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站故事】(67)玫瑰凋零 艾玛·包法利在平庸时代的浪漫悲歌

茉莉

<p class="ql-block">美篇号46181684</p><p class="ql-block">茉莉/文</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暖黄的灯光漫过原木书桌,将摊开的《包法利夫人》镀上一层温润的光晕。读书会的伙伴们围坐成圈,书页间仿佛还飘着诺曼底乡村的麦香,又夹杂着永镇那家小药房里若有似无的药味——我们要聊的,是艾玛·包法利,那个把浪漫幻想织成罗网,最终被现实勒得窒息的女人。而百年后的今天,她的故事依然在我们的生活里,隐隐回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人率先开口,说起艾玛初嫁查理·包法利时的模样。那个受过修道院教育的少女,满脑子都是浪漫小说里的骑士与城堡,以为婚姻会是“披星戴月的骏马,情意绵绵的拥抱”,可眼前的包法利,只是个憨厚木讷的乡村医生,连爱意的表达都带着泥土的粗粝。“她嫁的哪里是包法利?分明是将自期待投射而成的爱情幻相,在认知的错位中,混淆了幻想与现实的边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话题自然滑到艾玛的两次出轨。莱昂的温柔文艺,曾让她以为抓住了浪漫的救赎,那些在巴黎咖啡馆里的低语、塞纳河畔的漫步,像毒药一样让她沉迷;而罗多尔夫的粗犷热烈,又给了她另一种刺激,那句“你是我的王后”,让她甘愿抛下丈夫与女儿,憧憬着一场远走高飞的私奔。可当罗多尔夫留下钱转身离去,当莱昂露出虚伪的冷漠,我们才和艾玛一起看清,那些所谓的爱情,不过是欲望包装的谎言。现代的年轻人恋爱观,也有实质的改变:“这不就是现在的‘快餐式恋爱’吗?我们渴望被关注、被宠爱,于是在社交软件上追逐着一时的心动,以为那就是爱情,可新鲜感褪去后,剩下的只有空虚。”艾玛的“渴”,是对精神共鸣的渴望,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迷失。就像现在很多人,用消费主义填补内心的空洞,用他人的认可定义自己的幸福,最终却发现,物质的堆砌和短暂的欢愉,根本无法支撑起灵魂的重量。</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聊到包法利,这个被很多人忽略的角色。他一生平庸,却用最笨拙的方式爱着艾玛——她生病时彻夜守候,她挥霍时默默还债,直到最后,发现艾玛的情书,他没有怨恨,反而喃喃自语:“她爱过我……”读到这里,现场静了下来。有人说查理可怜,有人说他可悲,但更多人明白,艾玛追求的是烟花般绚烂的瞬间,而包法利想要的是灯火般安稳的永恒,他们从一开始,就活在两个世界里。这让我想到身边的一些伴侣,一方渴望轰轰烈烈的浪漫,另一方却擅长细水长流的陪伴,于是矛盾丛生。其实,爱情本无标准答案,可怖者非彼此的差异,而是像艾玛般,以自我投射为真,用认知偏差遮实,终困于执念囚笼,拒纳人性与关系的固有不完美。</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合上书页时,灯光依旧温暖,可每个人的心里,都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一下。艾玛的悲剧,是浪漫主义对现实的叛离,是欲望对理智的吞噬。百年过去,时代变了,我们不再是被修道院教育束缚的女性,不再需要通过婚姻改变命运,但我们依然会面临艾玛式的困境:对理想生活的执念,对平凡日常的厌倦,对自我价值的迷茫。社交媒体上的“人设”、消费主义的“陷阱”、职场中的“内卷”,都在无形中给我们套上枷锁,我们皆似艾玛,沉迷于向外追逐虚幻的圆满,在他人的光影里寻找认同,却忽略了向内审视内心的真实诉求;直到追逐耗尽能量。才恍燃;向内的觉醒与审视,远比向外的抓取更有力量,也更能抵达生命的本质。</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出读书会,夜色正浓。晚风里,仿佛还能听见艾玛最后的叹息,那叹息里,有对浪漫的执念,有对现实的绝望,更有对人生的茫然。而我们,在这场跨越百年的共读里,不仅读懂了艾玛·包法利,更读懂了生活的真相——真正的幸福,从不是活在别人的故事里,也不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而是在认清现实的平淡后,依然能守住内心的清醒,在柴米油盐中找到诗意,在平凡日常里活出自己的价值。就像现在的我们,或许会羡慕别人的生活,但最终明白,每个人的人生都有自己的轨迹,与其追逐虚幻的泡影,不如珍惜眼前的细碎温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