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

文心雕龙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六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治大国若烹小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文/文归朴</span></p> <p class="ql-block">执道无为,慎动扰民,则天下自安,德泽普降。</p> 一、现实解读 <p class="ql-block">. 烹鲜之喻:清静无为的治国智慧</p><p class="ql-block">“治大国,若烹小鲜”,煎烹小鱼需轻翻慢动、把握火候,不可反复折腾,否则鱼肉易碎、鲜味尽失,治国亦是同理。统治者若频繁变更政策、滥用民力,便如反复搅动油锅,只会让百姓无所适从、民生凋敝。就像汉初历经秦末战乱后,统治者采用“无为而治”,不轻易干预生产,让百姓休养生息,终成“文景之治”;反之,王莽篡汉后盲目推行新政,短短数年屡改制度,导致社会动荡、民不聊生。这一比喻揭示的核心是“清静无为”。治国不在于“多作为”,而在于“不妄为”,尊重社会运行规律,让百姓在稳定环境中自然发展,方能成就治世。</p> <p class="ql-block">2. 道莅天下:法则至上则邪不干正</p><p class="ql-block">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用符合规律的“道”治理天下,邪恶势力便难以作祟。这里的“鬼”并非真指鬼神,而是指扰乱社会的不良现象;“道”则是稳定的法则与公正的秩序。当治理坚守“道”的原则,法令明确、执行公正,邪恶便失去滋生的土壤。就像战国时商鞅变法,以明确的法令规范社会行为,虽严苛却公平,终使秦国风气清正、国力日强;而晚唐时期法令废弛、吏治腐败,贪官污吏横行,邪恶势力猖獗,最终走向覆灭。可见“道莅天下”的关键在于“法则至上”。只要制度公正、执行有力,不良现象自然难以立足,社会自会井然有序。</p> <p class="ql-block">3. 德交归焉:两不相伤而天下归心</p><p class="ql-block">“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当统治者以“道”行事不伤害百姓,邪恶势力因“道”约束无法伤害百姓,百姓便能沐浴德泽,自然归心。圣人治国不以强权压制百姓,而是以民为本、顺应民意,就像唐太宗以“道”治国,虚心纳谏、轻徭薄赋,既不滥用民力,又能遏制贪官污吏,百姓安居乐业,终有“贞观之治”的盛世;而隋炀帝穷奢极欲、劳民伤财,既伤民又纵恶,最终众叛亲离。这说明“德交归”的本质是“双向不伤”。统治者守道则不扰民,邪祟畏道则不害民,百姓在安定中感受到治理的温度,自然会真心拥护,天下也就实现真正的稳定。</p> 二、现实启发 <p class="ql-block">1. 持静慎动:不妄折腾,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烹小鲜”的智慧,于个人和组织而言,便是“持静慎动”。不盲目跟风、不随意折腾,坚守方向、稳步前行。个人成长中,若频繁更换目标、急于求成,便如反复翻动的小鱼,难成大事;反之,认准方向后沉下心积累,方能有所成就。就像学者季羡林一生专注于国学研究,不追逐名利、不随意跨界,终成一代大师;而有些创业者跟风追逐热点,项目频繁更迭,最终一事无成。生活中,“持静慎动”体现在不盲目消费、不冲动决策,遇事冷静思考后再行动;工作中则是不随意变更计划、不折腾流程,以稳定的节奏推进事务。真正的进步,从来不是“折腾出来的”,而是“沉淀出来的”。</p> <p class="ql-block">2. 以道立制:规则为基,行有所依</p><p class="ql-block">“以道莅天下”的启示,在于无论是团队管理还是社会生活,都需“以道立制”。建立符合规律、明确公正的规则,让行为有章可循。企业管理中,若制度模糊、执行不公,便会滋生懒散推诿的风气;反之,如华为以清晰的“华为基本法”规范管理,权责明确、奖惩分明,企业才能高效运转。社会生活中,交通规则保障道路畅通,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平,这些“规则”正是“道”的体现。对个人而言,“以道立制”便是给自己立规矩。制定作息计划、坚守职业底线、遵守公序良俗。规则不是束缚,而是保障有序运行的基石,唯有依规则行事,才能避免混乱与冲突。</p> <p class="ql-block">3. 和谐共生:互不侵扰,彼此成就</p><p class="ql-block">“两不相伤”的核心,是“和谐共生”的智慧。个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之间互不侵扰、相互包容,才能实现共赢。职场中,同事间各司其职、不越界拆台,团队才能高效协作;邻里间互相尊重、不打扰干扰,关系才能和睦融洽。就像社区中,居民遵守公约、爱护公共空间,物业尽心服务、回应需求,便能形成“互不伤害、彼此便利”的良好氛围;而那些邻里纠纷、职场矛盾,多源于过度干涉、只图私利,最终两败俱伤。生活中的“和谐共生”,是说话留余地、做事守分寸,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在尊重差异中寻求平衡。当每个人都懂得“不相伤”,人与人之间便会充满善意,社会也会更加温暖安定。</p> <p class="ql-block">以“烹小鲜”为喻,将治国的大智慧浓缩于日常小事之中,核心始终围绕“道”的践行。治国需“慎动无为”,不折腾百姓、不背离规律;需“以道立制”,让规则遏制邪恶、保障公正;需“两不相伤”,让统治者与百姓、社会与个体和谐共生。这一智慧不仅适用于治国,更贯穿于个人成长与社会交往:于个人,要“持静慎动”、坚守初心;于群体,要“以规则为基”、明确边界;于关系,要“和谐共生”、互不侵扰。老子的启示从未过时:真正的秩序与稳定,从不源于强权与控制,而源于对规律的尊重、对他人的包容,以及“不妄为而无不为”的从容智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道德经》第六十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转载/品读</span></p> <p class="ql-block">【原文】</p><p class="ql-block">治大国,若烹小鲜①。以道莅②天下,其鬼不神③。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④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⑤,故德交归焉⑥。</p> <p class="ql-block">【注释】</p><p class="ql-block">①小鲜:小鱼。②莅(li):临。引申为管理。③其鬼不神:鬼不起作用。鬼,指邪恶。④非:不唯、不仅。⑤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⑥故德交归焉:让人民享受德的恩泽。</p> <p class="ql-block">【译文】</p><p class="ql-block">治理大国,就像煎烹一条小鱼,要掌握火候。用“道”管理天下,邪恶就起不了作用,不仅不起作用,而且也不侵害人。不但鬼神雅恶伤害不了人,圣人有道也不会伤害人。这样,鬼神邪恶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就可以让人民享受到德的恩泽了。</p> <p class="ql-block">【解读】</p><p class="ql-block">本章以烹制小鱼做比喻,形象、鲜明地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治国策略可以从烹制小鲜鱼的方法上得到启示。小鱼的骨刺和鱼肉相当,如果不加以烹煎的话,其食用价值很小。烹煎的目的在于使小鱼骨酥、肉鲜,才为人所用。达到这一目的的关键在于把握火候,做到骨刺、鱼肉二者兼顾,既要把骨刺炸酥,又不能让鱼肉焦煳。这一道理用在治国上,就是要求统治者应掌握法律这一火候,运用法律手段,来处理政府官员和人民群众的关系,既不能搞无政府主义,也不能任凭政府官员利用职权去贪赃枉法,伤害人民。</p><p class="ql-block">在无道的社会里,恶人横行霸道,黑暗势力猖獗,善良的劳动人民成了他们欺压伤害的对象。在有道的社会里,圣人莅临天下,“以百姓之心为心”、高举正义之剑,横扫以害人为能事的牛鬼蛇神。不仅他们不敢害人,作为最高统治者的圣人也不去伤害人民。因为圣人是由人民推举产生的,圣人所持的尚方宝剑是由人民铸造并用来维护人民利益的。圣人和他所领导的政府官员都不伤害人民,并为人民所爱戴,这是因为圣人施行的“无为之治”和“不言之教”,是以德合道,使道和德又一起回到人间。只要天下有道,人民有德,则鬼神匿迹,社会安定。</p> <p class="ql-block">【证解故事】</p><p class="ql-block">勾践,春秋末年越国国君。越王允常之子,又称苾执。公元前497-465年在位。曾被吴国击败,屈服求和。他卧薪尝胆刻苦图强,任用范蠡、文种等人整顿国政,10年生聚,10年教训,终于转弱为强,灭亡吴国。继在徐州(今山东藤县南)大会诸侯,成为霸主。夫差,春秋末年吴国国君,吴王闺闾之子,公元前495一473年在位。初在夫椒打败越兵,乘胜攻破越都,迫使越王屈服,继开凿邗沟,以图向北发展,在艾陵(今山东莱芜东北)大败齐兵。前482 年,在黄池(今河南封丘西南)和诸侯会盟,与晋国争霸,越王乘虚入关都。后来越国再次兴兵攻灭吴国,逼他自杀。越王勾践在被吴国打败时,屈身为奴,服侍吴王夫差,后来被准许回国,卧薪尝胆,终于打败了吴国。勾践为什么能打败吴王夫差呢?这其中有一个很关键的计策,就是用了美人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