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风中的暖意:苏新义《立冬》中的生命温度与审美超越

邹海林

<p class="ql-block">立冬</p><p class="ql-block">文/苏新义</p><p class="ql-block">朔风一夜过庭栏,木叶萧疏尽染寒。</p><p class="ql-block">菊盏辞秋香渐歇,桂丛留月影犹残。</p><p class="ql-block">新醅暖酒驱余冷,明烛微光映更阑。</p><p class="ql-block">且喜冬来多雅趣,围炉闲话亦清欢。</p> <p class="ql-block">苏新义的《立冬》以细腻笔触勾勒出季节转换的微妙时刻,在朔风凛冽、木叶萧疏的表象下,隐藏着对生命律动的深沉礼赞。这首诗不仅是对自然节气的客观描摹,更是诗人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对话的结晶,在寒冷渐侵的图景中,构建起一方温暖的精神家园。</p> <p class="ql-block">诗歌首联“朔风一夜过庭栏,木叶萧疏尽染寒”,以极具动感的笔法描绘出冬日的突然降临。“一夜”二字点出季节转换的猝不及防,而“朔风”作为无形的使者,穿越庭栏这一人类生活的边界,暗示着自然力量不可阻挡的渗透。木叶“萧疏”不仅指向视觉上的稀疏,更暗含生命能量的暂时收敛,万物进入内省阶段的自然规律。</p> <p class="ql-block">随着视线推移,诗歌在颔联中聚焦于秋日最后的芬芳:“菊盏辞秋香渐歇,桂丛留月影犹残。”诗人以“辞秋”的拟人手法赋予菊花以情感,而“香渐歇”则暗示着生命能量的渐变而非骤断。桂丛中“影犹残”的意象尤为精妙,既指向月光下模糊的轮廓,也暗喻着秋日余韵的顽强存留。这两句在季节更迭的必然中,捕捉到了生命气息的绵延不绝。</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前两联偏重外在景观的描绘,那么颈联则转向了内在空间的营造:“新醅暖酒驱余冷,明烛微光映更阑。”在这里,“新醅暖酒”与“明烛微光”构成了一个对抗外部寒冷的温馨场景。酒之“暖”不仅驱散身体的“余冷”,更温暖着面对寒冬的心灵;烛光虽“微”,却足以“映更阑”,在漫漫长夜中撑起一片光明。这种从自然景观向人文空间的转换,展现了诗人如何在寒冷中创造温暖的智慧。</p> <p class="ql-block">尾联“且喜冬来多雅趣,围炉闲话亦清欢”,最终完成了从外在观察到内心体悟的升华。“且喜”二字体现出诗人主动的情感选择,在常人感叹寒冬严酷之时,他却发现了冬日的“雅趣”。“围炉闲话”这一简单的生活场景,被提升为“清欢”的精神体验,展现出中国文人特有的生活美学——在最平凡的日常中觅得诗意,在最简单的交往中体会满足。</p> <p class="ql-block">《立冬》全诗贯穿着一种辩证的生命智慧:诗人不回避冬天的萧瑟与寒冷,但更善于在寒冷中发现乃至创造温暖;不否认生命在冬季的收敛,但更懂得在收敛中培育内在的丰盈。这种智慧使诗歌超越了单纯的节气描写,成为对生命韧性的赞美,对生活美学的诠释。</p> <p class="ql-block">在艺术表现上,苏诗语言洗练而意象丰盈,通过“朔风”与“暖酒”、“木叶萧疏”与“明烛微光”的对比,构建起寒冷与温暖并存的立体空间。节奏舒缓有致,恰如围炉闲话时的娓娓道来,使读者在品味诗意的同时,仿佛也置身于那个烛光摇曳、酒香氤氲的立冬之夜。</p> <p class="ql-block">苏新义的《立冬》提醒我们,生命的智慧不在于逃避自然的循环,而在于在每个阶段都能找到与之和谐共处的方式;生活的诗意不只在繁花似锦的盛季,也同样蕴藏在围炉夜话的简单清欢之中。当朔风掠过庭栏,我们或可如诗人一般,在微光暖酒间,品味冬日的别样雅趣。</p> <p class="ql-block">[个人简介]</p><p class="ql-block">邹再新 笔名:邹海林,男,攸县人,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世界汉诗协会、东方文明传播会、华人诗词学会、攸县作家协会会员,《墨海心舟》、《星辰有声微刊》顾问,《彩云诗词园》微刊编委,攸州诗词文化研究会副会长,世界汉诗协会湘东分会理事,东方文明传播会辽宁分会文化厅副厅长,东方兰亭诗社理事。东方文明传播会广东分会《松风竹韵读书会》文学顾问。《华人诗词学会》理事。曾参加《中国当代诗歌2011--2012》颁奖盛典暨易华仑先生的书画展活动。出版个人诗集《乡恋》和散文集《秋临星城》,很多作品发表在全国各地及国际上的报刊、杂志和微刊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