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道德经》第二十九章有云: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不可执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觑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p><p class="ql-block"> 我们每个人都是从纯真的孩童走来,却在成长过程中逐渐遗忘了本真的自我。小时候,一片树叶能让我蹲在路边看半天,蚂蚁搬家能成为我一整个下午的童话。那时的世界不大,却装得下整个宇宙的惊奇。</p><p class="ql-block"> 《小王子》里说:“所有大人都曾经是小孩,虽然只有少数人记得。”这话像一滴露水,轻轻落在心上,却漾开一圈圈久违的涟漪。它让我想起小时候躺在草地上看云的日子——那朵像兔子的云,我会跟它说一整个下午的话。可不知从哪天起,我开始低头看表,而不是抬头看天;开始计算得失,而不是感受风的方向。</p><p class="ql-block"> 老子说:“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载或隳。”万物本有其节奏,有人走在前,有人跟在后;有人呼气如春,有人喘息如冬;有人强壮如山,有人柔弱如藤。可我们偏偏总想统一标准,总想快一点、强一点、多一点。于是,在追逐“更好”的路上,我们弄丢了“本来”。</p><p class="ql-block"> 最可惜的,不是我们忘了怎么笑,而是忘了为什么笑。童年那种毫无理由的快乐——因为一只蝴蝶飞过,因为雨后泥土的味道,因为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声音——那种纯粹的喜悦,如今竟成了奢侈品。</p><p class="ql-block"> 可真正的智慧,或许不是越走越远,而是能回头看见来时的脚印。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不是放弃生活,而是放下过度的执念。就像孩子玩沙,不为建一座城,只为感受沙粒从指缝流过的触感。他们不执,所以不败;不为,所以不失。</p><p class="ql-block"> 也许,成熟不该是童真的敌人,而该是它的守护者。真正的成长,不是学会冷漠地计算世界,而是历经沧桑后,依然能为一片落叶心动。</p><p class="ql-block"> 所以,别急着“取天下”。先找回那个蹲在路边看蚂蚁的孩子吧。他没走远,只是藏在你忙碌生活的缝隙里,等你轻轻唤他一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