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茶花女》

视点读书会

<p class="ql-block">那张泛黄的剧照还夹在书页里,黑白光影中,两人凝望的眼眸仿佛穿透了时光。男人一身笔挺黑西装,女人一袭柔粉长裙,背景深邃如夜,唯有左侧那行西班牙语灼灼发亮:“感动世界的爱情故事”。我摩挲着照片边缘,忽然觉得,这哪是电影海报,分明是一封来自旧日的情书,写给所有曾为爱痴狂的人。而书名页上,《茶花女》三个字静静躺着,像一声叹息。</p> <p class="ql-block">八十年代初,我刚从部队回来,一头扎进城市的生活里。那时的我,像一只刚飞出山沟的鸟,看什么都新鲜,却又不知往哪儿落脚。没有朋友,不懂应酬,唯有图书馆成了我的避风港。一张借书证,成了通往世界的钥匙。中国的、外国的,厚的、薄的,我都啃。读得快,记得少,全凭一股子好奇撑着。那时候看书,不叫读书,叫“扫书”——眼睛在纸上跑马,心却常常落在别处。</p> <p class="ql-block">就是在那阵子,我第一次翻开《茶花女》。说实话,起初我是带着偏见的。一个法国人,不去写英雄豪杰,偏要写个“窑子里的女子”?我小时候听老人讲过,那种地方叫“青楼”,是藏污纳垢之所。新中国一成立,这些都被扫进了历史垃圾堆。我敬佩那个时代的手腕,也坚信那样的生活不值得被书写。可这本书偏偏就写了,还写得那么深情,那么动人。</p> <p class="ql-block">前些天整理书柜,又把它翻了出来。书页发脆,字迹模糊,可读着读着,心境却不一样了。不再觉得小仲马是在猎奇,反倒看出一种克制的温柔。他没把玛格丽特写成妖艳的祸水,也没把她塑造成悲情的符号。她就是一个女人,一个想活得体面些、爱得纯粹些的女人。封面上那张侧脸,红发微卷,茶花轻绕,眼神里有光,也有痛。我忽然明白,有些书,年轻时看不懂,不是书太深,是生活还没教会你疼。</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今再读,我不再问“为什么写她”,而是问“她值得吗?”值得。因为她爱过,真真切切地爱过。她不是道德课本里的反面典型,她是被时代碾过的普通人。她的悲剧不在身份,而在选择太少。她想挣脱,却无路可逃;她想相爱,却不得不放手。小仲马写她,不是为了煽情,而是为了让人看见——在那些被唾弃的角落里,也有灵魂在挣扎,在发光。</p> <p class="ql-block">玛格丽特本是乡下姑娘,穷得连名字都不响亮。她来巴黎,不是为了堕落,是为了活命,为了换个活法。她成了“茶花女”,因爱戴茶花得名,也因这花般的短暂命运被人记住。她遇见阿芒,一个清白人家的青年,两人真心相爱。可现实哪容得下这般纯粹?公爵断了她的钱路,阿芒的父亲出面阻挠,她最终选择退让,独自咽下苦果。肺病缠身,误解加身,她在孤独中死去。临终前,她还在为爱人的幸福祈祷。</p> <p class="ql-block">这让我想起后来听说的那些名字:“天上人间”,“红楼”……那些被称作“头牌”的女子,也曾风光无限,豪车名包,众人簇拥。可曲终人散,谁还记得她们的眼泪?命运从不曾真正改变,只是换了舞台。她们站在聚光灯下,看似耀眼,实则脆弱如纸。而玛格丽特,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演过这出戏——爱情是她的救赎,也是她的坟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本栏所有文章除注明“原创”系本人所作外,有的是根据网络素材编辑整理,有的是分享或推送作品,图片均来源网络,特此说明。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十分感谢美友的关注、阅读、点赞、分享及评论,因精力有限,不能对所有的评论逐一回复,深表遗憾,望能谅解。</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