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办,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承办的第30次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年会于2025年10月24日上午在美丽的北国春城—长春胜利召开。来自国内外器官移植相关领域的专家、医务工作者2200余人共襄盛会。</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出席大会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窦科峰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夏强教授,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医疗监督和行风管理处杜冰处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侯峰忠主任,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赵洪涛理事长,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王国庆副主任,吉林大学赵国庆副校长,吉林省红十字会李德富党委书记,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薛武军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第四、第五届主任委员、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陈实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周江桥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杨扬教授、首都医科大学田野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大会开幕式由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党委书记吕国悦教授主持并介绍参会领导和嘉宾,吉林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彬教授致欢迎词,吉林大学副校长赵国庆教授、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薛武军教授、中国器官移植发展基金会理事长赵洪涛理事长、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侯峰忠主任、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医疗监督和行风管理处杜冰处长作嘉宾致辞。 </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华医学会器官移植学分会主任委员、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武军教授,以《建立完善的器官捐献体系—推动器官移植高质量发展》为题作报告。他指出目前我国已构建起法律保障、政策支撑、监管与质控以及规范和标准四位一体的器官捐献与移植体系,但仍面临“志愿登记规模小、潜在捐献者识别难、捐献率偏低、边缘供体占比上升”的挑战,器官捐献体系亟待完善。因此,构建“政府引领、多方融合、专业支撑、学科发展”的器官捐献体系成为当务之急,需政府动态优化政策保障,红十字会深化宣传与志愿登记工作,医院健全机制并强化 OPO 能力建设,更需多部门协同发力、压实责任、融合共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郑树森教授发表《肝移植的创新发展》主题报告。他系统介绍肝癌肝移植适应症、术前免疫治疗安全性边界及危重症肝移植团队经验,重点阐述复杂门静脉血栓这一全球性肝移植难题的创新技术策略,同时总结体外膜氧合(ECMO)、人工肝辅助危重症肝移植,以及双成人劈离式肝移植、肝动脉显微重建、胆道重建等围术期并发症干预经验。这些技术创新有效改善手术预后,提升肝移植受者长期生存质量,为我国肝移植技术革新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张文宏教授围绕《免疫抑制与发热》主题分享成果。他结合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发现并报道原发性免疫缺陷病案例的经验,指出机会性真菌感染与耐药细菌已成为临床重大挑战。他强调,肝衰竭合并感染的核心在于早期病原学诊断,且人类疱疹病毒6 型(HHV-6)已成为病毒性发热的主要病原体。在应对策略上,他介绍多项关键进展:脓毒症 6 小时快速病原诊断平台的应用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整合多组学方法用于脓毒症早期诊断,建立起“耐药基因同步检测 + 新型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 精准靶向用药”的闭环管理体系,大幅提升器官移植术后发热与感染的诊治水平。</p> <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窦科峰教授,以《国际异种移植最新研究进展》为题作报告。他从移植物存活时间、排斥机制、免疫靶点、基因编辑、病原体传播监测五大维度,系统梳理国际器官异种移植的临床前研究成果。他明确指出,异种移植是解决全球器官短缺的关键方向,而“安全” 是其临床转化的首要前提,需通过全球协同攻关与核心技术突破,让该技术真正惠及数百万等待移植的患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张旭教授发表《远程外科的探索与实践》主题报告。他首先回顾外科手术的发展历程,强调每一次技术革新都为患者带来了更安全、更高效的治疗方案;随后重点介绍两大核心技术突破:一是成功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腔镜手术机器人系统,破解了远程手术核心设备“卡脖子” 问题;二是攻克手术机器人远程控制关键技术,有效解决了远程操作中信息交互的安全性与稳定性难题</p> <p class="ql-block">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杨永广教授以《人细胞/组织/器官制备猪生物反应器》为题作报告。他重点介绍团队自主构建的重度免疫缺陷猪模型—该模型缺失 T/B/NK细胞,且其巨噬细胞可耐受人细胞,为后续研究奠定关键基础。基于此模型,团队取得核心突破:首次通过人造血干细胞移植,在猪体内实现免疫系统人源化,并证实分化后的人免疫细胞具备正常表型与功能。这一成果不仅推动人类组织器官再生及生物医药转化研究,更为解决临床治疗中供体细胞与器官短缺的难题,提供了全新方向与希望</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本届大会云集全国器官移植领域的顶尖专家、学者与临床精英,以“精研、创融、卓越、致远”为主题,聚焦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与临床实践经验交流,为推动我国器官移植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大会还将同步开设19个专题会议,覆盖肾脏移植、肝脏移植、心脏移植、肺脏移植、异种移植、儿童移植等关键临床方向,以及器官获取与评估、捐献协调、移植病理、围手术期管理、移植质控、康复护理等全链条环节,全方位深挖领域热点、破解行业难题,构建深度交流与协同创新的专业平台。展望未来,随着创新技术的持续突破与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化,我国器官移植领域必将迈向更高水平,为更多患者点亮生命希望、守护健康福祉。在此,预祝本届大会圆满成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