,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精神世界的向往,永远不会改变。而文学,就是承载这份追求与向往的载体。它或许不能给我们带来物质上的财富,但它能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充实和精神的力量;它或许不能改变世界,但它能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今天,‘青风’能吹到这里,能被这么多人认可和喜爱,我感到无比荣幸。但我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的目光扫过台下,掠过林墨含笑的眼眸,掠过角落里认真记录的赵宇,掠过那些陌生却眼神炽热的面孔。“文学的道路没有捷径,精神的坚守注定漫长。我们今天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追求一时的热度,而是为了在时代的浪潮中,为文学保留一份纯粹,为心灵守护一片净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未来,‘青风读书会’会继续走进社区、校园、乡村,让更多人感受文学的魅力;《青风》杂志会继续发掘那些沉默的声音、真诚的文字,让普通人的故事被听见、被看见;我们还会设立‘青风文学基金’,资助那些有才华却缺乏机会的年轻创作者,让他们能够安心写作,坚守梦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掌声经久不息,像海浪一样在会场里回荡。陈砚深深鞠了一躬,眼角泛起湿润。他想起了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起了接手书屋时的孤勇,想起了那些在困境中相互扶持的日夜,想起了每一个为“青风”付出过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学节期间,各种活动精彩纷呈。名家讲座上,老作家们分享着创作的坚守与感悟;新锐论坛上,年轻创作者们探讨着文学的创新与未来;作品朗读会上,读者们声情并茂地朗读着《青风》上的文章,热泪盈眶;露天放映厅里,根据《青风》杂志作品改编的短片循环播放,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最让人动容的是“普通人的文学故事”分享会。来自各行各业的读者走上台,讲述文学如何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有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的外卖骑手,说在送餐间隙读《青风》的文章,让他重新找到了生活的勇气;有身患重病的老人,说文学陪伴他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让他学会了与命运和解;有偏远山区的教师,说他带着学生们读《青风》,让孩子们看到了大山之外的世界,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站在后台,听着这些故事,心里暖流涌动。他忽然明白,《青风》之所以能打动人心,不仅仅是因为文字的力量,更是因为它承载了太多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迷茫与坚守。它不再是一本简单的杂志,一部单纯的小说,而是一个精神的符号,一种共同的信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文学节闭幕那天,滨海市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却丝毫没有影响人们的热情。闭幕式后,很多读者留下来,围着陈砚交流。一位头发花白的老读者握着陈砚的手说:“陈先生,谢谢你。在这个人心浮躁的时代,你让我们看到了文学的希望,也让我们守住了心里的‘正’。”</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握着老人的手,真诚地说:“应该谢谢你们。是你们的支持,让我们有勇气一直走下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雨渐渐停了,天空放晴,一道彩虹横跨天际,映照在滨海市的街道上。陈砚和林墨、赵宇一起走在老城区的青石板路上,路边的“观海书屋”灯火通明,透过窗户,能看到里面依旧坐满了读书的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你看,”林墨指着书屋的方向,轻声说,“青风真的吹起来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点点头,目光望向远方。他知道,时代的浪潮还会继续奔涌,浮躁与喧嚣也不会轻易消散。但只要还有人愿意读书,还有人愿意写作,还有人愿意坚守内心的真诚与纯粹,这股清劲的“青风”就会一直吹下去,吹过城市的钢筋水泥,吹过乡村的田野阡陌,吹进每个人的心田,吹散迷茫,吹正航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赵宇忽然说:“陈老师,我最近写了一篇小说,想投稿给《青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好啊,”陈砚笑着说,“我等着拜读。”</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林墨也说:“我们接下来可以策划一个‘青年作家扶持计划’,给更多像赵宇一样的年轻人机会。”</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陈砚颔首赞同,心里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他想起自己在《青风吹正》的结尾写下的那句话:“真正的文学,从来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而是扎根大地、迎风生长的林木。它或许会经历风雨的洗礼,却终将枝繁叶茂,荫蔽后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晚风徐来,带着雨后的清新,吹动了路边的梧桐叶,也吹动了三人心头的暖意。书屋的灯光温柔而坚定,像一盏永不熄灭的灯塔,照亮着精神的旷野。</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回到书屋时,已经是深夜。陈砚打开门,一股熟悉的书香扑面而来。他走到书架前,抽出一本父亲留下的旧书,指尖摩挲着泛黄的纸页,仿佛感受到了父亲的温度。</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他坐在靠窗的位置,窗外是寂静的街道,偶尔有晚归的行人匆匆走过。他拿出笔和纸,开始构思新的小说。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像是在与这个世界进行一场温柔的对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月光透过纱窗,洒在稿纸上,也洒在陈砚的脸上。他的眼神清澈而坚定,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他知道,自己的一生,都将与文字为伴,与“青风”同行。他要继续写下去,写这个时代的故事,写普通人的坚守,写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真诚与美好。</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因为他坚信,只要文字不死,精神不灭,这股“青风”就会永远吹拂,吹正人心,吹暖岁月,吹遍每一片精神的旷野,在时代的长河中,留下不朽的印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而这,就是《青风吹正》真正的意义——不是成为一座孤立的丰碑,而是化作一股流动的清风,在岁月中生生不息,让每一个在迷茫中前行的人,都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找到内心的坐标,在时代的浪潮中,守得住初心,行得正方向。</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夜色渐深,书屋的灯光依旧明亮。那盏灯,照亮的不仅是满室的书籍,更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家园。而那股清劲的“青风”,正从这里出发,吹向更远的地方,吹向更久的未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b>风过心原,文立为标</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 致《青风吹正》</b></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时代的齿轮碾过浮躁的尘嚣,</p><p class="ql-block">当流量的浪潮漫过精神的堤岸,</p><p class="ql-block">你以笔为锚,定住漂泊的目光,</p><p class="ql-block">《青风吹正》,是旷野上苏醒的风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不迎合喧嚣的节拍,</p><p class="ql-block">不追逐转瞬的霓虹,</p><p class="ql-block">你在纸页间开辟净土,</p><p class="ql-block">让文字的根须,扎进现实的岩层。</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陈砚指尖的温度,焐热旧书的褶皱,</p><p class="ql-block">是书屋的灯光,对抗夜色的浓稠,</p><p class="ql-block">是《青风》的墨香,漫过功利的樊笼,</p><p class="ql-block">把普通人的迷茫与坚守,酿成岁月的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虚伪的梦,</p><p class="ql-block">没有猎奇的情节讨好浮躁的瞳,</p><p class="ql-block">只有真诚的笔触,剖开时代的肌理,</p><p class="ql-block">只有清醒的思考,校准心灵的罗盘。</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像清风拂过焦虑的荒原,</p><p class="ql-block">吹散欲望的迷雾,露出初心的田垄;</p><p class="ql-block">像灯塔照亮迷途的航程,</p><p class="ql-block">穿透喧嚣的风浪,指明前行的星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你写城市的钢筋水泥里,未凉的人心,</p><p class="ql-block">写文学的微光中,不屈的坚守,</p><p class="ql-block">写每一个平凡灵魂,对真善美的渴求,</p><p class="ql-block">写精神的旷野上,永不熄灭的火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是赵宇笔记本里,滚烫的理想,</p><p class="ql-block">是林墨案头前,执着的守望,</p><p class="ql-block">是无数读者心头,被触动的柔软,</p><p class="ql-block">是当代文学,对时代最深情的凝望。</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青风吹正》,不是孤芳自赏的盆景,</p><p class="ql-block">是扎根大地,迎风生长的林木苍劲;</p><p class="ql-block">不是转瞬即逝的流星,</p><p class="ql-block">是镌刻精神坐标,永远明亮的星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当风过心原,文立为标,</p><p class="ql-block">所有迷茫都将找到方向,</p><p class="ql-block">所有坚守都将收获回响,</p><p class="ql-block">这股清劲的风,终将吹遍岁月的长廊,</p><p class="ql-block">让文学的力量,在时代的长河中,</p><p class="ql-block">生生不息,永远昂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