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火里的共担,岁月中的相依

杜小艳

<p class="ql-block">  傍晚厨房的灯总是最先亮起。母亲系着蓝布围裙在灶台前忙碌,铁锅与铲勺碰撞出清脆的声响,父亲则在一旁择菜洗菜,指尖沾着水珠,偶尔与母亲低声说笑。我趴在厨房门口的小板凳上,看着水汽氤氲中两人并肩的身影,那时尚不懂得“共担”二字的深意,只觉得这满室的烟火气,是世间最安稳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儿时的记忆里,家庭的担子从来不是某个人的独角戏。父亲是货车司机,常年奔波在外,却总在收车后第一时间钻进厨房,替母亲分担晚饭的劳作;母亲操持家务、照料我和弟弟的起居,却也会在父亲检修车辆时,递上扳手与毛巾,在一旁默默打下手。印象最深的是某个冬日的深夜,父亲送货途中车胎爆了,困在离家几十公里的国道上。母亲得知消息后,没有丝毫慌乱,裹上厚重的棉衣,揣着热水袋和修理工具,拉着我坐上邻居家的三轮车赶往现场。寒风吹得人睁不开眼,母亲却紧紧握着我的手,轻声说:“一家人就是要互相搭把手,没有迈不过去的坎。”那天夜里,昏黄的车灯下,父母一起卸轮胎、换备胎,指尖冻得通红却默契十足。我站在一旁,看着他们呵出的白气在夜色中交融,忽然明白,共担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危难时彼此支撑的温暖。</p> <p class="ql-block">  求学后,我离家渐远,却总能从细节中感受到家庭共担的力量。高考前的那段日子,母亲特意租住在学校附近的小屋陪读,每天变着花样准备三餐,父亲则每周驱车三个小时赶来,带来家里的新鲜蔬果和我的换洗衣物。有一次模拟考试失利,我躲在房间里落泪,母亲没有指责,只是默默坐在我身边,把削好的苹果递到我手上:“没关系,尽力就好,爸妈永远是你后盾。”父亲则在厨房忙碌许久,端出我最爱的糖醋排骨,笑着说:“吃饱了才有力气继续加油,咱们一家人一起扛。”那些日子,母亲的陪伴是温柔的守护,父亲的奔波是无声的支持,他们用各自的方式,为我撑起一片无忧的天空,也让我懂得,共担是困境中彼此慰藉的包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成家后,我终于亲身体悟到家庭共担的重量。初为人母时,琐碎的育儿事务让我手忙脚乱,常常在深夜抱着哭闹的孩子崩溃落泪。丈夫看在眼里,主动分担起夜间喂奶、换尿布的职责,哪怕第二天要早起上班,也从无半句怨言。周末休息时,他总会包揽所有家务,让我能安心补觉;我则在他加班晚归时,留一盏灯、热一碗汤。有一次丈夫项目攻坚,连续一周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我心疼不已,便每天提前准备好他爱吃的便当,在他出门前递上保温杯:“注意身体,家里有我。”他紧紧抱了抱我,眼底满是疲惫却也藏着暖意。那些相互扶持的日子,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却在柴米油盐的琐碎中,沉淀出最真挚的情感——共担是风雨同舟的默契,是你为我遮风、我为你挡雨的相守。</p> <p class="ql-block">  如今,父母渐渐老去,鬓角添了霜华,却依然保持着彼此分担的习惯。父亲腿脚不便后,母亲便成了他的“专属拐杖”,每天搀扶着他散步、买菜;父亲则坚持帮母亲劈柴、浇花,不愿让她太过劳累。去年母亲生病住院,我和丈夫轮流陪护,弟弟则负责家里的后勤,每天送来精心熬制的汤药和换洗衣物。病房里,我们分工明确:我守着母亲输液,丈夫办理各项手续,弟弟给父亲送饭,一家人齐心协力,陪着母亲渡过难关。出院那天,阳光正好,父亲牵着母亲的手,我和丈夫跟在身后,弟弟提着行李,四个人的影子在阳光下叠在一起,温暖而坚定。那一刻,我深深懂得,家庭共担从来不是某一代人的责任,而是代代相传的家风,是用爱与陪伴编织的纽带,将一家人紧紧相连。</p> <p class="ql-block">  岁月流转,烟火依旧。从儿时记忆中父母并肩的身影,到如今自己小家庭里的相互扶持,再到全家合力照料长辈的温情,“家庭共担”这四个字,早已深深镌刻在我的生命里。它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清晨餐桌上温热的粥,是深夜客厅里留着的灯,是困境中伸出的手,是岁月里不变的情。正是这份共担,让我们在人生的风雨中无所畏惧,在平淡的日子里品味幸福。往后余生,愿我们都能在烟火人间中,守护这份相依相靠的温暖,让家庭的担子在彼此的肩上轻轻落下,化为岁月中最珍贵的馈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