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清晨的阳光洒在书院门口,绿制服的身影早已整齐列队。他们胸前那抹明黄,像初升的朝阳,映着玻璃门上鲜红的“福”字,透出一股庄重又温暖的气息。我站在曾子书院的台阶上,看着这一幕,仿佛听见了红色经典即将奏响的前奏——这里不是普通的早晨,而是一场精神传承的序曲。</p> <p class="ql-block">他站在楼前,蓝衬衫被风轻轻掀起一角,手握麦克风,声音洪亮而坚定。一句句讲述如涓涓细流,汇入在场每个人的心田。玻璃门上的“福”字随光闪烁,像是回应着这份热忱。我掏出笔记本,记下他提到的“初心”二字。那一刻,我不只是听众,更像是被唤醒的参与者,心中涌动着久违的激情。</p> <p class="ql-block">长椅上坐着一排排白衣人,蓝白相间的挂绳在胸前轻轻晃动。他们安静地等待着,像一群即将展翅的白鸽。树木掩映下的拱门透出远方的天空,仿佛象征着某种通往理想的道路。我坐在其中,感受着这份井然有序中的力量——这不是一场普通的集会,而是一次信仰的集结。</p> <p class="ql-block">白色上衣在阳光下格外醒目,像一片纯净的云落在人间。有人低头整理证件,有人轻声交谈,笑声如风铃般清脆。远处那道彩色气球装饰的拱门,在蓝天映衬下显得格外喜庆。我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场活动的入口,更是我们共同记忆的起点。当手风琴声隐约传来,我的心跳竟与旋律悄然同步。</p> <p class="ql-block">几位老人站在粉色墙前,手风琴的音符跳跃在空气中,另一人吹起悠扬的笛声,歌声随之而起。他们的红衣如火,点燃了整个院落。我不由自主地跟着哼唱起来,那首熟悉的旋律,曾陪伴我走过青春岁月。此刻,它在曾子书院的天空下重新苏醒,带着岁月的温度,直抵人心。</p> <p class="ql-block">几位中年女性坐在红色塑料凳上,笑容灿烂得如同秋日暖阳。她们的衣着各异,却都洋溢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喜悦。我走近时,听见她们在谈论昨晚的排练,语气里满是期待。那道彩色拱门下,正有人在调试音响,空气中弥漫着即将爆发的热烈气息。</p> <p class="ql-block">两位女子并肩而立,蓝花衣裳与蓝帽相映成趣,笑意盈盈。她们身后,白墙绿植,行人往来,一切宁静而美好。我拍下这一瞬,不是为了记录影像,而是想留住这份从容中的坚定——她们的笑容里,藏着对文化的热爱,对传统的敬意。</p> <p class="ql-block">戴红帽、穿黄衣的两位女士正鼓掌欢呼,粉色墙前的红灯笼随风轻摇。她们的笑容感染了周围每一个人,连空气中都飘着欢快的节奏。我忽然明白,所谓“红色经典”,不只是旋律与歌词,更是这一张张发自内心的笑容,是平凡人对信仰最真挚的回应。</p> <p class="ql-block">室内,一位红衣老人正专注演奏手风琴,麦克风前的他神情投入,音符如潮水般涌出。厨房的窗棂透进阳光,照亮他花白的鬓角。那一瞬,我仿佛看见岁月在他指尖流转——那些战火纷飞的年代,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都在这乐声中复活。</p> <p class="ql-block">男子身着军装,手持拐杖,身旁女子轻搭其肩,目光温柔而坚定。玻璃门上的“老工程管理委员会福建联络处”字样清晰可见,仿佛在诉说一段未被遗忘的历史。我默默走过,不愿打扰这份静默的庄严,却在心底为他们敬了一个礼。</p> <p class="ql-block">两位绿制服的身影立于粉墙前,一人持杖,一人佩戴勋章,姿态挺拔如松。他们不说话,却自有千钧之力。那块“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福建”的牌子,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我驻足良久,感受到的不仅是仪式感,更是一种代际之间的精神传递。</p> <p class="ql-block">白衬衫与军装并肩而立,一个手持证件,一个拄着黑杖,神情肃穆。他们背后的标牌写着熟悉的名称,仿佛在提醒我们:这里不是舞台,而是信仰的阵地。我掏出手机,拍下这庄重的一刻,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为了铭记。</p> <p class="ql-block">两人同时敬礼,动作整齐划一,军帽下的眼神坚毅如铁。那句无声的“敬礼”,胜过千言万语。墙上的“敬老工程管理委员会福建联络处”在晨光中静静伫立,见证着每一次致敬,也守护着每一份初心。</p> <p class="ql-block">三人立于粉墙前,中间者持杖,两侧戴帽掩面,气氛凝重而神圣。他们不唱歌,却让我听见了最深沉的旋律——那是历史的回响,是红色血脉在新时代的脉动。</p> <p class="ql-block">军装男子居中,勋章闪耀,拐杖拄地;两侧女子衣着素雅,神情安然。他们像一幅定格的画卷,讲述着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叙事。我站在不远处,听着远处传来的排练歌声,忽然觉得,这就是我们最该守护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白衬衫与军装再次并肩,粉墙前的标识清晰可见。他们不说话,却用站姿诉说着忠诚与信念。我走过时,听见有人低声哼起《歌唱祖国》,那旋律,像风一样,吹过整个书院。</p> <p class="ql-block">白衣人群坐在红椅上,传统风格的屋檐下,笑声与乐声交织。有人走动,有人交谈,天空湛蓝,仿佛为这场盛会特意铺展。我坐在角落,看着这一切,忽然觉得:曾子书院不只是读书的地方,更是灵魂共鸣的殿堂。</p> <p class="ql-block">大型充气拱门高高耸立,红黄相间的图案热烈奔放,灯笼随风轻摆。脚手架旁的工地尚未完工,却已充满生机。我知道,这不仅是一座建筑的成长,更是一段文化复兴的进行时。</p> <p class="ql-block">铜号在男子手中闪着微光,他笑容灿烂,仿佛吹响的不是乐器,而是希望。周围人来人往,谈笑风生,树木在风中轻摇,仿佛也在应和这欢快的节拍。我停下脚步,任那号声穿透心扉,唤醒沉睡的热血。</p> <p class="ql-block">食堂里,长桌旁坐满了人。红衣男子夹菜微笑,黄衣女子低头用餐,菜肴丰盛,笑声不断。窗外绿意盎然,横梁下的灯光温暖如家。我端起饭碗,忽然觉得,这顿饭吃的是情谊,是归属,是红色精神在日常中的延续。</p> <p class="ql-block">一位穿“中乙数”T恤的老人站在桌边,与旁人谈笑风生。迷彩帽下的脸庞写满故事,而此刻,他只是万千欢聚中的一员。桌上佳肴满盘,筷子起落间,是生活的滋味,也是信仰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红衣红帽的女士们围坐一桌,有人展示食物,有人开怀大笑。她们的笑容如此真实,如此动人。我忽然明白,所谓“载歌载舞”,不只是舞台上的表演,更是生活中每一刻的热爱与投入。</p> <p class="ql-block">两盘食物静静摆放:一盘包子整齐排列,一盘米饭热气氤氲。蒸饭柜紧闭,却挡不住那份温暖的气息。我看着这画面,想起小时候母亲做的饭,想起那些在歌声中度过的节日——原来,最深的红色记忆,就藏在这一餐一饭之间。</p> <p class="ql-block">合影时刻到来,前排红衣,后排白衣,国旗在建筑上方飘扬。灯笼点缀其间,节日的氛围扑面而来。我站在队列中,望着镜头,心中默念:我们不是演员,但我们正在书写属于这个时代的精神史诗。</p> <p class="ql-block">灰衣男子手持麦克风,身旁民族服饰的男子手执编织包,两人谈笑自如。墙上的“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字样清晰可见。他们不是在表演,而是在交流,用最朴素的方式,传递最深厚的文化密码。</p> <p class="ql-block">灰衣男子正在讲话,民族服饰的女子合十而立,神情庄重。他们身后,是那熟悉的粉墙与标牌。我听着那沉稳的声音,仿佛听见了曾子书院千年的回响——仁义礼智信,与红色精神,在此交融共生。</p> <p class="ql-block">她站在粉墙前,手持麦克风,彩帽流苏轻晃。白色长袖与黑色刺绣背心,宛如一幅行走的画卷。她的声音不高,却字字有力。我站在人群后,听着她讲述“传承”二字,忽然眼眶微热——原来,我们每个人,都是这红色经典的传唱者。</p> <p class="ql-block">红衣队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