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墨铸魂,文创传情——记国家一级书法师张范义的文化传承之路

泰山文学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泰安这座浸润着泰山灵气与儒家文脉的城市,国家一级书法师、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院长张范义,用一支毛笔、一双巧手,将千年文化基因注入现代文创产品,让泰山的雄奇、孔孟的哲思、佛道的空灵,在传拓、折扇、剪纸间流转生香。他的文创之路,是一场与传统文化的深情对话,更是一段以匠心守初心的执着跋涉。</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踏遍山河,在文化沃土中寻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搞文创,不能闭门造车,得先懂这片土地的魂。”张范义常说。为了让文创产品真正扎根泰安地域文化,年过六旬的他仍保持着每月爬一次泰山的习惯。清晨五点出发,带着拓片工具、笔记本,沿着石阶一步步向上,遇着古老的碑刻便驻足拓印,见着奇形的山石便描摹轮廓,听着挑山工的号子便记录感悟。一次为了拓下“泰山石敢当”的原始碑刻,他踩着湿滑的苔藓攀上崖壁,不慎摔破了膝盖,却死死护住怀里的拓片工具,“这可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不能损了分毫。”</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对儒家文化的探寻,更是耗费了他数年光阴。他先后十余次走访曲阜三孔,在大成殿前临摹孔子像,在杏坛旁体悟“因材施教”的智慧。为了精准还原孔子的神态,他翻阅《论语》《孔子家语》,与儒学专家反复探讨,仅“孔子像”的草稿就画了三十余张,从衣袂的褶皱到眼神的温润,每一处细节都力求贴合“温而厉,威而不猛”的圣人形象。</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佛家文化与神话传说的融入,同样浸透着他的心血。为创作“佛理图”,他专程前往泰山灵岩寺,与僧人同吃同住半月,观察晨钟暮鼓中的禅意;为刻画“麒麟送子”的祥瑞,他遍查《礼记》《山海经》,将古籍中对异兽的描述转化为生动的视觉符号。“文化不是冰冷的文字,是活在山水间、典籍里、人心头的力量。”张范义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这句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匠心独运,让笔墨在文创中新生</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书画艺术不能只挂在墙上,要走进生活,才活得下去。”带着这份信念,张范义开始探索书画与实用器物的融合。最初尝试传拓与绘画结合时,难题接踵而至:拓片的宣纸太薄,着墨易晕;器皿的弧度不规则,拓印时总留死角。他把工作室当成实验室,桌上堆满了各种型号的宣纸、不同浓度的墨汁、自制的拓包,常常一熬就是通宵。</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次为了在拓好的花瓶轮廓上画兰花,他反复试验了二十多天:用淡墨勾线,干了会裂;用浓墨点染,又盖过了拓片的纹理。直到某天清晨,他瞥见窗台上凝结的露珠滴落花瓣,忽然顿悟——以清水调墨,借拓片本身的肌理晕染,兰草的清雅竟跃然纸上。那一刻,他忘了连续熬了三个通宵的疲惫,握着画笔的手微微颤抖,“这才是文化该有的样子,自然生长,不刻意。”</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折扇创意的诞生,源于一次偶然的街头观察。他见老人摇着素面折扇纳凉,便想:“若扇面上有字有画,既能解暑,又能养心。”他以深厚的书法功底为基,在扇面上挥洒行书的流畅、楷书的端庄,独创的“鸿福齐天”扇面,将“福”字与泰山云海、祥云朵朵相融,既保留了书法的筋骨,又增添了画面的灵动感。为了让设计受法律保护,他往返于版权局、专利局,一点点完善材料,当拿到“鸿福齐天”的著作权证书时,他摩挲着证书上的字,眼眶湿润:“这不仅是对作品的认可,更是对文化传承的尊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情系传承,让文化之花遍地开</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范义的文创产品,从不追求“曲高和寡”。他设计的“泰山石敢当”拓片摆件,价格亲民,成了游客带回去的伴手礼;“孔子像”剪纸,被中小学当作传统文化教具;“金玉良缘”礼佛图,既有艺术价值,又贴合民俗需求,被多家艺术馆收藏。“让文化走进寻常百姓家,才算真的传下去了。”他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如今,年过花甲的张范义仍在文创之路上步履不停。他带着学生走进社区、学校,教孩子们拓印、剪纸,把泰山文化、儒家故事讲给年轻人听。“我这辈子,就做了一件事:让笔墨有温度,让文化有重量。”在他的工作室里,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幅自题字:“守正创新”。这四个字,既是他对自己的要求,更是一位文化传承者对时代的承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泰山之巅的拓片,到案头的一把折扇;从古籍中的圣人形象,到寻常人家的“福”字剪纸,张范义用匠心打磨时光,用热爱浇灌文化。他的文创产品,早已超越了“商品”的范畴,成为承载着泰山风骨、儒家智慧、民族精神的文化使者,在岁月流转中,诉说着中华文化的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张范义,1961年出生于山东泰安范镇 。他是国家一级书法师,泰山金刚经书体艺术传承人。</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张范义本科学历,曾从事教育工作十三年,后担任乡镇党委宣传委员、镇长等职。他现任《作家报》集报专刊《书画世界》主编、泰安合导学研究会副会长、等多个职务。</p><p class="ql-block"> 现任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兼泰山分院院长,墨语文化工作室创始人。</p><p class="ql-block">张范义自幼受家庭熏陶,对书法产生浓厚兴趣,后师从张仲亭、张正等书法家。其书法作品融合帖学与碑学风格,独创“鸿福齐天”获国家专利,《稳如泰山》等四幅作品被中央文史馆永久收藏。此外,他还师从公丕炎、冯增木学习绘画,擅长画鸡、画鱼,《六顺图》等画作广受好评。</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作为泰安中华爱心书画研究院泰山分院院长,张范义积极投身公益事业,常年带队开展文化扶贫活动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