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的北京,秋意正浓。我在这座承载着历史与未来的城市,参加了一场以教育改革为主题的深度讲座,聆听思想激荡的声音,感受基础教育变革的脉动。这一天,不仅是知识的汲取,更是一次对“人”的成长路径的重新审视。</p> <p class="ql-block"> 会场的大屏幕上,“寻求观念与体制的同步变革”“九年一贯制办学促进高质量育人”的字样轮番闪现。刘希娅校长站在讲台前,语气平实却字字有力,讲述着谢家湾学校的实践——从资源分配走向学生自主,从条块管理迈向共享治理。她说:“教育不该是切割的,而应是流动的。”那一刻,我仿佛看见一条河,从僵硬的渠中挣脱,重新汇入自然的脉络。当她提到“红梅花开,朵朵放光彩”,我不由想起校园里那些奔跑的身影,每一个都带着不同的节奏,却同样明亮。</p> <p class="ql-block"> 屏幕上跳动的数据表格,展示着教师跨学段任教的常态,体育与艺术课时的显著提升,评价体系从“打分”转向“反馈”。这些数字背后,是学校对每个孩子学习节奏的真正尊重。我不禁想,我们曾把教育做成流水线,如今终于开始学会等待一朵花在自己的时节开放。</p> <p class="ql-block">“从静态资源的分配与管控,走向动态学生学习的自主与链接。”这句话在屏幕上静静浮现,像一声轻叩。我忽然意识到,真正的变革不在制度文件里,而在一间教室是否允许学生自己决定喝水的时间,在于一节课能否因一场突如其来的讨论而改变方向。教育的温度,就藏在这些细微的“允许”之中。</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列出的作息安排让我心头一震:小学与初中统一规划,孩子可以自主安排上厕所、喝水,大运动时间被郑重标注,睡眠也被纳入课程逻辑。这哪里是课表?分明是一份对童年尊严的承诺。我们总说“为孩子好”,却常常忘了问:他们需要什么?</p> <p class="ql-block">一段数据悄然出现:谢家湾学生中考平均分、优秀率,稳中有升。但更打动我的,是屏幕右侧那张操场上的合影——孩子们站得整齐,笑容却自由。没有补习班堆砌的成绩,没有疲惫的眼神,有的是一种被信任后的舒展。原来,低负担与高质量,并非对立。</p> <p class="ql-block">“小学毕业了的暑假为什么成为最忙碌的补课假期?”这个问题像一根刺,扎进在场每个人的心里。家长们焦虑学段贯通,却用补课填满本该喘息的夏天。我们总在“衔接”二字上做加法,却忘了真正的贯通,是让孩子带着好奇与信心,自然地走向下一程。</p> <p class="ql-block">“取消中考”四个字出现在屏幕上时,会场微微骚动。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次对成长路径的重新想象。如果教育的目的不是筛选,而是成全,我们是否还能容忍用一场考试定义一个少年的全部价值?有人摇头,有人沉思,但至少,问题已经被提出。</p> <p class="ql-block">“以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愿景”“科技崛起浪潮”“质量与效率协同”——这些来自二十届四中全会的关键词,被投映在蓝色波浪纹的背景上,与教育改革的图景悄然融合。我忽然明白,国家的宏大叙事,最终要落在一个个孩子的课堂里。真正的现代化,是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人”的现代化。</p> <p class="ql-block">“六年级的孩子们走出小学,走向了哪里?”屏幕上,一串数字缓缓浮现:3年后初中毕业,6年后高中毕业,10年后大学毕业……2035年,2050年。我盯着那行字,仿佛看见一条条人生轨迹在时间轴上延伸。教育不是短跑冲刺,而是一场关于“成为谁”的漫长旅程。我们教的不是知识点,是未来。</p> <p class="ql-block">“基础教育如何发挥基点作用?”这个问题被郑重提出。九年一贯、十二年一贯,不只是学制延长,更是立场的回归——从“教什么”转向“人如何发展”。学习无界,因材施教,这些理念不再悬浮,而是在谢家湾的课堂里落地生根。我开始相信,教育的未来,不在远方,就在此刻的尝试中。</p> <p class="ql-block">“九年一贯制办学增强了学校资源配置的兼容性。”物理空间共享,师生比弹性调整,生源波动也能从容应对。这些管理细节,看似琐碎,实则是教育韧性的体现。学校不再是一座孤岛,而是一个能呼吸、会调节的生命体。</p> <p class="ql-block">教师跨段任教的图表让我驻足。小学老师走进初中课堂,初中老师回溯小学教学,课程贯通的背后,是教师专业视野的拓宽。当一位老师能看见孩子六年的成长轨迹,他的教学,便不再是片段的拼凑,而是连续的叙事。</p> <p class="ql-block">“研究时间是上课时间的5倍以上。”这个数字令人震撼。原来,那些看似轻松的课堂,背后是无数次的教研、师徒结对、办公室里的低声讨论。教育的从容,从来不是天赋,而是用时间与心血换来的底气。</p> <p class="ql-block">屏幕上,孩子们在课堂上专注的眼神、在操场上奔跑的身影,被一一呈现。课程表上,体育课、艺术课、大课间被郑重标注,颜色分明。我突然明白,所谓“高质量”,不是压榨时间,而是让每一分钟都属于孩子本身。</p> <p class="ql-block">一张课程表静静铺展:周一至周五,体育活动穿插其间,课后服务时段设立动态走班。三至六年级的孩子,可以根据兴趣与能力进入不同班级,教师轮流辅导。这不是放任,而是精准的自由。每个孩子都能在适合自己的节奏里,找到学习的意义感。</p> <p class="ql-block">分层走班的经验从初中延伸到小学,学习不再是一刀切的行军。七年级按内容选班,八年级随时调整;三至六年级在课后服务中组建动态小组。教育终于开始学会“弯腰”,去倾听每个孩子内心的声音。</p> <p class="ql-block">“从‘教师中心’到‘学生中心’。”这句话被写在圆形图标的中央,周围是粉色与白色的花瓣状装饰。我笑了——这不正是“红梅花开”的隐喻吗?教育的变革,不是推倒重来,而是让原本被遮蔽的生命力,重新绽放。</p> <p class="ql-block">“一所没有铃声的学校,时时处处皆学习。”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颤。没有铃声,意味着学习不再被切割成45分钟的碎片,而是成为一种持续的状态。当校园本身就是学习场域,教育便真正融入了生活。</p> <p class="ql-block">“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走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屏幕上,一只红色的手正写下这句话。笔画一笔一划,像在刻写信念。我望着窗外北京深秋的天空,忽然觉得,教育的终极目的,不过是让孩子有能力走向世界,并爱上它。</p> <p class="ql-block">“一直被激励,从未被判定。”这是对评价的重新定义。过程性评价,不是打分,而是陪伴;不是筛选,而是点燃。当一个孩子知道,他的每一次尝试都会被看见,他的成长,便不再害怕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