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银杏流金

龙的传人

<p class="ql-block">步入北京中山公园,恰逢银杏盛景,满园秋色如画,铺就一地辉煌。</p><p class="ql-block">这座承载百年记忆的园林,原为明清两代社稷坛,1928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至今,每一寸土地都浸润着历史的厚重。行走其间,仿佛穿梭于时光长河,历史与现实在此刻交融,环境与人文交织出深沉的共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 (2025年11月8日摄)</span></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入口</p> <p class="ql-block">园中古建庄重典雅,红墙黄瓦在秋阳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穿行于石板小径,两侧银杏高耸入云,枝叶交错成穹顶,阳光透过缝隙洒落,斑驳光影随风轻舞。</p> <p class="ql-block"><b>格言亭:</b>最初是通过8根石柱上镌刻的古代名人格言(如孔子、孟子、王阳明等的语录),起到规戒世人、传递传统思想的作用(比如“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等)。作为民国时期的西洋风格建筑,兼具增添公园景观的功能,是中山公园“民国十景”之一。</p> <p class="ql-block">树影下,游人缓步而行,或驻足拍照,或静坐凝望,皆沉浸在这场金色的盛宴之中。</p> <p class="ql-block"><b>松柏交翠亭 </b>是园内的标志性亭台之一。建于1915年,最初是灰筒瓦顶,1930年改为绿琉璃瓦顶,搭配苏式彩画,亭额“松柏交翠亭”由金粱题写;亭子为重檐六方造型,周围有太湖石假山(由日本专家堆造)和油松,是典型的古典园林建筑。不仅是园林景观,还曾见证早期革命人士的活动(如陈独秀、李大钊曾在此合影),是公园内兼具景观与历史价值的建筑。</p> <p class="ql-block">高大的树木枝叶交叠,阳光穿过叶片洒下斑驳光影,地面铺满落叶,宛如金色地毯。</p> <p class="ql-block"><b>中山堂:</b>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名社稷坛拜殿,是明清两代皇帝在社稷坛祭祀时遇风雨行礼的地方。1925年孙中山先生在北京逝世,曾在这里进行过十天的停灵公祭。1928年,国民政府将此殿正式更名为中山堂。1949年以后,中山堂由北京市政协管理。</p> <p class="ql-block"><b>北京政协文史馆 </b>2022年12月31日正式揭牌 。该文史馆是开展文史资料研究交流的重要阵地和展示优秀文史成果的重要窗口 。其承担的职责包括宣传和展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及其实践成果、人民政协的光辉历程和历史贡献、市政协委员履行职能成果;征集、收藏、研究、展示、利用人民政协的文史资料;开展文史资料、政协理论、政协文化方面的学术研究和交流活动等 。“地方人民政权建设的示范——北京市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专题展览是市政协文史馆挂牌开馆后的首场展览 。</p> <p class="ql-block">多座牌坊、亭台依中轴线铺展,飞檐翘角间尽显皇家气度。</p> <p class="ql-block"><b>社稷坛:</b>位于中山公园内,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五谷神的地方 。社稷坛为正方形、三层,由青白石砌筑,高0.96米。上层按东青、南红、西白、北黑、中黄铺设五色坛土,坛台中央立“社主石”,亦称“江山石”。坛台四周建有矮墙,也称壝垣,清乾隆年间改为四色琉璃砖、瓦砌成,四面各有一个棂星门。</p> <p class="ql-block">银杏大道两排巨树挺拔对称,金叶纷飞如浪,地面厚积落叶,宛如织就的锦毯。</p> <p class="ql-block"><b>览粹亭 </b>是景区的核心亭台之一。为重檐蓝琉璃瓦八方亭,搭配红柱、苏式彩画,是典型的古典园林建筑;与东侧“倚霞亭”、西侧“流云亭”通过半壁廊相连,构成愉园的主要景观。</p><p class="ql-block">​愉园是中山公园的金鱼观赏区(中国首个公园金鱼展区),览粹亭既是观景休憩点,也是园区建筑的视觉中心,1983年随愉园整体建成。</p> <p class="ql-block">览粹亭及附属连廊</p> <p class="ql-block"><b>习礼亭:</b>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原址在正阳门内兵部街鸿胪寺衙门内,是明、清两朝专为初次来京的文武官员、少数民族首领和附属国贡使等演习朝觐皇帝礼仪之用的场所,故名习礼亭,亦称演礼亭。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鸿胪寺被焚,习礼亭幸免,后迁至户部街礼部衙门院中。1915年4月,移建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p> <p class="ql-block">石狮静守门庭,彩绘梁枋间流淌着岁月的庄重。</p> <p class="ql-block">一座白色紫藤廊架掩映在斑斓树影中,远处红墙黄瓦若隐若现,自然与人文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b>保卫和平坊:</b>原名“克林德碑”坊。1900年,德国公使克林德在东单北大街西总布胡同西口遇刺,八国联军侵华后,清政府被迫根据《辛丑条约》于1903年在此处修建了克林德碑坊。1918年一战结束,德国战败,中国作为战胜国将其拆除,次年移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改建为“公理战胜坊”。1952年,为纪念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召开,牌坊更名为“保卫和平坊”,由郭沫若题写坊名。</p> <p class="ql-block"><b>孙中山先生铜像 </b>基座上的题词“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永垂不朽”由邓小平同志题写,体现了对孙中山先生的历史定位。</p><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因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得名(原中央公园1928年更名),此铜像既是对革命先行者的缅怀,也是公园“纪念性”属性的核心载体之一。</p> <p class="ql-block">远处亭台隐现林间,灰瓦红柱与金黄树叶相映成趣,构成一幅天然画卷。</p> <p class="ql-block"><b>“水榭”</b>(也叫“临溪亭”),紧邻护城河(筒子河)支流,是公园内临水而建的休憩建筑。为中式廊亭+水榭组合,红柱灰瓦搭配彩画,与石桥、碧水、秋景(如银杏)构成经典园林景观,是公园秋季赏景的热门打卡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水榭”兼具观景、休憩功能,可俯瞰水面与周边植被,是中山公园“山水园林”风貌的代表区域之一。</p> <p class="ql-block">古建筑群次第展开:朱红墙体、琉璃屋瓦、飞檐翘角,无不在晴空下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园中处处可见秋意浓情:小径旁老树虬枝挂满扇形黄叶,假山石边灌木点缀着红黄花叶,水面上倒映着亭台与垂柳,宁静而深远。</p> <p class="ql-block"><b>兰亭八柱亭</b>(也常被称为“兰亭碑亭”)原是圆明园“坐石临流”亭的遗物,1917年迁至中山公园,1971年重建为如今的重檐八角亭。</p> <p class="ql-block"><b>仙人承露台石座 </b>是圆明园流散文物,最初位于圆明园绮春园涵秋馆(嘉庆年间建造),是仿汉代“承露求仙”的景观:台上曾有铜铸仙人,托盘承接露水,寓意“长生不老”(源于汉武帝求仙典故)。1860年圆明园遭劫后,铜仙人遗失,仅存汉白玉石座。1925年为保护文物,石座被运至中央公园(今中山公园),曾被改作灯台基座;1952年后一度被拆、遗弃于筒子河畔,2024年移至现址展示。 </p> <p class="ql-block">造型为圆柱形须弥座,雕刻精美:上层是祥云纹,下层有海水、回纹等纹样,体现清代皇家石雕工艺。它既是圆明园历史的见证,也是北京园林中珍贵的文物遗存之一。</p> <p class="ql-block">中山公园与故宫仅“一墙(或一河)之隔”(中间是故宫的筒子河/城墙),从中山公园的河岸区域可以直接眺望到故宫的建筑——橙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的建筑,正是故宫内的典型皇家建筑风格。</p> <p class="ql-block"><b>中山公园导览图</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