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A9,彩云之南古镇游(9)——大理的历史人物

人文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5px;">段思平/塑像</b></p> <p class="ql-block"><b>——大理古镇的历史人物</b></p><p class="ql-block"> 大理古城,位于云南西部,东临洱海,西倚苍山 。其历史可追溯至唐代,现存古城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 。这里曾是南诏国和大理国的都城,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 。古城内棋盘式布局,“九街十八巷”纵横交错,明清建筑风貌保存完好 。白族民居“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独具特色,扎染、三道茶等民族文化源远流长。漫步其间,可感受“家家流水,户户养花”的诗意,领略千年古城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这座曾为南诏故地、大理国都的古城,不仅山川秀美,更在历史风云中孕育出无数彪炳史册的英杰。行走于斑驳巷陌,仿佛能听见历史的低语,那些曾在这里指点江山、挥斥方遒的人物,如星辰般照亮了滇西的天际。今日我踏古寻踪,于山水之间追思往昔,将两位在大理历史长河中激起千层浪的伟岸身影,娓娓道来。</p><p class="ql-block"><b> 段思平</b>,大理国的开国之君,如破晓之光,划开了乱世的沉沉夜幕。当大义宁国杨干贞暴政肆虐、民不聊生之际,这位出身没落贵族的英雄,自幼饱尝人间冷暖,却未曾磨灭胸中浩然之志。他心系黎庶,志在救民于水火,遂奔走联络,广结义士。</p><p class="ql-block"> 公元937年,<b>段思平</b>振臂一呼,联合滇东三十七部,率义师挥戈南下,一举推翻腐朽政权,建立大理国,开启了西南边陲一段长达三百余年的和平盛世。其举义如惊雷动地,其建业若磐石奠基,堪称大理文明史上的第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登基之后,段思平以仁政治国,以德化民。他轻徭薄赋,劝课农桑,使百姓得以休养生息;他整肃吏治,选贤任能,令官场清朗如春水初生。在他的治理下,大理国仓廪实而知礼节,市井安而文教兴。佛教昌隆,梵音缭绕于苍山洱海之间;儒风渐盛,诗书传习于士庶之家。段思平不仅是一位开国雄主,更是一位文明的奠基者,他以智慧与仁心,为这片土地点燃了不灭的灯火,照亮了后世百代的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  时光流转至清末,风雨飘摇的帝国边陲再起风云。杜文秀,这位回族志士,于民族压迫与民生困苦中挺身而出,成为滇西大地上一面不倒的义旗。</p><p class="ql-block"> 1856年,他在蒙化举义,挥师西进,攻占大理,被推举为“总统兵马大元帅”,建立起一个融合多民族力量的政权。十八年抗争,烽火燃遍滇西,他以坚韧与胆略,在清廷重压之下开辟出一片希望的天地。他的起义,不仅是对暴政的反抗,更是对平等与尊严的呐喊。</p><p class="ql-block"> 杜文秀治下的大理政权,颇具远见地推行军政改革。他设文武官职,立制度纲纪,重用贤才,不分族属,倡导回汉和睦,联合彝、白等族共抗清军,展现出超越时代的民族团结理念。他颁布法令,安定民生,保护商旅,使战乱中的大理仍存一丝秩序与希望。这支起义军,虽起于草莽,却怀天下之志,其政治理想在边地绽放出罕见的光辉,成为晚清民族抗争史上一抹悲壮而明亮的色彩。</p><p class="ql-block"> 1872年,清军集结重兵,围攻大理。连年征战已使义军疲惫不堪,内部分歧渐生,外援断绝,危局如山压顶。面对城破在即、生灵涂炭的绝境,杜文秀做出了最悲壮的选择——他决意以己之死,换取全城百姓之生。服毒之后,他整衣出城,赴清营自陈,终含恨而逝。大理城陷,起义虽败,然其气节凛然天地,其仁心感泣鬼神。杜文秀以生命诠释了何为“舍生取义”,其魂魄永驻苍山之巅。</p><p class="ql-block"> 段思平开国奠基,杜文秀抗争图存,二人相隔六百余年,却在大理的历史长卷中遥相辉映。一位以仁德缔造和平,一位以热血唤醒觉醒;一位点亮文明之光,一位燃起抗争之火。他们虽处不同时代,却皆以苍生为念,以天下为己任。正是这些在历史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伟岸身影,让大理不仅仅是一座风景如画的边城,更成为一座承载着厚重人文精神的文化圣土。他们的故事,如洱海之水,流淌不息,滋养着这片土地的记忆与灵魂。</p><p class="ql-block"><b>(未完待续)</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