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驳李洁之《陈济棠发家史》(四)之4</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5)10月28日占五华,31日收复兴宁,陈炯明军退入福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26,《广东军阀大事记》:1925年十月二十八日,东征军第二纵队占五华,三十一日又收复兴宁,并追击至梅县,大埔,永定一线,陈炯明部向闽省溃退。</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6)11月7日陈济棠师占领饶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27,《广东军阀大事记》:1925年十一月七日,东征军第十一师陈济棠部占饶平。</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7)陈济棠说东征结束之后,“日行一百二十里”增援陈铭枢师,扭转战局,蒋介石奖励他们三万元,</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28,《陈济棠自传稿》:本(十一) 师于东江新庵一战颇为激烈, (第一师亦占领惠州) , 当本师追击败敌至紫金时, 余奉蒋总指挥(东征军总指挥) 之令, 开返四邑单水口, 增援真如师。 而此时第一师之一部, 适于罗经埧与敌战失利, 余卽决心先援第一师, 日行一百二十里, 卒与第一师取得联系, 战局转危为安。 当初抵战场时,曾因误会击伤本部参谋一人, 士兵数名。 然战役结束, 蒋总指挥于劳军宴会席上, 曾备极赞扬余本人果断专行, 先急后援为至当, 并犒赏三万元。</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8)李洁之说“张瑞贵独立团是因邓世增关系收编过来”是个“<b>历史谎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张瑞贵自己说,是因陈济棠的关系收编出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29,张泽深《永怀百粤名将张瑞贵将军》(广东文献 第7卷 第2期 1977-06-30):大家都知道張老將軍前在申保藩部任統領,申部被消滅後,老將軍率部退入粤桂邊區十萬大山求生存,以後由陳濟棠將軍,以欽防一家的地緣關係收編出山,委爲十一師補充團團長,以後亦由陳將軍一手擢升,位至一五三師師長,在歷史關係言,大家以爲很難取得張老將軍之同意的。此時各人都以此爲焦慮,于是電召張老將軍到軍部一敍,在會面時,力陳國家危難之處境,非還政中央,集中力量才能抗戰不可,在分析利害之下,果然得老將軍同意贊成了,幷說伯公愈來愈好聽讕言,終非國家之福,因此囘粤大計,由張老將軍一言九鼎而成功了。</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2)香翰屏说是他劝说张瑞贵团归附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30,《国史馆现藏民国人物传记史料汇编 第十二辑》民八十三年六月出版 国史馆编印“香翰屏先生行述”:前第六十二军军长张瑞贵氏,当隶桂系申葆藩部任旅长。申败,率众徘徊钦防边境,约束教练,纪律整然。当局嘉其能,屡照未至。时将军任三十二团团长驻钦防,一言往说,张遂以补充团团长名义受编。</span>】</p> <p class="ql-block">【图31.香翰屏照片,】</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3)陈济棠只说他们收编了张瑞贵团,没说到因谁的关系,</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32,《陈济棠自传稿》:时蒋先生已决定北伐, 因陈眞如与唐生智有同学关系, 乃调该第十师, 及由独立旅扩编之第十二师(陈可钰兼师长) 出发。 整个南路治安交由本师负责, 乃一面在钦县收编八师邓本殷部之张瑞贵为补充团, 一面进剿各属土匪, 时以徐闻山匪最为猖獗, 人数亦众, 曾派两团围剿亦无功效, 后以装甲车进攻,匪始溃散, 但迄未能肃清, 其余合浦、 茂石、 阳江各属土匪,则先后敉平, 为患两阳最烈之匪首徐东海, 亦于是役被我唐拔营击毙, 民众称快。</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九)</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6px;">图33,李洁之《陈济棠发家史》:陈济棠从小养成一付封建头脑,反动思想十分严重,当时对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革命三大政策当然不敢公开非议,但内心里却是反对的。他驻南路时表现得相当露骨,曾不断地排斥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抑制当地工人农民运动,还安排了不少五同关系的落后分子在11师司令部和分布在地方行政机关,作为他的爪牙和耳目。又支持他哥哥陈维周承办捐务大刮民脂民膏,无孔不入。当时的副师长邓世增又和他利害冲突,积不相能,矛盾纠纷层出不穷,引起各方面大大不满。在四面楚歌的情况之下,陈济棠和他的死党林翼中、李扬敬商妥向军长李济深请个长假,到苏联“游学”,表示倾向进步,实质上却是为了和缓空气,暂避风头而已。林翼中与李扬敬也同时去职,林跟着陈济棠到苏联去,李扬敬躲去肇庆搞广东守备军的教导队,邓世增代理了11师师长的职务。</i></p><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 16px;">1926年7月,广东内部统一,两广合作,在中国共产党的策划下,国民政府誓师北伐,蒋介石担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驻粤各军和广西李宗仁部分向湖南、江西、福建推进。全国人民欢欣鼓舞,热烈拥护,北伐军节节胜利,经过8个多月的战斗,占领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福建、浙江、江苏和河南的大部分,创造了历史上空前的战绩。在北伐战争中,第4军副军长陈可钰的第10、12师,叶挺的教导团建立了辉煌的功勋。陈铭枢、张发奎也先后升任军长,叶挺也升了师长。1927年初,国民政府迁往武汉,李济深这时已升任第八路军总指挥、广东省政府主席和广东政治分会主席。</i>】</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张发奎说,李济深想改编第11师,才逼走陈济棠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6px;">图34,《张发奎口述自传》:同月,第十二师扩编为第四军,我被任命为第四军上将军长。第四军下辖第十二师与第二十五师。第十师扩编为第十一军,由陈铭枢任军长,下辖第十师与二十四师。第四军留在广州的第十一师与十三师组成第八路军,由李济深任军长,他还兼任广州政治分会主席。十三师是由补充团扩编而成的,由徐景唐统领,因为李济深感到广东防务兵力不足。组建第十三师是不寻常之举,因为国民革命军已采用三三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span style="font-size: 16px;">不久,李济深通知十一师师长陈济棠到苏联作一次考察旅行。李的本意是想改组第十一师,师长走远些便少一些阻力。</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