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初冬,来到位于北京市海淀区五塔寺路24号的真觉寺,才知其又称大正觉寺,</span>因内有精致五塔,百姓俗称其为五塔寺。它始建于明永乐年间,现为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内有两棵六百岁的银杏,此刻已将整个天空染成了金黄。每片叶子仿佛都是会发光的往事,在枝头婆娑,在风中旋落,为青石五塔铺就了一层柔软的时光。</p> <p class="ql-block">据记载,明永乐年间,印度僧人班迪达向明成祖朱棣进献五尊金佛和一幅印度式“菩提伽耶精舍”,即金刚宝座的建筑图样,被永乐皇帝封为国师,并下诏依此图形建造佛塔。明成化九年(1473年),金刚宝座竣工,赐名真觉寺。清乾降二十六年(1761年),乾隆帝为其母后70大寿重修真觉寺,为避清雍正帝爱新觉罗·胤禛名讳,改称大正觉寺。</p><p class="ql-block">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与义和团交战中,真觉寺受到战火波及,其中建筑荡然无存,唯金刚宝座因全部是石质结构而幸存。</p> <p class="ql-block">金刚宝座由宝座和石塔两部分组成。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8.6米,东西宽15.73米,通高15.7米,近看发现其壮观且精美。</p> <p class="ql-block">如今,金黄的落叶飘过那些无言的古碑,碑上的刻字虽已斑驳,秋阳却为它们重新描金,让沉睡的历史在光中苏醒。</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内还收藏和展示着北京地区石刻文物共有2600余件藏品,涵盖碑碣、墓志、造像、石雕等类别,因此成<span style="font-size:18px;">为石刻艺术博物馆。其中</span>乾隆御笔诗碑“莫教冰鉴复初心”以及汤若望、利玛窦等传教士墓碑较为知名。</p> <p class="ql-block">五塔寺中还建有一个金石走廊,展示了相关文物,特别是石碑。主要包括祠墓碑刻,记录人物生平、功绩或追授荣誉,比如,康熙帝为显亲王富寿陵墓建造的石享堂;会馆碑刻,反映北京会馆的创建与功能,比如,隆福寺、东岳行宫等重修碑刻;陵墓石刻,墓志、神道碑等,比如,汉故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石刻柱及石阙构件;寺观碑刻,记载北京寺庙道观的建制与活动,比如,隆福寺重修碑、东岳庙重修碑。</p> <p class="ql-block">漫步初冬的五塔寺,可见多棵柿树将点点红灯挂满枝头,尽管树上已无片叶,竟十分动人。在落叶萧瑟处,这些饱满的红色果实虽然不语,却仿佛在诉说生命最本真的圆满——纵使繁华落尽,仍有甜蜜高悬。</p> <p class="ql-block">此刻,塔是凝固的永恒,叶是流动的时光,柿是温暖的当下。初冬一日,古今相逢,这不起眼的古寺里,竟藏着整个天地最从容的意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