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通往延安的路 </p><p class="ql-block">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多少年了,我已记不清多少次去过延安了,但印象最深刻的有三次。 </p><p class="ql-block"> 第一次,是2001年。当时,我在西安铁路分局纪委办公室工作。原铁道部纪委老领导狄子才要回西安,他的老家在临潼县。狄老是1937年的老党员。1938年,从三原中学毕业后,经过组织推荐,他同10名青年学生自筹路费,徒步奔赴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学习。那一年,从全国各地汇聚到西安,通过西安八路军办事处送往延安的进步青年约有1万人。“到延安去”,是那个年代人们对光明的一种向往。</p><p class="ql-block">那时,通往延安的路,还是官马大车道。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不堪。狄老告诉我,他们风雨兼程,风餐露宿,整整走了14天才到达延安。那是一条800华里的“烂泥路”。 </p><p class="ql-block">一路上,狄老都望着窗外,不住地感叹着陕北的植被。说那时候,马路两边都是光秃秃的。几十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沟沟岭岭都长满了绿绿葱葱的树木。在经过宜君时,他还提到了周总理在这里留宿的事。1940年,周总理从苏联治疗骨伤回国,飞机先在兰州落地,又乘汽车到西安北上。途经宜君时,遇到大雨,道路泥泞,在淌泥河村住过一夜。第二天,雇了当地群众的一头牛,拉着汽车往前走。忆往思今,他也不住地感叹着,我们走的这条210国道一一当年的那条“烂泥路”,如今已建成了一条贯穿中国南北的重要公路干线,从内蒙沙漠一直通到广西海边,全程3000余公里,是国家的大进步,也是延安的大变化呀。 </p><p class="ql-block">2001年,从西安到延安的高速公路正在分段建设。从西安到延安的铁路早于1991年就开通了。乘火车到延安大约4个半小时,而乘汽车则要6个多小时。我们之所以是乘汽车而不是乘火车去延安,因为狄老的那一次回来,主要是要重走当年北上的那条路。那是一个怀抱理想的热血青年曾经穿越层层封锁,并不惜冒着生命危险而走过的“信仰之路”。 </p><p class="ql-block"> 第二次印象深刻的是,2019年9月。人民铁道报社“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分队要去延安采访。我当时在西安铁道报社工作。我们是乘动车去延安的。西安到延安的动车2012年已开通,从西安到延安仅需两个半小时。 </p><p class="ql-block">西延铁路开通后,对陕北老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煤炭、石油等能源,和苹果、小米等农副产品的外运,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们在延安车务段采访,有一个数字让我吃了一惊。一个延安车务段,日装车数和货运发送量竟占到了整个西安铁路局的“半壁江山”。火车一响,黄金万两。交通先行,发展开路。延安、黄陵、榆林,包括整个陕北革命老区,也包括陕北那些最富裕的地区和人民,主要都是靠着西延铁路运输发展、发达起来的。</p><p class="ql-block">那一次,我们与延安车务段慰问小分队也走进了延安八一敬老院。这座有着60多年历史的敬老院,住着200余名退役军人,都是老红军,老八路,老革命,身上都留下了大大小小的伤残和弹痕。</p><p class="ql-block">我们采访了其中最年长,已是100岁的老红军王布福。王老是延安宝塔区蟠龙镇人,红25军的老战士,曾历经枪林弹雨,胸前挂满了奖章和勋章。谈到延安的交通和铁路发展,他说,1973年,周总理陪外宾来延安,延安的路不好啊!周总理的吉普车陷在小南河的泥泞里,是延安人民抬出来的。人民抬总理,总理也抬人民,西延铁路就是那一年动工的。那时,延安穷,缺经济。西延铁路从1973年上马到全线通车,修修停停,一条铁路修了20年。1992年全线通车的时候,延安火车站汇聚了3万多名群众,敲锣打鼓,载歌载舞。后来,又修了复线,上了电气化,又开了动车。当时,铁路上的同志还专门邀请我们这些老同志体验了动车列车,像在地上飞一样,想不到,了不起! </p><p class="ql-block">那次采访,我们也了解到:继2006年 G65包茂高速公路西延段开通之后,从延安到西安又有一条新高速公路即将开通。这条高速公路编号G6522,双向四车道,被称作延安到西安的“新高速”。这条“新高速”与G65“老高速”是并行的。之所以要修建这条“新高速”,一个明确而直接的目的,就是为即将开工的西延高铁建设“保驾护航”。因为西延高铁与G65高速存在着大量的并行和交叉,工期又长,施工期间会影响这条大通道的通行安全和效率。修建这条“新高速”,是为G65高速公路分流,也是为西延高铁建设“让路”。</p><p class="ql-block">通往延安的路,即将步入高铁新时代,那是延安人民的梦想。</p><p class="ql-block">第三次,就是2025年10月这一次。西延高铁从2021年动工,经过数万名筑路大军历时4年多的艰苦鏖战,即将在2025年底开通。陕西交通发展成就采风团一行10余名作家走进了西延高铁。 </p><p class="ql-block">最近10年,陕西高速铁路建设发展迅速。陕西高速铁路网的“米”字形主骨架,其中的“一点”:银西高铁,“两撇”:大西、西成高铁,“一横”:西兰、郑西高铁,都已写在了历史的里程碑上。其余的“一捺”:西十高铁,“一竖”:西延高铁、延榆高铁、西康高铁,也都在紧锣密鼓地推进中。这是一个国家实力的彰显和进步,也是陕西,包括延安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反映和体现。 </p><p class="ql-block">在新落成的铜川南站,在王家河大桥,在黄陵,在洛川,在延安,一路走来,一路访谈。没有想到,西延高铁的建设者,特别是顶在施工一线的工程技术管理人员,竟是一支平均年龄约35岁的年轻队伍。一大批80后、 90后、00后已成为高铁建设的中坚力量和指挥者。 </p><p class="ql-block">西延高铁全长299.8公里,其中桥梁46座,总长度105.5公里;隧道47座,总长度169.3公里。全线桥隧占比达92%。这条高铁建成后,西安到延安的铁路运行时间将缩短至约1小时。</p><p class="ql-block">面对着穿越湿陷性黄土地质层出现的地表沉降、塌方、冒顶的挑战;面对着黄土高原沟壑高差大、深路堑挖方量大、地下油气管道复杂的挑战;面对着高铁线路与700余处已有公路、铁路的交叉施工,存在极大安全风险的挑战;面对着高含水率湿陷性黄土段,在“豆腐块上打洞”的隧道群的挑战;面对着特殊结构桥梁多,且以跨越沟谷连接两端隧道出入口的大中桥梁为主,以及多次跨越渭河、洛河等大小河流施工困难的挑战,这些来自中国中铁、中国铁建、中铁建大桥局、电气化局等老牌施工单位的“铁军”,以他们“开路先锋”的丰富历史经验,和勇于探索、担当的创造实践精神,让一个个难关、难题、难点,都变成了他们引以为傲的职业光荣,和向革命老区人民致敬的“答卷”。那些轻伤不下火线的故事,小雨拼命干、大雨不停干的故事,深夜三四点“风雪夜归人”的故事,以及父母年迈、妻子孕产、孩子生日,忠孝不能两全的故事,林林总总,感人至深。 </p><p class="ql-block">在王家河特大桥施工现场,与中铁建大桥工程局一名东北籍项目经理交谈。他说,王家河特大桥是西延高铁全线跨度最大、高度最高的控制性工程,主跨采用248米连续刚构加拱组合结构,桥高105米,最大墩高75米,桥梁主跨钢管拱拼装需在高空完成2600吨钢结构作业。从2022年主墩封顶,2023年主桥合龙,2024年钢管拱合龙,2025年7月份才顺利完成了静态验收。我问他,这4年多,你常年在外,有最高兴的,或最难受的事吗?他告诉我,最高兴的是每次回家的时候,三个月轮休一次,见到了妻子儿子,见到了父母亲,那是多么高兴和幸福的事。可每次要回来的时候,妻儿也抹泪,父母也抹泪,那是最割心的时刻。 </p><p class="ql-block">在洛川座谈会后,采访了中铁二局一位四川籍工程管理人员,他说,他们负责施工的东汉寨隧道是全线控制性工程,全长6472米,其中Ⅴ级围岩段达3213米,单洞双线,施工中要穿越地表浅埋段,下穿国道、村庄及多种地质层,被列为Ⅱ级高风险隧道。2023年9月20日,当斜井至出口区间段正洞先行贯通的时候,大家都紧紧拥抱在一起。开庆功会那天,500多名干部职工都穿得干干净净。打了胜仗,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和豪迈,有50多人都喝醉了。他说,还有一件令他高兴欣慰的事,每次当地的老乡从工地上路过的时候,总是会向他们挥手打招呼。有时,还会把自家地里的苹果送来让大家吃。他说,父母曾两次打电话,想来工地看他,也想来延安转转,但都被他拒绝、拒绝了……在说最后这番话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内心起伏的波澜,也能感觉到他压抑着自己喉腔中的哽咽。</p><p class="ql-block">在西延高铁建设工地的几天,每当听到那些筑路者,一说起那种深怀内疚的对家人的感情和责任的亏欠,甚至有人因此而失去了稳定的家庭,我就会对他们的这种职业牺牲和人生选择感慨万千。是的,4年多了,1600多天,而他们回家与亲人团聚的机会却不到20次。我们应该写一写这种普通人的欢笑和眼泪。一座桥梁,一座隧道,一条铁路,乃至祖国建设的全部历史,可能就隐藏在这许许多多普通人的欢笑和眼泪中。他们在别一种生活的烟火中品味着平凡,也铸造着辉煌。他们把自己的“作品”书写在大地上。 </p><p class="ql-block">的确,在现场座谈会和单独采访中,那些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建设者和管理者的每一次发言和谈话,都让我想到了当年像狄老一样奔赴延安的那些青年学生,都让我想到了延安八一敬老院的那些身上布满弹痕的老战士,他们当年应该也有理由选择过另外一种生活,但他们却毅然决然地抛家舍亲,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而集合在宝塔山下,而投入到民族革命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同样,在今天,这些从祖国东西南北集合在这条高铁线上的庞大队伍,他们今天选择的路、选择的生活,难道不是当年那条路的赓续和那种精神的复活吗? </p><p class="ql-block">西延高铁是一条“红色高铁”。通往延安的路,是信仰之路,英雄之路,复兴之路,也是中国的道路。</p><p class="ql-block">2025年10月9日于时光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