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南京City walk(城市漫步)寻访太平天国东王府遗址——杨秀清妄自尊大飞扬跋扈遭致灭顶之灾。顺访史迹:虎贲仓、汉中路、明德女子学院、基督教莫愁路堂、侯家桥、黄泥巷、罗廊巷、堂子街、柏果树、汉西门大街、四眼井、石城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苏省中医院北门门诊部大门前集合</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苏省中医院”的院牌是由郭沫若先生于1954年秋亲笔题写的,这是1954年建院时的重要历史印记,见证了医院与新中国文化名人的交集。</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明代虎贲仓旧址</p> <p class="ql-block">虎贲(bēn)仓</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位于汉中路南京医学院西侧。清光绪《江宁府志》载:明代置虎贲仓于此,巷以"虎贲"二字而得名。民初,曾是国民政府粮仓,亦称老米仓。1995年拆建怡景花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这是1903年陆师学堂新测的金陵省城全图,特别的是带有等高线,虎贲仓范围一目了然。根据虎贲仓前门,再集合罗寺转弯、天主堂、锏银巷、排楼街、四眼井、石城门等位置的推定,杨秀清东王府的后界就应在今石鼓路一线</p> <p class="ql-block">明德女子学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1884年美国基督教北美长老会在南京创办的明德女子书院,这是南京最早的女子学校。开办第一年,只招到一名学生,三年也就招到七名学生。1911年辛亥革命后更名为“私立明德女子中学”。1941年曾被日军强占改名“南京日本女子高等学校”,战后恢复原名。1952年后历经多次更名,现为南京市女子职业中专和南京幼儿高等师范学校。</p> <p class="ql-block">基督教莫愁路堂</p><p class="ql-block">莫愁路堂为南京基督教会所建。由陈明记营造厂的老板陈裕华设计,陈明记营造厂承建,牧师孙希圣主持建造,全部费用预定为黄金1100两。1936年5月19日举行破土动工典礼,8月2日奠基。因抗战爆发,延至1942年才建成,同年10月16日举行献堂典礼。</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在教堂西南侧墙角处,镶嵌有一块冯玉祥将军于1936年为教堂题写的正方形花岗岩石碑。</p> <p class="ql-block">侯家桥</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东起莫愁路,西至罗廊巷。明代即沿用此名。传原名为候驾桥:初建汉西门城墙时,朱元璋要来视工程进度,负责监工军政要员在此候驾,故名。城墙建好后,几户侯姓大户居桥附近,候驾桥被误为侯家桥。《同治上江两县志》载:"本名候驾,其义惜无可考"后成街巷,以桥得名。</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江苏省中医院南门(住院部)</p> <p class="ql-block">东王府遗址</p><p class="ql-block">《贼情汇纂》:东王杨秀清“至江宁,初据藩署,……三日后移至内城将军署,又以逼近东门,惧城外炮子飞入,复移至旱西门黄泥岗,改前山东盐运使何其兴住宅为伪府”。卢前《天京录》及陈作霖《国朝金陵通记》等书均同此说。</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金陵文博屐痕》:建于旱西门内黄泥岗一带的东王府基址甚广,周围六七里,约当今汉中路虎贲仓以南,堂子街以北,黄鹂巷、侯家桥以西、罗廊巷以东一带,建筑宏伟,与天朝宫殿不相上下。1856年9月天京事变时,被北王韦昌辉纵火焚毁。</p> <p class="ql-block">罗廊巷</p><p class="ql-block">南起堂子街,北接牌楼巷。《明代南京城图》即载有此名。 传此巷在明代时专卖高档绫罗绸缎丝织品,因成品均放在官廊上出售,故名 。据罗尔纲考查,罗廊巷17号存有太平天国壁画9壁。</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堂子街,亦名玉石街。明初有街。传建筑城墙时,为解决民工洗澡问题,多设澡堂于此,故名。清《同治上江两县志》名堂子大街。民国称堂子街。明末清初,为南京著名的“黑市”所在地。从这时起,一直以经营旧货为主,黑夜交易,天亮收摊。20世纪50年代,南京市政府还将这里辟为旧货交易市场,在全市有一定的知名度。据罗尔纲考查,堂子街太平天国壁画计18壁。</p> <p class="ql-block">四眼井</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古迹。传该井建于南唐。井内四壁用青砖、青瓦垒砌而成,井口覆盖有两块平行的大青石板,板上凿有四个圆孔,故称四眼井。明代重建,清光绪二年重修,在井栏上刻有"古四眼井"四字。</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玻璃罩中的古四眼井</p> <p class="ql-block">石城门,今汉西门(亦称旱西门),坐东向西。南唐时称大西门。明初朱元璋下令改建西门后,因城门可遥望石头城,遂定名石城门。建有内瓮城两座,内瓮城城门与主城门呈直线东西而设,为拱券砌筑。该瓮城的南垣与京城城垣(由此转弯)共为一垣。在内瓮城第二瓮的南侧,有古井一口,据称是当年守门士卒日常取水处。明代《寂园杂记》卷四载:“南京洪武门、朝阳门、旱西门,皆不许出丧。”故坊间流传</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汉西门只出龙衣不出(棺)材”的俚语。该城门建有城楼、闸楼,后毁。清光绪十八年(1892)重建城楼,民国年间再毁。</p> <p class="ql-block">以上文稿由组织者--云中漫步老师提供</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