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 观叶剑英元帅纪念馆

泉城

<p class="ql-block">山间的风带着草木的清香拂过脸庞,我沿着石板路缓缓走向那片掩映在绿树中的建筑群。远远望去,暖色调的楼宇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像一位沉静的老者,静静守望着这片土地。前方的广场开阔平整,两侧水体如镜,倒映着蓝天与树影,也映出了这座纪念馆的庄重与安宁。这里没有喧嚣,只有岁月沉淀下来的肃穆,仿佛从踏入这片土地的那一刻起,时间就慢了下来,心也静了下来。</p> <p class="ql-block">走近主馆,一座雕像静静坐在椅上,目光深远,似在凝望远方,又似在沉思过往。他不言不语,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力量——那是历经风雨后的从容,是胸怀天下的沉静。浅色的外墙在阳光下显得温润而克制,入口处的红灯笼随风轻晃,像一颗不灭的火种,提醒着来者:这里所承载的,不只是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门前的花木修剪得整整齐齐,仿佛也在以自己的方式,向那段历史致以敬意。</p> <p class="ql-block">步入展厅,一面红底金字的展板映入眼帘:“叶剑英生平事迹陈列”。那几个字沉稳有力,像用岁月刻下的誓言。展板嵌在暖黄色的墙中,木质边框透出温润的光泽,不张扬,却自有分量。我驻足片刻,目光扫过下方的文字,那些熟悉的年份、战役、抉择,像一串串钥匙,缓缓打开了历史的大门。原来,英雄并非生来就是英雄,而是在一次次关键时刻,选择了挺身而出。</p> <p class="ql-block">再往里走,光线渐暗,一面巨大的屏幕正播放着战争的画面:硝烟弥漫,战旗猎猎,士兵们在炮火中冲锋。几尊雕像立在屏幕前,有的握枪前行,有的回头呼喊,动作凝固,却仿佛能听见他们的呼吸与呐喊。那一刻,历史不再是书本上的铅字,而是扑面而来的温度与重量。右侧墙上的红色展板详细记录着战役经过与战略部署,我细细读着,仿佛看见叶帅在地图前踱步、沉思、果断下令的身影。那些冷静的判断与果敢的决策,正是撑起一个时代的脊梁。</p> <p class="ql-block">一间复原的会议室里,四位身着军装的人物围坐在红桌布的桌旁,姿态各异,神情专注。有人正说着什么,有人微微颔首,窗外的光线透过拱形窗户洒进来,柔和而静谧。这场景让我想起那些决定命运的会议——没有激烈的争吵,只有深思熟虑后的共识。他们讨论的不只是战术,更是国家的前途与人民的命运。站在这里,我仿佛听见了历史的低语:真正的力量,从来不是来自喧嚣,而是源于坚定的信念与无声的担当。</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走到一座老建筑前,白墙斑驳,瓦片层层叠叠,屋檐下的雕饰已有些模糊,却仍能看出昔日的精致。木门紧闭,门旁贴着几张泛黄的纸页,像是旧时的公告,又像是某种无声的见证。这栋小楼静静伫立,像一位沉默的亲历者,看过风云变幻,听过枪炮轰鸣,也记得那些在深夜里为理想奔走的身影。它不说话,却比任何讲述都更真实。</p> <p class="ql-block">走出展览馆,阳光正好,山风依旧。回望那片建筑,它不再只是山间的一处景致,而是一座精神的灯塔。叶剑英元帅的一生,是信仰的践行,是忠诚的写照,更是红色基因最生动的诠释。我们来此,并非只为追忆,而是为了把那束光接过来,照进自己的脚步里。传承,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代又一代人,在平凡中坚守,在选择中担当——正如那展板上的金色大字,历久弥新,熠熠生辉。</p> <p class="ql-block">文字:杨如仲</p><p class="ql-block">编辑:杨如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