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老碾,碾不碎的时光

记忆🇨🇳

对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来说,石碾的“咯吱”声,是刻在骨子里的记忆。它不只是一件石器,更是一台生活的研磨机,将清贫的岁月碾出希望的滋味,也将母亲的身影,碾成我们心头最坚韧的烙印。<br><br>打记事起,家乡前街就有两盘石碾。一盘在村南,露天;另一盘在村西的碾棚里,与我家相邻,我对它感情尤深。就是这两盘沉默的石碾,靠着坚硬的石质和巧妙的榫卯,把整粒的谷物,磨成了养家糊口的口粮。<br> <div>碾棚下的这盘老碾,结构颇为精巧。圆形的碾盘是它的基座,上面凿满了整齐的碾齿。沉重的碾砣,一头大一头小,像一枚巨型的石印,它在碾盘上滚动的轨迹,便是我们日复一日走过的“圆”。连接它们的是木制的碾框。框上的铁榫头,精准地嵌进碾砣两端的碾脐里,让它能灵活转动。木框的中心还有一个孔,正好套在碾盘中心的碾管芯上——这里,就是石碾的轴心,是它所有圆周运动的原点。最后,是斜对着的两个碾棍孔,插上碾棍,人的力量便由此注入,推动这沉重的石器,开始它周而复始的歌唱。</div><div><br></div><div>了解了这碾体的构造,便不难想象它当年的辛劳。早年农村尚未通电,家家户户的口粮,都要靠这石碾来破碎、去皮。生产队时期,村民们白天要下地,推碾的活计,便挤在了一早一晚和阴雨天里。<br><br></div><div>记得清晨,天刚蒙蒙亮,碾棚里便已人声浮动。橘色的煤油灯是大家自带的,在昏黄的光晕里,一盘石碾要伺候二十几户人家,忙碌可想而知。碾道旁,依次摆上的簸箕、箢子,那是大家无声的队列,代表着先来后到的规矩。<br><br></div><div>我家推碾时,母亲总在鸡叫二遍时就起身。她带着备好的粮食,叫醒睡梦中的我和弟妹,急匆匆赶往碾棚。把粮食倒在碾盘中央,均匀摊开,我们便使劲推起碾棍。母亲则一手推碾,一手拿着笤帚,不停地把碾到边缘的粮食扫回中间。<br><br></div><div>“转圈要匀,力气要稳。”老人们总这么说。我和弟妹们也学着样子,可个子矮小,只能踮着脚,将全身重量压在碾棍上。起初的新鲜感很快被疲惫取代,石碾沉重,一圈又一圈,单调而漫长,直推到头晕眼花,心里便开始嘀咕:这路,何时才是个头?<br><br></div><div>每到这时,母亲也无言,只是默默地咬咬牙,那矮小却如石刻般坚定的背影,便独自抵在碾棍上。那一刻,我喉咙像是被什么东西堵住了,忽然明白了什么叫“负重前行”——生活的全部重量,都压在这盘石碾上,而推着它一圈圈转动的,是母亲,是一家人生存的全部勇气和希望。<br><br></div><div>推碾最累,也最有趣的,当属压地瓜干。那些韧性十足的干块堆在碾盘上,活脱一座“小山”。起初推起来格外费力,仿佛在对抗整个冬天的积蓄。我们铆足了劲,听着碾盘上“咔咔”的碎裂声,看着那座“山”在石碾无情的重压下一点点压扁、屈服,最终化作细腻的粉末。那一刻,疲惫的身体里,竟会生出一股征服般的、幼稚的快意。<br><br></div><div>碾棚里,也看尽人间冷暖。村上有户人家,丈夫常年卧病,一个女人拉扯四个半大小子。她来推碾时,常常是抱着小的,拉着大的,不是这个哭,就是那个叫。每当这时,好心的乡邻总会伸出援手,有的帮着看孩子,有的帮着推几圈,用最朴素的善意,帮衬着渡过难关。<br></div> ----碾棚最沸腾的时候,是春节前的十几天。碾道旁的家什排成长龙,空气里弥漫着忙碌与期盼。当然,也有为谁排前、谁插队而起的摩擦。乡音俚语的争吵声、劝解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碾棚里另一幅真实的生活图景。所幸,在乡邻们的公论下,怒火总归会平息。昏黄的煤油灯下,有人甚至推着碾棍都能打着盹。夜半时分,煤油灯把推碾人的影子拉得老长,投在墙壁上,无声地诉说着辛劳。当新碾出的面粉带着余温,装进布袋时“噗噗”地冒着白气,那才是年味最踏实、最温暖的模样。<br><br><div>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石碾在村里流转几十年,方便了每家每户,每逢过年会有老人给石碾烧些纸钱,贴上福字,祈祷来年风调雨顺,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br><br><div>如今,农村的石碾早已被电磨取代,年轻人恐怕只能在博物馆里寻觅它的踪影了。时光流逝半个世纪,家乡的石碾也早已静默。但记忆里那“咯吱”的声响,却从未在脑海中散去。它和着母亲的汗水与新麦的暖香,共同推动了我的童年,也碾出了那段清贫岁月里,生活最本真、最坚韧的滋味。(照片来自网络)<br></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