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魂铸韵 宇泽传薪 ‍文/胡玉萍

《深耕书法·传承国粹》编辑部

本期编辑·墨风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墨魂铸韵 宇泽传薪</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白宇先生书法艺术的生命长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胡玉萍</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认识白宇老师至少三十载了。犹记青年时,他在我家店铺邻侧开了间“书法石刻工艺店”,彼时我对书法懵懂无知,偶尔进去也只是看热闹,只觉他字写得好,却道不明好在哪里。八年前我涉足书法领域后,才深知学书之艰辛。这些年在“冷板凳”上的坚守,让我对他的书法愈发关注,也渐渐品出了其中妙味。当我去年专程拜访他在西安的书法培训班,看到满墙学生作品时,他真诚叮嘱我“学书务必从楷书筑基,再攻行书”,还亲自示范颜真卿《多宝塔》用笔,并赠我毛笔;他为蒹葭诗社年会慷慨解囊的义举,更让我为其精神深深动容。</p><p class="ql-block"> 这份动容,源于他书法里穿越数十年光阴的笔墨韵律,更源于一位艺术家与命运搏击、为文化传灯的生命交响。他的字,是苦难淬炼的结晶,是传承点燃的星火,在三秦大地上写就了一段“墨魂铸韵,宇泽传薪”的传奇。</p> <p class="ql-block">  最近常关注他的书法作品,在网上看到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原主席雷珍民老师给白宇书法作品集作序标题“综观白宇书法、彰显正大气象”,陕西省书法家协会主席张红春教授以扬雄《法言》"书,心画也"题赠白宇,此语为中国书法核心理论,直指笔墨乃书写者内心世界、品格精神的视觉化呈现,是"文如其人"在书法领域的生动表达,既喻示白宇书法已达"人书合一"的自然高远之境,亦致以深度褒扬。我又读了一篇介绍他学书之路的文章,更是对他的坚守由衷的敬佩。</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苦难为墨:从黄土沟壑到书坛高峰的生命行草</span></p><p class="ql-block"> 白宇先生的书法,是蘸着生活的苦汁写就的。童年时,他在旬邑县的黄土沟壑里,用锅底灰作墨、土地为纸,在生存的夹缝中描摹最初的笔意。那些被邻居讪笑为“不务正业”的涂鸦,那些用大麻捆成的“毛笔”写下的倔强,是他与命运对话的最初笔迹。</p><p class="ql-block"> 我在白了老师的微信里搜了他的几幅作品,与大家共赏。他的楷书《沁园春·雪》,如刀削斧凿,笔笔沉雄。“北国风光,千里冰封”的开阔气象,在他的笔下既有颜筋柳骨的端庄,又藏着黄土高原的厚重——那是他在放羊时于羊群间苦读碑帖的沉淀,是他在石刻作坊里与刀石相磨的坚韧。造就他的楷书“笔刀互沁、一丝不苟”,而且从来不是人为的束缚,是对自然秩序的呼应。这种“笔笔有出处,字字有根基”的严谨,与天道中“万物各有其位”的法则异曲同工,它以精准为骨、秩序为魂,呼应着自然本真的平衡;又以时光为炉、笔墨为锤,淬炼出人心深处的品格。所谓“尽善尽美”,既是汉字回归天道的形态,也是人在修行中收获的馈赠。1996年,这幅作品获得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收藏资格证时,他“凄然泪下”,那泪水里,有对母亲“吃白馍馍”承诺的兑现,有对无数个寒夜孤灯的告慰,更有对书法艺术“书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回响。</p> <p class="ql-block">  再看那幅红色洒金笺的草书作品,笔走龙蛇,如暴风骤雨。“我爱幽兰异众芳,不将颜色媚春阳”的诗句,在他的草书中挣脱了格律的束缚,化作情感的奔涌。那飞动的线条里,有他曾三次闯荡西安的颠沛,有他在石刻作坊里刀笔相融的顿悟,更有他与死神数次擦肩而过的惊心动魄——每一道飞白都是生命的喘息,每一处连绵都是意志的延伸,把草书“抒情达意”的本质推向了极致,是苦难淬炼后灵魂的自由舞蹈。</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二、传承为骨:从技法精进到文化传灯的楷书正脉</span></p><p class="ql-block"> 在西安的书法工作室里,白宇先生对学生说:“学习书法一定要从楷书开始,打下坚实的基础后,再涉猎其他书体。”这句话,是他四十余载书艺生涯的心得,也是他传承之路的标尺。</p><p class="ql-block"> 他的楷书作品“以父母情怀,做书法事业”,金色笔墨在红笺上熠熠生辉,如巍巍师表。笔画的提按顿挫间,藏着他对书法教育“父母情怀”的赤诚——就像他当年亲自为我示范颜真卿《多宝塔》用笔时的耐心,为我赠送毛笔时的恳切。在他的教导下,36位少年在国家级书法赛事中斩获218项大奖,那些稚嫩却工整的楷书作品,是他用技法与师德浇灌的新苗,在传统文化的土壤里拔节生长。</p> <p class="ql-block">  而六尺楷书四条屏《旬邑赋》,则是他以书法为钥匙开启地方文化记忆的典范。行书的流转中,“凤凰北峙,烟霞绕峰而翩跹”的旬邑风情跃然纸上。他将个人书风与地域文史熔于一炉,让书法成为连接古今的纽带——这是传承的另一种模样:不仅传技法,更传文脉;不仅教写字,更教做人。就像他对蒹葭诗社的文化赞助,以书法为媒,让更多人触摸到传统文化的温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桃李为花:从一己求索到群贤毕至的教育长卷</span></p><p class="ql-block"> 白宇先生的书法生命,在教育中得到了最蓬勃的延续。他在西安开办书法工作室,以“父母情怀”培育书法新苗,那些挂满墙的学生作品,是他桃李满天下的生动注脚。</p><p class="ql-block"> 他给赵新贵、何顺永、张小锋三位老师合著的作品集题写封面书名的草书“三叶枫”,单字奇崛,章法大气,恰如他的教育理念:既重根基,又贵创新。在他的课堂上,颜柳欧赵的法度是入门的阶梯,个性的抒发是进阶的方向——就像他自己的书法,在传统的河床里奔涌出属于自己的河道。当看到学生在全国赛事中捧回特等奖,当听到“优秀书法辅导老师”的赞誉,他的喜悦,早已超越了个人获奖的荣光。</p> <p class="ql-block">  更动人的是他对文化事业的担当。策划、发起、筹备、组稿旬邑人书 “旬邑人”的全民书法、激情创作、促进和展现家乡情怀的特色书法社会活动,在全国各地的旬邑人中引起了共鸣。主编《旬邑人书“旬邑人”》并于2016年5月1日在西安汉唐学院举行了数万人参加的盛大发行仪式。他以书法为纽带,让一方水土的文化记忆在笔墨中苏醒。在他的努力下,书法不再是书斋里的孤芳,而成为滋养大众的文化雨露。</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四、薪火永续:在笔墨长河中书写的时代答卷</span></p><p class="ql-block"> 白宇先生的书法,是一部活着的文化史。从黄土高原的红土练字,到书坛的累累硕果;从个人的艺术求索,到桃李芬芳的教育传奇,他用数十年的坚守,回答了一个艺术家的时代命题:如何在传承中创新,如何在坚守中担当。</p><p class="ql-block"> 他的字里,有秦汉时期的古拙,有“二王”的飘逸,有颜鲁公的雄浑,更有属于他自己的“神清骨傲,形雅质纯”。这背后,是他对书法“技法—文化—生命”三层境界的透彻领悟:技法是形,文化是魂,生命是根。</p> <p class="ql-block">  如今,他的墨香仍在西安的工作室里弥漫,仍在学生的笔锋上流转,仍在无数文化活动中传递。他用书法告诉我们:真正的艺术生命,不在于奖杯与证书的堆叠,而在于它能在多少人心中种下热爱的种子,能在多大程度上照亮传统文化的传承之路。</p><p class="ql-block"> 白宇先生的书法,是苦难酿成的甘醴,是传承点燃的薪火,是一位艺术家对生命、对文化最深情的告白。在这条笔墨长河中,他既是执着的渡者,也是璀璨的航标,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人把生命交给书法,把书法还给大众,文化的薪火,便永远不会熄灭。而我,作为他书法艺术的见证者与受益者,也将循着他的笔墨轨迹,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路上继续前行。最后赋一首小诗归纳总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刀笔双绝立风骨,薪火相传见真功。</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门下桃李承妙手,铁画银钩自在行。</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春风化雨育英才,翰墨精神永续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 碑林一脉融今古,白宇长辉秦汉风!</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中书协两任主席秉政时的题名题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本文作者知名作家、诗人胡玉萍老师</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