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风带着点初冬的凉意,我沿着村道往西贾村的方向走。远远就看见那块熟悉的绿色指示牌,上面“西贾村”三个字格外醒目,还贴心地配了英文,仿佛在欢迎五湖四海的来客。二维码静静地贴在角落,像是现代生活悄悄探进传统庙会的一只眼。一辆白车身贴满广告的汽车停在旁边,像是从城里赶来凑热闹的。抬头望去,那栋浅棕与白色相间的高楼静静立在背景里,电线交错,红帐篷在风中微微晃动,仿佛整个村庄都在苏醒。</p> <p class="ql-block">一进市场,五彩的棉花糖就撞进眼帘,像一团团凝固的晚霞。摊主是个穿黑外套的中年男人,手上的动作利落得很,糖丝一圈圈绕在竹签上,转眼就成了孩子们手里的梦幻。旁边一位女子低头刷着手机,脸上映着屏幕的光,像是在发朋友圈:“西贾村庙会,走起!”人来人往,电动车在空隙里穿行,叫卖声、笑闹声混在一起,热腾腾的,全是生活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旁的红篷蓝篷连成一片,像一条热闹的彩带铺在村口。摊主们吆喝着,锅碗瓢盆叮当响,有人在试穿一双手工布鞋,有人在讨价还价一包干果。天空蓝得干净,电线杆像五线谱,鸟儿没来谱曲,倒是人声此起彼伏。我走过一家卖糖葫芦的摊子,红亮亮的果子在阳光下闪着光,仿佛能把整个冬天都染甜了。</p> <p class="ql-block">天刚亮,早市已经热火朝天。人们裹着厚棉衣在摊位间穿梭,呼出的白气在冷空气里一缕一缕地散开。红蓝帐篷下,白菜、萝卜、腊肉、年糕堆得满满当当,一位老大爷蹲在角落烤红薯,香味顺着风钻进鼻子里。我买了杯热豆浆,捧在手里暖得舍不得放。这哪是赶集,分明是冬天里最暖的一场重逢。</p> <p class="ql-block">森泰装饰的广告牌立在街角,红底白字格外醒目,可人们更感兴趣的还是旁边那串串棉花糖。摊主是个小姑娘,笑起来眼睛弯成月牙,她说今天已经卖了两百多串。我站在摊前看了一会儿,阳光斜斜地洒在帐篷上,照得整个市场亮堂堂的。有人提着菜篮子边走边吃,有人举着手机拍短视频,热闹得像是过年提前来了。</p> <p class="ql-block">舞台早就搭好了,红横幅高高挂着,灯笼一排排点亮,像要把整个村子的喜气都聚在这方寸之间。白色的雕像静静立在背景里,仰头望着这片喧嚣。观众们穿着厚实的冬衣,有的举着手机录像,有的小声议论着待会儿的节目。我站在人群后头,听见一个孩子问妈妈:“是不是神仙要来了?”——这庙会,在孩子眼里,本就是一场神话。</p> <p class="ql-block">蓝天白云下,市场像一幅流动的画。蓝色和白色的遮阳篷下,人们挑着水果、小吃、日用品,笑声和讨价声交织。一个卖糖糕的摊主掀开蒸笼,白雾“呼”地冒出来,瞬间裹住了他的脸。远处高楼隐约可见,近处却是最接地气的烟火。我买了两串糖葫芦,一串给儿子,一串自己咬了一口——酸甜在舌尖炸开,是记忆里的味道。</p> <p class="ql-block">街角停着一辆蓝色三轮车,车上堆满了红枣、核桃和干蘑菇,摊主正忙着给一位大妈称重。他手上的秤砣一上一下,嘴里还念叨着:“咱这核桃,山里头现打的,香!”人群熙攘,有人提着塑料袋满载而归,有人站在摊前犹豫要不要买那双绣花鞋。冬天的树叶子稀疏,可人情味却浓得像刚煮开的姜茶。</p> <p class="ql-block">红蓝帐篷一字排开,左边是热气腾腾的熟食摊,炸丸子、卤味、烤肠,香味勾得人走不动路;右边是玉米摊,金黄的棒子堆成小山,摊主用剪刀“咔咔”剪开外皮,露出饱满的粒儿。风轻轻吹动树叶,阳光在摊位间跳跃。我站在那儿,忽然觉得,这不就是最真实的中国乡村图景吗?平凡,却热气腾腾。</p> <p class="ql-block">金属托盘里堆着金黄的油炸食品,螺旋的、条状的,外皮酥得能听见脆响。摊主麻利地装袋,递给我时还叮嘱:“趁热吃,凉了就不好吃了。”我咬了一口,香油混着面香在嘴里炸开,像是把整个庙会的热闹都嚼碎了咽下去。旁边那辆汽车的引擎盖反着光,地面干干净净,连油渍都像是节日的点缀。</p> <p class="ql-block">炸鸡摊前围满了人,金黄的鸡块在油锅里翻滚,捞出来时滋滋作响,香气霸道地占领整条街。几个年轻人举着手机直播:“家人们看,西贾村庙会的炸鸡,外酥里嫩!”我买了一份,边走边吃,烫得直吹气。背景里的商铺和行人模糊成一片,唯有这份热乎劲儿,实实在在地落在胃里,也落在心里。</p> <p class="ql-block">“粉莲子粥”三个字写在铜壶上的红招牌上,字迹圆润,像是老辈人手写的。摊主是个中年女人,一边盛粥一边招呼客人:“加糖自己来,免费的。”我捧着一碗热粥站在边上喝,米香混着莲子的清甜,暖意从喉咙滑到胃里。旁边有人端着碗蹲着吃,有人站着聊家常,仿佛这一碗粥,不只是食物,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一碗羊杂汤,几片羊杂,撒上葱花香菜,热气腾腾地端上来。我坐在小板凳上,就着这碗面吃了一块油饼,酥得掉渣。面汤咸淡正好,像是谁特意为我煮的。抬头看,天蓝得像洗过,远处的孩子在追着气球跑。这一刻,我忽然觉得,所谓幸福,不过是一碗热面,一个晴天,一场不用赶时间的庙会。</p> <p class="ql-block">舞台前的雕像前摆满了鲜花和供品,香火袅袅升起,混着人群的体温,在冷空气中凝成一片朦胧。红色帐篷下,几位老人坐在小凳上聊天,说着谁家的孩子出息了,谁家的媳妇贤惠。金属栏杆折叠在一旁,电动车整齐地排着队。这不单是庙会,更像是一场村庄的年度团聚,把散落四方的人心,重新聚拢在这片土地上。</p> <p class="ql-block">戏曲声响起,古建筑背景前,两位演员水袖轻扬,一个眼神、一个转身,都是千年的韵味。女角头饰闪着微光,男角手持长剑,唱腔婉转,像是从时光深处传来。观众席上,有人闭眼聆听,有人轻声跟唱。我站在后排,忽然想起小时候,爷爷也是这样抱着我,在村口听戏。那一刻,传统不是遥远的名词,而是血脉里的回响。</p> <p class="ql-block">“山西省晋剧院”的金色大字在红幕上熠熠生辉,舞台中央的电子屏映着飞檐翘角的中式建筑,演员在台上缓缓起舞,动作如行云流水。他眼神一抬,仿佛穿透了时空。我站在台下,看着这熟悉的戏,听着这熟悉的调,忽然觉得,庙会不只是热闹,更是一场对根的回望。我们在这里吃、逛、看、听,其实,是在找自己从哪儿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