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暮色与灯·默斋主人原创散文</p><p class="ql-block">黄昏来得特别早,才过五点钟,天色便沉黯下来,像一滴浓墨滴在清水里,迅速洇开。我没有开灯,宁愿陷在这片混沌的灰色里。寂静是有重量的,它缓缓下沉,让人清晰地感觉到一种名为“碌碌无为”的消耗。时间仿佛一匹无声滑过的绸缎,你眼见它从指尖溜走,却留不下半分褶皱。</p><p class="ql-block">成长,或许就是在这虚空中,一次次辨认自己已然改变的模样。那个曾经装满幻梦的少年,身影已模糊在来路的风尘里。人生没有回头路,每一步都刻着独有的印记。</p><p class="ql-block">目光穿过窗,楼下街道上,归家的人影在暮色里显得影影绰绰,轮廓温和。距离制造了安宁的假象。靠得近了,才可能看清那些面无表情的侧脸。不是时间让人变了,是舞台的灯光暗下,卸了妆的脸,才显出原本的纹路与阴影。于是,我们学会了新的功课:保持一点理性的距离,像是护住心头火苗的灯罩。真诚是底牌,但它不能单独摊开,需得配上能力的根基或智慧的考量,否则,便成了易碎的琉璃。</p><p class="ql-block">这领悟的过程,便是长大。它不复杂,无非是接二连三地,遇到些足以颠覆你认知的人和事。小时候怕的是故事里青面獠牙的鬼怪,如今让人下意识防备的,是那些笑容得体却心思难测的“人”。信任一旦裂了缝,即便日后修补,那痕迹也总在暗处隐隐存在。这时便觉出,比起独处的清寂,那种身处人群、甚至与某人并肩,却感同隔膜的孤独,才更深入骨髓。</p> <p class="ql-block">思绪飘忽着,落到更实际的地面。许多郁郁寡欢,追根溯源,往往是那种处处受限的窘迫感在作祟,让人看世界的眼光都带了刺。在特定的圈子里,标准是可以颠倒的。便如天鹅误入乌鸡的领地,其洁白本身,或许就成了不容于众的原罪。这就像垃圾桶,即便套上崭新的袋子,在人们先入为主的观念里,它依然代表着不洁。</p><p class="ql-block">或许是见多了这般颠倒的戏码,心底那点争辩的力气便淡了,反倒生出一丝奇异的释然。人生这两位老师——岁月与现实的教训,一个用漫长的煎熬,一个用猝然的背弃,总算让我模糊地懂得:恨意是灼人的火把,举着火把的人,烧灼的首先是自己。</p><p class="ql-block">夜色已浓得化不开。远处人家的窗户里,透出点点暖黄。这其中,唯有父母窗棂后的那点光亮,是无需猜忌、永远为你亮着的惦念。</p><p class="ql-block">我终于起身,“啪”一声轻响,拧亮了书桌上的台灯。一室昏晦被驱散,脚边也投下忠实的影子。</p><p class="ql-block">我走向厨房,拧开煤气灶,蓝汪汪的火苗“噗”地窜起。水声由弱变强,最终鼎沸。揭开锅盖,一团饱含暖意的白雾扑面而来。我下了一把挂面,看它们在滚水中舒展、沉浮。煎个澄黄的荷包蛋,烫几棵青翠的菜心。</p><p class="ql-block">一碗热腾腾的面端在手中,那实实在在的温度从指尖传遍全身。吃完这碗面,我想给母亲发个消息,只说一句:“刚吃完,很暖和。”</p><p class="ql-block">在这真实得有时略显凛冽的人间,能安然地照顾好自己,守护住那点如豆的暖光,然后继续未完的路——这本身,或许就是一种最沉默也最具体的胜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