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说句实话,那就是文革八股文,只要你开头写的好,用的词华丽,老师就给好评。现在的科学文章也进入八股文时代,尤其是社会科学,只要用的词新,有创意,就是好文章。人家都说“构建”,你偏说“建构”,杂志社就录用你的稿件。再有就是跟风,只要研究的标题中出现“供给侧”、“刚需”、“软着落”、“定点扶贫”等词,不管其内容是否创新,研究方法是否合理,一概录用。这样的八股作文一直写到初三的时候,邓小平上台,教育开始恢复常态。教材都开始有该有的内容了,比如语文课本里就有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出现,而不是原来的语录、口号了。学校也开展了各种文化竞赛,一时大家的学习热情被点燃起来,大家争相写出好的作文了。</p> <p class="ql-block">一天,在解放日报上刊登了一篇名为《籽麻开花节节高》的评论文章,讲述的是某地农村,在党的领导下,农业生产一年比一年更好,产量一年比一年更高。本人精读该文章,觉得文笔很好,没有废话,表达的也很清晰,于是模仿也写一篇评论文章,标题是《快马加鞭》。写的是鸽子山大队,在农业生产中,如何学习新的农业技术,一举脱掉洪林公社中落后大队的帽子,快马加鞭地赶上了其它大队。这篇文章是一气呵成的,半天时间完成。交给老师后,被很很地表扬一番,还拿到别的班级传阅。</p> <p class="ql-block">受到此次事件的影响,决定以后写文章必须是高质量的,必须必。在初三的学农结束之后,老师要大家写一篇关于学农期间的人、事、感想都可以的文章。而我一鼓足气,花了一周的时间,写了一篇近似报告文学,加起来恐怕有20~30张纸,写了第一稿、第二稿和第三稿,可谓花费心机了。文章以时间顺序,记述了学农第一天、第二天,至最后一天的全部内容,包括自然环境、人物互动、事件前后等的描述,尽量选用学过的和小说中看到的词汇、成语、歇后语。奇怪的事,作业交上去之后,没有任何反映,只是作文算是优秀就得了。这件事对我多少有些打击,以后就不再那么热衷写作了。</p> <p class="ql-block">到了高中,邓小平下台,大家也就不以学习为荣,反而为耻了。罗培同学从祁门来到我们班级,他的年龄稍大于我们,对学习文化课还是那么地执着,尤其是英语和语文课。作为老师,高老师在上英语课的时候,也基本上一半时间讲课文,还有一半时间将八卦了,因为根本就没有学生听课了,大家只关注下放。各家都想方设法地充分利用自己的社会资源,选择下放地点,对将来上调有利。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调调重新抬头。只有罗培同学每次上课仍积极要求发言、朗读课文,每每同学们都哄堂大笑。语文课的最后一次考试,是要求大家写一篇作文,同学们都很快地将八股作文交上了,只有罗先生,依然在吭哧、吭哧的写,最后一个交卷。汪老师拿其来一看,“扑哧”笑出声来,并当场表扬罗同学,说:“你们看罗培的作文全部是用汉语拼音写的,你们都要向他学习”,于是,大家一哄而上,都去看试卷,果然试卷的正反面都被密密麻麻的英文字母所覆盖,佩服,佩服。现在有了计算机了,想必罗同学的汉子录入是很快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