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幅童年剪影

木棉花

<p class="ql-block">  窗外梧桐叶落,岁月悄然更迭。偶然念及我们的童年与当下孩子们的童年,竟恍如隔世,勾勒出截然不同的两幅生活画卷。</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童年,是与泥土、汗水、责任紧紧绑缚在一起的。</p><p class="ql-block"> 放学铃声敲响,奔向的不是游戏机,而是旷野与林间。肩头斜挎的竹篓,是沉甸甸的“作业”。目光逡巡在泥土地、树干下,仔细地篓拾枯叶,弯腰捆捡柴火——那不仅是生炉做饭的燃料,更是回家时能给父母减轻一丝负担的“成绩单”。这份“家务活”,自然而然就成了日常功课的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暑假到了,悠闲时光更是稀薄如金。取代假期旅行的,是头顶骄阳步入麦田。金黄的麦浪翻涌,我们的小身影在其间弯腰穿梭,拾取散落的麦穗。指尖被麦芒刺得微痛,汗水沿着额角滚落,滴进脚下的泥土,模糊了脚下的田埂。这份“勤工俭学”挣来的零钱,也许微不足道,却在稚嫩的心田,早早播下了“劳有所获”的种子。每一粒麦穗的归拢,都是对“珍惜”二字最朴素的注解。</p><p class="ql-block"> 那时的“不听话”?常伴随着“嘎嘣脆”的结局。想调皮捣蛋,偷懒耍滑?“胖揍”会及时、干脆地“提醒”我们行为的边界。记忆里,“揍”完后的噙泪扒饭、擦干眼泪继续干活、老老实实趴在灯下写作业,几乎是那个时代孩子成长路径的普遍节奏。哪有“叛逆”一词空间,更多的是在严厉的敲打与无声的承担中,懵懂地理解规矩和本分。一顿“胖揍”,也许疼痛短暂,但那份父母以“不容置疑”的方式传递的权威和对规则的敬畏,却也深深烙印于心。</p><p class="ql-block"> 反观当下俨然是另一番光景。放学归来抑或假期开启,客厅的沙发成了“打卡地”。一个倒栽葱躺下去,指尖在方寸屏幕间灵活穿梭。刷不完的短视频、打不完的游戏关卡,似乎构成了他们虚拟世界里无尽延伸的游乐场。厨房的灶火也被受冷落,饿了?手指轻点屏幕,外卖小哥的身影便如约而至。炊烟袅袅的生活滋味,连同那拾柴生火的劳作过程,一同消失在快捷便利的按键之下。</p><p class="ql-block"> “叛逆”二字也几乎成了成长中的必经勋章。那份源于物质丰裕和精神世界多元冲击下的自我觉醒,往往使得父母教育如履薄冰。再难见到昔日那种“一打就灵”的干脆。取而代之的,是父母们小心翼翼的“轻拿轻放”:言语需斟酌再三,唯恐哪句重话触动了敏感的神经;生活起居照顾得无微不至,好吃好喝悉心供奉,有时甚至需要怀揣一份近乎“敬着”的心态与之周旋。唯恐一个不慎,那紧绷的弦便骤然断裂,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那份父母天然的威严,似已悄然溶解在谨慎与忧虑的冰水中。</p><p class="ql-block"> 两代人的童年轨迹截然不同,犹如隔着一道深深的时光鸿沟。</p><p class="ql-block"> 我们这辈人,在泥土里摸爬滚打中习得了坚韧,在帮衬家务和劳动中明白了责任的分量,在父母严厉但直接的管教下,早早懂得了“规矩”为何物。那些伴随竹篓、麦穗、甚至是胖揍的记忆,沉淀下来的,是一种近乎本能的勤勉与朴素的生存韧性。</p><p class="ql-block"> 而他们的童年,包裹在电子荧屏的光影和信息爆炸的洪流里,享受着物质从未有过的丰饶,却在现实劳动的缺失与父母权威的隐退中,可能迟了些体会肩头的实在分量,也可能对挫折与规训的理解,蒙上了一层更复杂的滤镜。父母的“捧”,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时代焦虑的投射与回应。</p><p class="ql-block"> 时代的车轮轰轰向前,生活图景发生翻天覆地的巨变,映射在孩子身上的教育烙印自然也大相径庭。孰优孰劣?或许难有单一的评判标尺。只是偶尔回望那烈日下拾麦穗的孩童身影,再看着沙发上专注屏幕的侧脸,心底仍不免泛起一丝难以言喻的波澜——那是对一段消逝时光的深深怀念,也是对当下与未来无尽的思索与期许。</p><p class="ql-block"> 时光不语,惟愿无论何种土壤,都能孕育出向阳而生、内心强大的灵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