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滇缅公路骑行(二)

谢洪

<p class="ql-block">  10月20日,我们的一位骑友由于家里有事,不能和我们同行了。上午9:30,我们剩下的3人在县城的“滇缅公路纪念雕塑”前留个影后就冒着小雨出发了。</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骑行10km后,</span> 经过了龙门乡的五孔桥(海拔1714米)。</p> <p class="ql-block">  龙门乡路边的景色。</p> <p class="ql-block">  过了龙门乡就开始有了爬大坡的感觉了。</p> <p class="ql-block">  这段滇缅公路与S234省道合并。</p> <p class="ql-block">  顶着雨,爬坡18km,到达了雨雾弥漫的李子树村达麦庄垭口(海拔2366米)。</p> <p class="ql-block">  黑羊箐是永平县与云龙县的交界,这次由于下坡速度太快,没有见到黑羊箐“568”的公里桩及司机坟遗址。资料记载:滇缅公路贯通后,从昆明到黑羊箐为568公里,并立有界碑。此处坡度长、路窄弯急,事故频发。1942年5月5日,一辆载有南侨机工的车辆在此坠入深沟,多位机工罹难,当地村民将逝者分两处安葬,其中一座红砂石堆成的“司机坟”完整遗留下来,位于大栗树村黑羊箐组胡红光家地里。</p><p class="ql-block"> 此行没有亲眼见到,实在抱憾!但一路下来见到的云雾和青山一直都围绕着我们,应该就是那些南侨机工留下的英魂在述说那段悲壮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经过13公里<span style="font-size:18px;">弯急坡陡的</span>下坡路,到达了云龙县沘江畔的大栗树村,海拔仅1440米。可以想象如果是反过来骑上坡,将是多么的艰难!</p><p class="ql-block"> 而且,这段路已年久失修,坑坑洼洼,路又窄,一般轿车也很难通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在大栗树午餐后,我们继续沿滇缅公路前往功果桥。</p><p class="ql-block"> 刚出发不久,就遇到一位热心的皮卡车司机,他告诉我们,这段一直到江边的4公里路段,应该是“保存最原始和完整的滇缅公路”。</p> <p class="ql-block">  这段4公里的滇缅公路,确实最原始、最完整。刚好雨过天晴,也是最美的时刻……</p> <p class="ql-block">  到沘江边,已是下午17点,我们继续赶路。</p> <p class="ql-block">  遇到塌方,所有车辆和人员均禁止通行!</p> <p class="ql-block">  还好,我们只耽误了10多分钟,就第一个通过了塌方处。</p> <p class="ql-block">  经过8公里的行程,我们到达了沘江和澜沧江的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现在看见的</span>江对面是功果村。功果桥原建于此,后因前些年功果桥水电站建设,功果桥遗址没入江底,原大桥被迁移至云龙县宝丰乡政府驻地东北约1公里处的沘江上进行复原保护。</p><p class="ql-block"> 功果桥前身为1917年董坊兄弟修建的“青云桥”(铁链吊桥,仅供人行)。1938年3月,为抢通滇缅公路,工程师夏国光率民工在澜沧江功果渡口改建钢索吊桥,利用原青云桥护岸为基础,采用“铁圈抬杠法”运输材料(每4米钢材绕成直径1米铁圈,两人一组抬运),仅86天于同年6月9日竣工通车,桥长135米、载重7.5吨,因邻近功果村得名。1939年,为提升运输能力,上游700米处新建载重10吨的昌淦桥(纪念殉职工程师钱昌淦),1940年11月通车,两桥互为备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1940-1941年,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生命线”,出动242架次飞机轰炸16次,投弹近千枚,昌淦桥于1940年12月被炸断钢索,功果桥于1941年1月彻底损毁。‌‌</p><p class="ql-block"> 为此,军民创新抢修策略:永平、云龙、昌宁三县800名民工72小时内架设“汽油桶浮桥”(用53加仑汽油桶串联成浮筏),日渡车最高达235辆;同时昼夜修复桥梁,采用“昌淦桥通重武器、功果桥过轻装车”的弹性通行方案,粉碎日军“滇缅公路三个月无通车”断言。‌‌</p><p class="ql-block"> 功果桥是滇缅公路咽喉要道澜沧江上的一座重要的战略桥梁!</p> <p class="ql-block">  顺江而下2公里就是2012年建成发电的功果桥水电站。</p> <p class="ql-block">  再下行3公里,就是今年建成通车的新的功果大桥,海拔1360米。</p> <p class="ql-block">  从功果新桥过江后,经22公里,天黑时,我们到达了永保大桥(澜沧江上连接大理永平和保山的桥梁),此处滇缅公路并入了G320国道。</p><p class="ql-block"> 我们原计划在此住宿,但发现没有住宿,包括其周围沿江的一些小村,都不提供住宿,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在夜色中赶往14公里外的瓦窑镇。</p> <p class="ql-block">  等在保山的瓦窑镇安顿下来,晚餐时也是夜晚21点多了。</p> <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上才看清昨晚到的瓦窑镇的概貌,其海拔1320米。滇西抗战时期,瓦窑是中国远征军官兵、南洋华侨机工等南来北往的集散地,瓦窑旅社、瓦窑饭店等是他们艰难旅程中的栖息地。这些建筑虽经岁月变迁,但仍保留着当年的部分风貌,见证了那段繁忙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10月21日上午11点,我们从瓦窑镇出发了。这条路是老滇缅公路、G320国道和G357国道的共线路段。一开始就顶着烈日爬坡了……</p><p class="ql-block"> 保山作为滇缅公路咽喉枢纽(距畹町口岸约200公里,是物资入滇后首个大型集散地),1940年至1942年遭日军持续战略轰炸,核心目标是摧毁滇缅公路运输功能、阻断国际援华通道,堪称“滇西抗战空中浩劫”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保山大轰炸(1940年—1942年)是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阻断国际援华通道实施的战略空袭,核心集中于1942年5月4日—5日的“五四、五五大轰炸”,堪称滇西抗战期间最惨烈的平民灾难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军侵占缅甸后直逼滇西,保山作为滇缅公路物资中转枢纽,聚集了数万撤退难民、远征军士兵及运输工人。4日中午,日军18架轰炸机分批空袭保山城区,5日再次增派战机轰炸,重点瞄准十字街、东关、北关等人口密集区及物资仓库、汽车运输站。轰炸中,日军投放燃烧弹,城区瞬间陷入火海,木质房屋成片焚毁,石板路被炸成焦土,青龙街古建筑多处坍塌,难民拥挤的街道上尸骸遍布,仅两天伤亡就超1.2万人,房屋损毁率达90%,滇缅公路保山段运输彻底中断。</p><p class="ql-block"> 轰炸后,保山爆发霍乱疫情(尸体掩埋不及时导致),军民又面临“轰炸+瘟疫”的双重劫难,当地医生与教会人员组建临时医疗队,勉强控制疫情蔓延;时任保山县长张问德带领民众一边掩埋尸体、消杀防疫,一边抢修公路,仅7天后滇缅公路就恢复简易通行,为后续滇西反攻保留了关键通道。</p><p class="ql-block"> 保山的人民为滇西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重大贡献!</p> <p class="ql-block">  路过一个叫“马转弯”的村子。</p> <p class="ql-block">  经过 18公里的爬坡,到达旧寨(海拔1964米)后,就开始下坡。</p> <p class="ql-block">  途经路边的一座老房子,主人比我小2岁,正在晾晒包谷,他的2个儿子现在省外打工,一年才回来一次……</p> <p class="ql-block">  下坡 10公里后,我们到达了老营镇,海拔1840米。上图是正在运客的三轮摩托车。</p> <p class="ql-block">  继续下坡。</p> <p class="ql-block">  我们走的这段滇缅公路一直都在使用,直到G320国道和旁边的大保高速(大理~保山)修通后,通过这里的车辆越来越少了,加上年久失修,到处都坑坑洼洼,十分难行。</p> <p class="ql-block">  路虽很糟糕,但旁边水库的风景却很好。</p> <p class="ql-block">  经过10km的下坡后,我们就到达了保山坝子,来到板桥镇(海拔1670米),我们参观了板桥古镇的青龙街。</p> <p class="ql-block">  在一茶馆坐下来,喝了一杯5元的清茶。</p> <p class="ql-block">  难得坐下来看看 街上来来往往的人们。</p> <p class="ql-block">  喝完茶,在保山坝子里骑行9公里,就到达保山市区内今晚住的酒店~蘭都饭店,20多年前第一次来保山时,也是住的这家酒店。</p> <p class="ql-block">  山谷骑友在保山的老同事,已为我们准备好了一桌美味的晚餐~火瓢牛肉。</p> <p class="ql-block">  回到酒店,看着楼下的保山城,却忽然想到了那段83年前,保山城被日军狂轰滥炸时的惨状历史:</p><p class="ql-block"> 保山作为滇缅公路咽喉枢纽(距畹町口岸约200公里,是物资入滇后首个大型集散地),1940年至1942年遭日军持续战略轰炸,核心目标是摧毁滇缅公路运输功能、阻断国际援华通道,堪称“滇西抗战空中浩劫”的关键节点。</p><p class="ql-block"> 保山大轰炸(1940年—1942年)是日军为切断滇缅公路、阻断国际援华通道实施的战略空袭,核心集中于1942年5月4日—5日的“五四、五五大轰炸”,堪称滇西抗战期间最惨烈的平民灾难之一。</p><p class="ql-block"> 1942年5月,日军侵占缅甸后直逼滇西,保山作为滇缅公路物资中转枢纽,聚集了数万撤退难民、远征军士兵及运输工人。4日中午,日军18架轰炸机分批空袭保山城区,5日再次增派战机轰炸,重点瞄准十字街、东关、北关等人口密集区及物资仓库、汽车运输站。轰炸中,日军投放燃烧弹,城区瞬间陷入火海,木质房屋成片焚毁,石板路被炸成焦土,青龙街古建筑多处坍塌,难民拥挤的街道上尸骸遍布,仅两天伤亡就超1.2万人,房屋损毁率达90%,滇缅公路保山段运输彻底中断。</p><p class="ql-block"> 轰炸后,保山爆发霍乱疫情(尸体掩埋不及时导致),军民又面临“轰炸+瘟疫”的双重劫难,当地医生与教会人员组建临时医疗队,勉强控制疫情蔓延;时任保山县长张问德带领民众一边掩埋尸体、消杀防疫,一边抢修公路,仅7天后滇缅公路就恢复简易通行,为后续滇西反攻保留了关键通道。</p><p class="ql-block"> 保山城的人民为滇西抗战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和血的代价!</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未完待续……)</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