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盛世,是历史高光时刻,凝聚智慧与汗水,展现了中华文明的韧性与辉煌。中国历史上公认的朝代鼎盛时期,以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和疆域扩大为共同特征。</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回顾历史上的盛世能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使命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少康中兴】约(公元前1933年),是中国历史上首个出现以“中兴”二字命名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少康(高祖父禹)是中国夏朝的第六代君主,其父姒相被敌对的寒浞派人杀死。少康是遗腹子,凭借个人魅力,得到有仍氏、有虞氏的帮助,广施德政,而得到夏后氏遗民的拥护。经过周密的策划,少康通过用间、行刺等手段,以弱胜强,最终战胜寒浞父子,中兴夏朝。</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武丁盛世】又称武丁中兴。盘庚侄子武丁执政时,殷商国势达到鼎盛。武丁在位共五十余年,他日夕思复兴殷,苦于未得忠良之佐,后来在傅说等人的辅佐下,国势强盛,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王武丁惟才是举,衣食朴素,推进了商朝最鼎盛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武丁在位时期,灭躬方,亡土方,平西羌,定荆襄,扩疆数千里。故史书将武丁统治的59年间(公元前1250年—前1192年),称为“武丁中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三、【成康之治】指西周初期周成王姬诵与周康王姬钊统治期间出现的治世(约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996年)为中国历史记载中首个盛世。史载“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措四十余年不用”,该时期继承文王、武王基业,推行周公“明德慎罚”理念,通过分封制巩固统治,对外征伐淮夷以控制东方。</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四、【文景之治】(约公元前180年至前141年)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p><p class="ql-block"> 文景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当时社会比较安定,使百姓富裕起来。到景帝后期时,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社会稳定富裕的景象。是中华文明迈入帝国时代后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经济文化飞速发展的一个伟大时代,同时也是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物质基础的养精蓄锐时期。对以后的贞观之治,康乾盛世等起到重要的借鉴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五、【汉武盛世】指西汉汉武帝开创的盛世。</p><p class="ql-block">汉武帝即位后(前141年),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确立察举制,收相权、设刺史、首创年号等,建立系统完整的政治制度,成为此后二千年间中华帝国制度的基本范式。</p><p class="ql-block"> 同时注重人才选拔,名相、名将辈出;经济上,统一货币、盐铁官营、平准均输,强化重农抑商,进行史上第一次人口统计,加强西汉经济基础。军事上,北伐匈奴,平定四方,开疆拓土,将三越、西南夷、朝鲜半岛北部和西羌等地纳入版图,并与倭奴国、朝鲜半岛南部和东南亚等地开展交往。</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将中国历史带领到新阶段,以汉族为主体的国家得到空前巩固,西汉文学、史学、哲学、科技、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等方面都有相当程度发展,汉文化主流形态基本形成,开启了中国文明富强序幕,其政治思想与规划,在历史上留下了深刻影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六、【昭宣中兴】是西汉汉昭帝刘弗陵与汉宣帝刘询统治时期(公元前87年-前48年)的历史阶段,以轻徭薄赋、整顿吏治为核心政策。昭帝继位后由霍光辅政,推行盐铁会议决议废除律外苛税,元凤元年(前80年)平定燕王刘旦与上官桀发动的政变。宣帝亲政后延续霍光政策,设立廷尉平审核刑狱,多次减免田租口赋并推行常平仓制度,秉持"霸道""王道"并用理念治理国家,召集儒生讲论五经异同。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病逝后,宣帝逐步削夺霍氏权力,至地节四年(前66年)清除霍氏势力。本始二年(前72年)联合乌孙击败匈奴,神爵元年(前61年)平定羌乱,神爵二年(前60年)设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甘露三年(前51年)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边疆局势趋于稳定。</p><p class="ql-block"> 史学家刘向曾评价其"政教明,法令行,边境安,四夷亲,单于款塞",社会经济得到显著恢复。</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七、【光武中兴】也称建武盛世,指的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统治时期出现的治世。</p><p class="ql-block"> 光武帝以“柔道”治天下,采取一系列措施,恢复、发展社会生产,缓和西汉末年以来的社会危机。光武帝在位三十三年,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恢复和发展经济。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赐优厚的爵禄,但禁止他们干政。排斥三公,加重原在皇帝左右掌管文书的尚书之权,全国政务经尚书台总揽于皇帝,在地方上废除掌握军队的都尉,遣散地方军队,废除更役制度,简政减吏,裁并400多县;经济上解放生产力,曾颁布释放奴婢诏令,规定杀奴婢者不得减罪,炙灼奴婢者依法治罪,免被炙灼的奴婢为庶人,废除奴婢射伤人处极刑的法律。恢复西汉较轻的田税制,实行三十税一。组织军队屯垦。放免刑徒为庶民,用于边郡屯田。下令度田、检查户口,加强封建国家对土地和劳动力的控制。文化上还大兴儒学,推崇气节,东汉一朝也被后世史家推崇为中国历史上“风化最美、儒学最盛”(司马光、梁启超语)的时代。</p><p class="ql-block"> 由于以上种种措施,使东汉初年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恢复、人口增长的局面,因刘秀谥号为光武,所以称此时期为光武中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八、【明章之治】是指东汉继光武中兴之后,汉明帝、汉章帝统治时期(57—88年)出现的“大治”景象。57年二月汉明帝刘庄继位,改元永平,承袭光武帝施政方针,通过整肃吏治、防范外戚等措施将东汉推向鼎盛。明章二帝以刑理治国,推行德政,法令分明,严惩贪污并坚持后妃外戚不得参政。汉明帝每日黎明处理政务,遇官吏过失常亲自责罚。汉章帝建初年间因灾异频发,采纳司徒鲍昱等人建议,大赦天下并宽缓刑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九、【永元之隆】是指东汉和帝刘肇治下出现的盛世,最早由东汉文学家李尤在《辟雍赋》中提出,而东汉文官黄香在《天子冠颂》中称之为“永元之盛代”。刘肇在诛灭窦氏外戚后励精图治,实现了“黎元宁康,万国协和”,东汉王朝达到鼎盛,史称“永元之隆”。</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 太康之治】是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在位期间(280-289年)推行的治世。泰始初年,司马炎推行革新政策,撤销对曹魏及汉朝宗室的禁锢,废除出征将士留质制度,恢复谏官体系并委任傅玄、皇甫陶等贤臣谏言。该时期废止屯田制,推行占田制、户调制与品官占田荫客制,通过招抚流民、兴修水利促进农业生产,人口增至2380万。太康元年灭吴后实现统一,西晋总兵力达70万。</p><p class="ql-block"> 晋武帝即位后颁布《泰始律》,确立儒家化法典体系,制定五日一休的休沐制度及田假、授衣假等官吏休假规范。军事上采用羊祜怀柔策略,经十年备战分六路灭吴。科技领域出现裴秀制图六体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太康文学以左思《三都赋》为代表。</p><p class="ql-block"> 晋武帝设立登闻鼓制度允许百姓直诉冤情,并在太学设立律博士培养法律人才。太康年间形成"牛马遍野,余粮委田"的繁荣景象,史称家给人足、四海平一的治世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一、【元康之治】(公元291年-299年),是西晋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元康年间,贾南风掌权,张华等人尽忠匡辅,使西晋出现了“元康之治”的局面。</p><p class="ql-block"> 元康年间,西晋政治粗略可观,社会较为稳定,“朝野安静”、“海内晏然”,是西晋后期难得的安定局面,作为政治的主要决策者,贾南风的积极作用是不应抹杀的。其所延用之人中,才望高美者大有人在,如外戚中的贾模、裴頠,庶族名士张华,世家大族裴楷、王戎等,这些人才的人主中枢,对于元康政治的稳定至关重要。</p><p class="ql-block"> 元康年间政局的稳定,一方面是张华、裴頠等人尽心国事的结果,同时,也是贾南风选贤任能、用人不疑的成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二、【开皇之治】是指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在北周的基础上开创的政治稳固、社会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荣的盛世局面。</p><p class="ql-block"> 隋朝开皇年间,隋文帝逐步统一了历经数百年分裂的中国,结束了西魏宇文泰的鲜卑化政策,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大臣以及府兵将士,恢复汉姓。另外,隋朝在选官上,废除九品中正制,设立分科考试制度选拔官员;在官僚制度上,采用五省六曹制,后改称五省六部制,被唐朝所仿效。隋文帝建立了一整套规模庞大、组织完备的官僚机构,并且励精图治,崇尚节俭,发展生产,对社会各个领域进行一系列改革,对削弱地方豪强势力,加强中央集权,起了积极的作用。因此,全国安宁,编户大增,仓储丰实,南北民众得以休息,社会呈现空前繁荣景象,史家称之为“开皇之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三、【贞观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出现的政治清明、经济复苏、文化繁荣的治世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 ,故史称“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唐太宗任用贤能,知人善任;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贞观之治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四、 【永徽之治】是唐高宗李治统治前期(649-655年)延续贞观政策形成的治世局面,因年号得名。唐高宗即位后任用李勣、长孙无忌等辅政,推行轻徭薄赋,每日临朝问政。期间唐朝疆域扩展至1237万平方公里,平定西突厥阿史那贺鲁叛乱后设立昆陵、蒙池都护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五、【武周之治】是武则天在位期间出现的治世局面,始于690年武周王朝建立,终于705年神龙政变。</p><p class="ql-block"> 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国号为周。当政期间,创新选官制度,开创自举、试官、殿试、武举等,导致每年选官人数多达5万,较唐高宗时期一下激增了五十倍,实现了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君子满朝治天下”;又善于治国、政策积极、兵略妥善、文化复兴、经济发展迅速,百姓过了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日子,对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起到了承前启后的枢纽作用,史称“武周之治”。</p><p class="ql-block"> 武周之治被誉为“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是武则天延续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之治的基础上建立的盛世局面,国库富裕,百姓安居乐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六、【开元盛世】又称开元之治,是指唐朝在唐玄宗治理下出现的盛世局面。唐玄宗登基以后提倡文教,任用贤能姚崇,宋璟等,改革官职,整顿吏治,励精图治。开元年间唐朝进入全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唐玄宗改革机构对吏治进行了整治,提高官僚机构的办事效率,重用贤臣;修订律法、礼典,形成《唐六典》《大唐开元礼》以及《律令格式事类》等成果。</p><p class="ql-block"> 经济上,唐玄宗打击豪门士族,解放劳动力;改革实施食封制,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减轻人民负担;打击佛教势力,大力发展农业。军事上唐玄宗对兵制进行改革,在边境地区大力发展屯田,扩张疆域,在东北设置了靺鞨都督府、室韦都督府、黑水都督府、渤海都督府等,首次将东北三省全境纳入中国版图。</p><p class="ql-block"> 文化上,提倡文教,重道抑佛,人才辈出。唐玄宗还改善民族关系,对社会经济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形成了“三年一上计,万国趋河洛”的盛世局面。</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七、【建隆之治】是宋太祖赵匡胤在960至963年推行的一系列治国措施,标志着北宋初期政权巩固与社会复苏的关键阶段。</p><p class="ql-block"> 赵匡胤即位后实施休养生息政策,强化中央集权:行政上设参知政事、枢密院和三司使分掌政务、军事与财政,地方以文官治理并设通判监督;军事上通过“杯酒释兵权”解除禁军将领职务,建立枢密院调兵与三衙统兵分权机制。经济方面治理黄河水患、统一赋税征收,将地方财权收归中央。推行“先南后北”战略,相继平定荆南、湖南等割据势力,并收集各国遗留图书充实官府藏书。其间虽因频繁征战一度延缓经济恢复,但最终实现中原统一,社会秩序趋于稳定。</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八、【咸平之治】是指北宋宋真宗赵恒在咸平(998年-1003年)年间出现的治世。宋真宗统治时期,勤于政事,任用李沆、曹彬、吕蒙正等人打理政事,政绩有声有色,减免五代十国以来的税赋,注意节俭,铁制工具制作技术进步,土地耕作面积增至5.2亿亩,又引入占城稻,农作物产量倍增,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商业蓬勃发展,贸易盛况空前。</p><p class="ql-block"> 景德元年(1004年),契丹侵宋,宋朝多数大臣建议不抵抗,迁都躲避,以宰相寇准为首的少数人极力主张抵抗,最后他们说服宋真宗御驾亲征,双方在澶渊相交,宋胜。真宗决定就此罢兵,订立澶渊之盟以每年向辽纳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来收买与辽的和平。</p><p class="ql-block"> 宋朝的经济,国家收入大大超过了唐朝。公元1009年,国家年度的各项收入是唐朝的七倍。遇到了天灾的年份,年收入仍然达到唐太宗时期的三倍左右。粮食亩产量从唐代2石提升到3石。经济繁荣,边贸红火,贡赋通达,税收富足,北宋的统治日益巩固,国家管理日益完善,全国人口由宋真宗即位初年的四百多万户增加到近八百万户,史称咸平之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十九、【仁宗盛治】指宋仁宗赵祯在位期间(1022年-1063年)形成的治世,历时四十二年。宋仁宗性情宽厚,崇尚节俭,严于律己,初期由刘太后垂帘听政,亲政后形成"庆历之治"与"嘉祐之治"两个阶段[2]。该时期北宋人口从真宗末年的867万户增至1246万户,商税从太宗时400万贯增至2200万贯,工商业财政收入超过农业税赋[1]。活字印刷、火药兵器及指南针航海技术投入实际应用,完成针灸铜人研制并发行纸币"官交子"。江淮地区每年向京师输送600余万石粮食,文化领域涌现范仲淹、欧阳修等人物。后世誉其"圣明有道唐虞世,日月无私天地春",《宋史》称宋仁宗"为人君,止于仁",然财政存在冗兵、冗官导致的巨额亏空。</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洪武之治】是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所出现的治世,为明初三大治世之一。</p><p class="ql-block"> 1368年,朱元璋于金陵应天府即皇帝位,明朝正式建立。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他还徒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税负,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p><p class="ql-block"> 在朱元璋时代,国家黄册用来征收田赋的土地,高达850万顷(洪武二十六年)。整个洪武时期百姓充实,府库衍溢。盖是时,劭农务垦辟,土无莱芜,人敦本业,又大兴屯田,故上下交足,军民胥裕。同时还解除了元朝时期工商业对工匠的束缚制度,解除了唐宋元三朝佃农的卑下地位和生死惩罚由主人主宰的命运,中国的工商业工匠,佃农,第一次在法律上,被确认了平等的人权,再也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p><p class="ql-block"> 明前期,经过朱元璋的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了,国力迅速增长,因其年号为“洪武”,所以史称洪武之治。</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一、【永乐盛世】是明成祖朱棣统治时期所出现的盛世,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雄才大略,即位后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采取了许多措施大力发展经济,使得天下大治[2],国家富强、疆域辽阔。明成祖年号为“永乐”,后世的史学家称这一时期为永乐盛世,以至称赞该时期“远迈汉唐”,永乐盛世和后面的仁宣之治前后三十多年,为中国封建社会晚期的鼎盛时期。</p><p class="ql-block"> 政治上明成祖完善了文官制度。明太祖由于废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领导六部,事无巨细。明成祖时,在朝廷中逐渐形成了后来内阁制度雏形,皇帝国事繁忙时,内阁作便依照皇帝的指示来替皇帝处理国政。这种制度影响了明清两朝,乃至西方。明成祖还在1421年,将明朝的首都正式迁到北京。在地方设置管辖架构,比如东北、西北、西南设立行省或管理司,设哈密卫、贵州建制等。经济上大力发展农业,兴修水利,疏通大运河,减轻税负。军事上多次亲征漠北,南征安南,还组建了禁卫京师三大营,为明军对外征战的主力。对外宣扬国威,大力开拓海外交流,派郑和下西洋,经营南海,派陈诚出使西域,开创了万国来朝局面。</p><p class="ql-block"> 此外,明成祖命人编纂了《永乐大典》。这是一本百科全书式的典籍,它包容了先秦以来所有经典的书。这样的典籍客观上也备份了那些古籍,使得很多书不至于失传。还完善了科举制度。</p><p class="ql-block"> 有学者认为永乐盛世远超过了后来的所谓“康乾盛世”。明成祖开创的永乐盛世和明太祖开创的洪武之治合称洪永盛世,为中国历史五大盛世之一。</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二、【仁宣之治】又称仁宣盛世、仁宣致治,是明成祖朱棣以后,明仁宗朱高炽和明宣宗朱瞻基采取的宽松治国和息兵养民等一系列政策使得国家出现盛世的局面,为明初三大盛世之一,后人将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合称为永宣盛世。</p><p class="ql-block"> 明初社会经济经洪武、建文、永乐三朝的恢复发展,到仁宗、宣宗两朝,出现了社会经济的繁荣。永乐帝驾崩后,他的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即位,是为明仁宗、明宣宗,这个时期被认为是明朝国力最强、政治最清明的时期。</p><p class="ql-block"> 明仁宗时“停罢采买,平反冤滥,贡赋各随物资产,陂池与民同利”。下令息兵养民,并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皇家采办珠宝等行为。这些做法,使社会矛盾缓和,百姓得以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发展,开启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代。明宣宗即位后迅速平定了汉王朱高煦的叛乱,并延续明仁宗的治国理念,继续重用“三杨”,息兵养民,实行重农政策,赈荒惩贪,使天下安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仁宣两朝,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溥、杨荣执掌朝政,多有建树。</p><p class="ql-block"> 他们在位期间政治清明,法纪严明,经济发展,仓廪充实,百姓安居,社会稳定,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后世称之为“仁宣之治”,堪比周朝的“成康之治”、汉朝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p><p class="ql-block"> 宣德十年(1435年),明宣宗驾崩,年仅三十八岁。遗诏让年仅九岁的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次年改元正统,就是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爆发,仁宣之治就此完结。</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十三、【康乾盛世】又称康雍乾盛世,西方称"High Qing",是清朝的鼎盛时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续时间长达一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间,中国社会在封建体系下达到极致,改革最多,国力最强,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个盛世。</p><p class="ql-block"> 康乾盛世时期,中国国土辽阔,人口众多。清朝政府统一蒙古、东北、新疆、西藏、台湾,奠定了如今中国的版图,实现了中华民族的大一统。通过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火耗归公等一列改革和发明推广御稻、双季稻等高产作物,增加了国家的收入,减轻人民的负担,中国人口连破三亿,为中国人口大国打下基础。废除贱籍制度,解放了社会最底层的百姓,改变了他们子孙代代不得翻身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但是盛世局面下隐藏着巨大危机,政治的腐败与社会矛盾愈演愈烈,各种衰败之象逐步显露出来,而清廷社会统治和管理能力日渐衰微。封建统治者因循守旧、故步自封,盛极而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综上所述,这些盛世以国家统一、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为特征,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如同一部宏大的历史长卷,满载着智慧与精神,见证了中华民族不懈奋斗、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p><p class="ql-block"> 在祖国强盛的今天,让自豪和荣耀永远伴随着我们奋进。</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