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陈国达(1912年1月22日—2004年4月8日),广东新会人,中国杰出的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与递进成矿理论的奠基者。他创立的地洼学说被誉为20世纪地质科学的重大突破,国际地质学界尊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作为中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他毕生致力于地壳构造研究与人才培养。1934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地质系,1946年晋升中山大学教授,1980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1998年起成为资深院士。他以深邃的科学洞察力和坚韧的探索精神,书写了中国地质学的辉煌篇章。</p> <p class="ql-block">陈国达最卓越的贡献,是在1956年首次提出大陆地壳的新构造单元——地洼区,开创性地构建了壳体大地构造学体系,进而发展为系统的地洼(活化)构造理论。这一理论突破了传统地槽—地台学说的局限,为揭示地壳演化规律提供了全新视角,并广泛应用于矿产勘探,成效卓著。地洼学说的诞生被郑重列入世界科学技术史年表,成为中国现代地质学走向世界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1912年1月22日,陈国达出生于广东新会一个清贫之家。幼年随父亲——一位民间阴阳先生——行走山野,耳濡目染间萌生了对自然山川的浓厚兴趣。1925年,在姐姐的资助下,年仅13岁的他考入新会第一中学。1930年,他考入中山大学地质系,每逢寒暑假便返乡考察家乡地貌,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1932年,他撰写《广东新会地质试勘》,投稿至国立北平研究院,竟一举获得当年地质矿产研究奖金。次年,他又以《广州三角洲问题》一文赢得中国科学社金质奖章,奖章上镌刻着“格物致知,利用厚生”——这八个字,也成为他一生科研精神的写照。</p> <p class="ql-block">1934年,陈国达自中山大学地质系毕业,以《广东之红色岩系》为题完成毕业论文。文中所描述的中新生代红层沉积环境与构造特征,正是日后“地洼”盆地的雏形。这篇论文被选入《国立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并再次为他赢得地质矿产研究奖金。这三篇早期著作,虽出自青年之手,却已悄然埋下地洼学说的种子。1934至1935年,他获美国洛克菲勒文化基金会奖学金,进入北平研究院深造,师从翁文灏,并在北京大学随美国地质学家葛利普研习,奠定了坚实的学术根基。此后十年,他辗转两广与江西地质调查所,躬身实践,积累了丰富的野外地质经验。</p> <p class="ql-block">1946年起,陈国达执教中山大学,任地质系主任,培育英才,桃李满园。1952年,他投身中南矿冶学院建设,任教授兼地质系主任,后于1978年出任副院长,并兼任中国科学院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所长。1980年,他代表中国地质界出席巴黎第26届国际地质大会,其学术成就广受推崇,被推选为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及《全球构造与成矿学》杂志顾问编委。1984年,在莫斯科举行的第27届国际地质大会上,他被邀请坐上主席台前排,成为百年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人,彰显了中国地质科学的国际地位。</p> <p class="ql-block">1985年,陈国达任中南工业大学学术顾问、长沙大地构造研究所名誉所长,同时担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地洼学说研究会理事长。1988年,首届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术讨论会在长沙召开,来自七个国家的三十多位院士与教授共同倡议,在中国设立“国际地洼构造与成矿学研究中心”,并推举陈国达为首任主席。该中心于1990年被国际地科联矿床成因协会接纳为团体会员,标志着地洼学说正式融入国际地质学术体系。2004年4月8日,这位科学巨擘溘然长逝,享年93岁,但其思想之光,仍照耀后人前行之路。</p> <p class="ql-block">陈国达毕生致力于大地构造研究,于1956年创立地洼学说,打破了自1859年以来地槽—地台理论的垄断格局,为理解地壳演化开辟了新纪元。自20世纪60年代起,这一理论逐步传播至十余个国家,推动了全球构造地质学与成矿预测的深入发展。1991年,他进一步提出“壳体(历史—因果论)大地构造学”,倡导将岩石圈的演化与动力机制统一研究,展现了其不断超越、追求真理的科学境界。</p> <p class="ql-block">地洼学说的代表成果《地洼区(活化区)——大陆地壳第三构造单元》于1982年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其理论被载入世界科学史大事年表;他主持编制的“亚洲陆海壳体大地构造图”于199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他本人先后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湖南省特等劳动模范”等崇高荣誉。他的名字被收入英国《世界五千名人录》《有贡献的人》及美国《国际杰出领先者名人录》《国际名人词典》,成为中国科学界闪耀于世界舞台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如果说,揭示地壳演化规律、提出第三构造单元是陈国达对地质学的卓越学术贡献,那么他提出“丹霞地貌,国之愧宝”的深情呼吁,则是他对国家自然遗产的深情守护,是对地貌学与生态文明的深远馈赠。这一声呐喊,至今回响在山川之间。陈国达,他的名字早已与地洼学说融为一体,如大地深处涌动的岩浆,炽热而恒久,成为中国科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