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长河:吐鲁番的千年水脉

薛国华

<p class="ql-block">文/薛国华</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25年11月)</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踏入吐鲁番盆地,烈日如熔金般倾泻在戈壁滩上,空气被烤得发烫,连风都带着灼人的温度。这片年降水量仅16毫米、蒸发量却高达3000毫米以上的土地,本应是生命的禁区,却因一条隐匿于地下的长河,孕育出连片的绿洲与甜美的葡萄,它便是坎儿井——新疆劳动人民用千年智慧镌刻在大地深处的水利奇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坎儿井乐园的入口,脚下是坚实的黄土,眼前却不见滔滔流水,唯有井口幽幽的暗影,仿佛在诉说着跨越千年的故事。据同行的导游解说,吐鲁番现存1108条坎儿井,占新疆总数的71.95%,它们如蛛网般遍布盆地,总长超3400公里的暗渠,是这片干旱土地的“生命线”。顺着狭窄的石阶向下走去,一股清凉瞬间驱散了地表的燥热,暗渠两侧的土壁泛着湿润的光泽,清澈的水流在渠中静静流淌,没有波澜,却带着穿越时空的沉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地下水利工程的精妙,藏着它与自然的共生之道。吐鲁番盆地北高南低的地形,平均1/40的坡度,让天山融雪渗入地下形成的潜流,得以在暗渠中自然自流,无需一泵一闸,便能源源不断地流向绿洲。而地下暗渠的设计,更是将智慧发挥到了极致——它避开了地表的高温与风沙,最大限度减少了水分蒸发,让每一滴来之不易的水都能物尽其用。与竖井相连的通风口,不仅为暗渠带来了新鲜空气,更成为了古人定位暗渠走向的“坐标”,20至70米间距的竖井,深度可达10至80米,如同大地睁开的眼睛,注视着地下水流的轨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抚摸着暗渠斑驳的土壁,指尖能感受到砂砾石与粘土胶结的坚实质感。吐鲁番独特的土质,如同天然的混凝土,让这些地下渠道历经千年风雨仍不坍塌。导游说,这种胶结而成的土质透水性适中,既允许地下水缓慢渗透,又不会因水分饱和而软化,再加上极端干旱的气候减少了雨水下渗的侵蚀,才让坎儿井得以长久留存。这并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古人对自然规律的深刻洞察,他们顺应地形、巧用土质,将工程的痕迹融入大地的肌理,成就了“天人合一”的治水典范。</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的历史,是一部与干旱抗争的史诗。它起源于汉代的井渠法,经唐代传入新疆,在清代经林则徐、左宗棠主持扩建,终成今日规模。那些在竖井中上下穿梭的工匠,仅凭简单的工具,一锹一铲地挖掘出纵横交错的地下网络,将戈壁荒漠变为了“葡萄之乡”。</p><p class="ql-block"> 如今,这些千年水脉仍在发挥作用,年径流量1.14亿立方米的水流,支撑着6.49万亩农田的灌溉,为190多条坎儿井沿线的社区提供着生活用水,更在维系绿洲生态、防止沙漠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汉代的初创到今日的保护,坎儿井承载的不仅是水源,更是一代代人坚韧不拔的生存智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坎儿井的蓄水池边,看着清澈的水流汇入明渠,流向远方的农田,心中不禁涌起无限感慨。作为与长城、京杭大运河并称的中国古代三大工程,坎儿井没有长城的雄伟、运河的壮阔,却以其低调的存在,滋养了一方水土。2006年,它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开凿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9月,它又成功入选第十一批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这些荣誉的背后,是人们对这份千年智慧的珍视,更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的传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坎儿井的伟大,在于其“顺势而为”的哲学。它借山势坡度,引地下潜流,以最谦卑的姿态实现最持久的滋养。竖井定位、暗渠输水、明渠灌溉、涝坝蓄调,四者如五行相生,环环相扣。尤为精妙者,暗渠藏于地下,避开了火洲的蒸发与风沙,使每一滴雪水皆抵达根系。这种智慧,暗合道家“无为而治”的天道,亦彰显儒家“仁者爱人”的襟怀。林则徐曾叹此工程“诚不可思议”,而今日我立于井畔,更感佩先民对自然的深刻理解:非征服,亦非屈从,而是共生共荣。正如一位当地老者所言:“坎儿井是活的,它呼吸着天山的雪,吐纳着绿洲的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离开时,夕阳为戈壁镀上了一层暖金色,坎儿井的井口在余晖中若隐若现。这条地下长河,没有波澜壮阔的表象,却有着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不仅是一项水利工程,更是一种生存哲学——在与自然的相处中,顺应规律、巧用智慧,方能在严苛的环境中开辟出生命的绿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如今,尽管现代化的水利设施日益普及,但坎儿井依然在吐鲁番的土地上静静流淌。它如一位沉默的老者,见证着时代的变迁,也提醒着我们:真正的智慧,不是征服自然,而是与自然共生。这千年水脉中流淌的,不仅是滋养生命的清泉,更是中华民族坚韧不拔、顺应自然的精神密码,值得我们永远珍视与传承。</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