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温州街上有家卤味店,与其它店家不同的是,它有股熟悉的浓浓烟火味。都说“人间至味是清欢,最美不过烟火气”。这股烟火味,不觉将我带到那遙远的远方,我那心心念念的故乡上海。</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在黄浦江畔,从小到大我都吃着母亲烧得菜味长大。记得,一大清早母亲就会到龙华路日辉路附近的菜场买菜。中午时分,摆上菜桌的菜:有上海人叫的鸡毛鸡,有咸菜烧毛豆,有时会是碗洒了葱花的剥了壳圆豆,有时会是红烧落苏。当然,还有不是每天吃的红烧肉和红烧鲫鱼。但是,不论是什么菜,母亲都会放进一些糖,吃起来甜迷迷的。最令人难忘的还是吃饭前弄堂深处,母亲那声甜甜的吴侬软语的“吃饭啰”。</p> <p class="ql-block">后来到了金华乡下,当了知青。逢年过节,就有机会邀到农友家,吃到十足的柴火灶烧出菜:那会是一大块称之为“乌肉”的熟肉,一个大大的萝卜肉圆,还有一个圆圆盖红印的金华馒头,这些都是金华汤溪乡下过年时的标配。唯一不能动筷的是,那碗过年的冻鱼,预示着“年年有余"。</p><p class="ql-block">记得,我当大队会计那几年,每到哪家杀猪之吋,有幸地被邀请去吃猪的下水,无论是炒猪肝、炒猪肚、炒猪肠,还是煮熟的猪舌,猪耳或猪头肉,都是天下第一美味。那时,闻着诱人的烟火味,大碗喝酒,大块吃肉,那份舌尖上的大快朵颐,真像一下穿越到了古时梁山好汉的聚会。</p> <p class="ql-block">留在记忆最深处的烟火味的还有:春节前的熬糖切的冻米糖:彼时家家户户飘出浓浓烟火气,会夹杂着焦糖的香味,弥漫在农家灶前屋后,那氤氲袅袅炊烟,预示又是一个“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的丰收年。</p><p class="ql-block">“烟火气”查词义,是烧煮食物的气味。尘世庸俗之气。时下流行的“烟火气”则指生机盎然、充满活力的生活气息。历代文人骚客赞颂“烟火气”的诗词多如繁星,令人目不暇接——</p> <p class="ql-block">其中颇具代表性的有:林逋《咏秋江》:“最爱芦花经雨后,一篷烟火饭鱼船。”王维《山居即事》:“渡头烟火起,处处采菱归。”当然,我最喜爱的那首,应属北宋苏轼的《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p><p class="ql-block">东坡先生诗中的“清欢”,就是特指蔬食野菜中的生活真味。“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是苏轼“人间有味是清欢”的诗意升华,也是当下现代社会,追求的“物质与精神”,力趋平衡的理想境界。</p> <p class="ql-block">杨绛《走到人生边上》一文中,曾写道:“人生最高级的活法正是如此,衣服能少买,就尽量少买;饮食也不必过度追求山珍海味,满足日常基本需求即可,能少吃就尽量少吃。”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份“清欢”的烟火气,应是简朴的生活,高贵的灵魂,人生的至高境界。</p><p class="ql-block">如今,每每走过路过街头巷尾的熟食或饮食店,闻到那熟悉的烟火气,我都联想起故乡的袅袅炊烟,想起家人围坐吃着母亲烧的家乡菜的的甜味,想起那一声声飘在街巷的吴侬软语“吃饭啰”……</p> <p class="ql-block">“人间有味是清欢”,人间最美是什么?就是国泰民安,岁月静好的烟火气,就是阖家团聚,花好月圆的烟火气!但愿这份烟火气,永远留在我们心中,留在我们子孙后代的记忆中!</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5年11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