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银杏叶染黄的深秋,淮安市实验小学五(9)中队的红领巾们,捧着一颗敬畏的心,走进了张纯如纪念馆。那面刻着“张纯如纪念馆”的石墙前,红色横幅上“踏伟人足迹悟初心使命”的字样,和孩子们眼里的光,撞得刚好。</p> <p class="ql-block">签到完毕后,大家列队整齐,怀着崇敬之心,准备走进这段镌刻着民族伤痛与勇气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一踏入展厅,“12·13”的字样裹着白鸽的剪影撞进视线,讲解员的声音轻轻揭开那段被张纯如用生命“托举”的历史:她踏遍档案馆、叩响幸存者家门,在无数个深夜里,把南京大屠杀的苦难,缝进《南京暴行》的字里行间。</p> <p class="ql-block">顺着讲解员的声音,孩子们仰起头,盯着墙上张纯如的照片:镜头里的她,眼神里有倔强的光,旁边的展陈墙,串起了她踏遍档案馆、走访幸存者的足迹。</p><p class="ql-block">“她把南京大屠杀的苦难,缝进了《南京暴行》的字里行间。”讲解员的话刚落,有孩子踮脚望着展柜里的书籍,小声说:“原来总有人,会为别人扛下难走的路。”</p> <p class="ql-block">展厅深处的黑色背景墙前,“不能忘却的纪念”几个字格外凝重。孩子们整齐地站在张纯如的雕像前,暖黄的烛火围在基座旁,衬着献花的淡香,空气里是少年们少有的安静。</p><p class="ql-block">雕像上“张纯如 1968-2004”的字样,像一把轻锤,落在每个孩子心上——他们或许还不能完全懂“用生命写历史”的重量,但此刻攥紧的衣角、认真的眼神,已经是对“正义”最朴素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孩子们仰着头,盯着墙上她的照片——镜头里的张纯如,眼神里有倔强的光。展柜里的书籍、旧报、演讲影像,像一把把钥匙,打开了“正义”的模样:原来总有人,会为素未谋面的同胞,扛下记忆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愿这段记忆成为孩子们人生路上的精神养分,让他们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对英雄的崇敬,在未来的日子里明辨是非、坚守正义,将"以笔为刃、以行践诺"的精神传承下去,做民族记忆的守护者、和平年代的追梦人!</p> <p class="ql-block">走出纪念馆时,阳光刚好落在孩子们的红领巾上。他们举着“V”字手势笑起来的样子,像极了展厅里振翅的白鸽。</p><p class="ql-block">我们铭记张纯如,不是沉溺伤痛,是要记得:和平从不是理所当然——是她这样的人,用生命把“战争”的锋利裹住,才让今天的风,能轻轻吹过少年的衣角。</p> <p class="ql-block">愿这群孩子,带着张纯如的“正义之炬”,把“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种成心里长青的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