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李光弼,契丹族,今辽宁朝阳人,中兴大唐的一代名将。</p><p class="ql-block">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安禄山、史思明联合契丹、突厥等多个民族组成十五万大军,以讨伐杨国忠为名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唐廷因多年无战事,守备空虚,而唐玄宗在军事上、政治上又出现重大失误,包括高仙芝和封常清、哥舒翰、安思顺等唐军大将或被冤杀,或投降,导致叛军一路长驱直入,安禄山在攻下洛阳后自立为帝。叛军进逼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蜀中,杨国忠和杨贵妃在“马嵬兵变”中双双被杀。唐玄宗退位后,皇子李亨在朔方节度使驻地灵武继位。</p><p class="ql-block">已经58岁的郭子仪被“夺情”启用,以朔方节度副使成为朔方军的主帅。己经致仕的原朔方节度副使李光弼在郭子仪的极力举荐下被任命为代理河东节度使职务。至此,大唐平叛反击战的军事指挥架构才搭成。完成调整后,平叛战争的态势旋即被扭转。</p><p class="ql-block">公元756年,李光弼率部与叛军交战,于擒获敌将史思义后成功收复了叛军的南北咽喉要道常山郡,切断了叛军的交通要道,为后续作战创造了有利条件。</p><p class="ql-block">次年五月,安禄山派部将蔡希德领步骑三万驰援史思明时,李光弼采纳了史思义提出的“按军入守,料胜而出”策略,在嘉山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此役共毙敌四万余,也使史思明感叹:郭子仪、李光弼乃吾辈命中之克星也。</p> <p class="ql-block">公元759年夏,唐军在相州之战中大败,李光弼接掌了天下兵马副元帅之职。面对气势汹汹的史思明部,李光弼主动放弃洛阳,把战场设在了离洛阳不远的河阳。李光弼退据河阳坚守不出,史思明一时也没有办法。</p><p class="ql-block">交战间隙,史思明部每天有数千匹战马在河里洗马。李光弼利用“异性相吸”的原理,从自己的部队中挑选了数百匹母马,等敌人的马下河时,就把母马也赶下河。史思明部的战马听着母马嘶叫,纷纷渡过河来寻找自己的“爱情”,结果史思明部的良种马都被李光弼的部队赶进了唐军大营。这就是李光弼的“母马计”。</p><p class="ql-block">经过征战,李光弼的部将也一个个变得极其“狡猾”。比如,镇守南城的李抱玉领命坚守两天,过期可撤退。李抱玉经过研判,认为叛军由于被戏耍,积累的怨气肯定会撒到南城,自己将难以招架。于是,李抱玉以粮草不足为由诈降。史思明信以为真,还真的撤军了。李抱玉利用停战一天的时间修补好城墙。史思明气得是半死不活。最终河阳之战以史思明的失败而告终。胜利的天秤重新倒向了大唐。</p><p class="ql-block">李光弼的“母马计”是借用“异性相吸”的驯马之道;而李抱玉的“狡猾”则是李光弼灵活机动的谋略思想的一个延伸和继承。</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于网络,与文字无关;文字由艾亲搜集、编辑、整理;如有侵权,敬请联系作者,版权归原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