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11.8省图听课

水儿

<p class="ql-block">  我望着广告上<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商鞅</span>站在这里,或许也曾这样凝望过秦国的未来。他不回头,也不叹息,只是把“<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变法</span>”二字,一寸寸凿进历史的岩层里。那是一种孤勇,明知前路荆棘,仍要以法为尺,丈量出一个崭新的秩序。</p> <p class="ql-block">  卢飞鹰教授站在那里,没有激昂的口号,却有一种让人静心倾听的力量。他说起商鞅,<span style="font-size:18px;">将千年前的风云一页页铺陈开来。语</span>气里没有神化,也没有贬抑,更像是在讲述一个真实的人如何用思想撼动山河。那一刻,我忽然觉得,历史不是尘封的档案,而是仍在呼吸的脉搏。</p> <p class="ql-block">  他是学者,也是传道者。卢飞鹰的名字背后,是几十年深耕于廉政文化的研究足迹。著作十余部,论文数百篇,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人对公正与秩序的执着追问。他讲商鞅,不只是讲一场改革,更是讲一种精神——法治如何从刀笔中生根,又如何在权力的土壤里开出清廉之花。</p> <p class="ql-block">  看到“商鞅变法:法治与廉政”,这几个字迹。我仿佛看见那个穿蓝袍的官员,在宫廷深处展开奏章,向秦孝公陈说变法之必要。他说:“<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不法古,不修今。</span>”这不是对传统的背叛,而是对现实的清醒认知。改革者从不活在过去,他们总在为未来立法。</p> <p class="ql-block">  从《更法》到《修权》,再到《农战》,每一章都像一把钥匙,打开一段尘封的智慧。而中央这本《<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商君书</span>》,封面上的古车奔腾向前,正如变法的车轮碾过旧制的残垣。在这里,学习不是记忆条文,而是理解一种勇气——敢于打破世袭的枷锁,让功绩而非血缘决定一个人的位置。</p> <p class="ql-block">  少年毛泽东曾在作文中写道:“<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商鞅徙木立信,诚哉其智也</span>。”那时他不过十几岁,却已懂得,法令之重,不在严刑,而在取信于民。一根木头搬动的不只是城南到城北的距离,而是人心与国家之间的信任鸿沟。百年之后,我们仍在讨论“<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立信</span>”,可见真正的政治智慧,从来不会过时。</p> <p class="ql-block">  商鞅说:“<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不法古,不修今</span>。”这句话像一道闪电,劈开了我对“传统”与“变革”的固有认知。他不是盲目否定过去,而是拒绝让过去绑架现在。甘龙、杜挚们高呼“圣人不易民而教”,可商鞅反问:时代变了,法为何不能变?法律若不能回应现实,就成了装饰庙堂的虚文。</p> <p class="ql-block">  法律从何而来?左边是《荀子》的礼治理想,右边是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而中间,是商鞅冷峻的目光。他不信天命,也不靠道德说教,他相信制度的力量。在他看来,法律不是贵族手中的玩物,而是维系国家运转的铁轨。只有当法律成为共同契约,社会才可能真正走向有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刑无等级</span>”,四个字如钟声回荡。自卿相大夫至庶人,犯令者,罪死不赦。这不是冷酷,而是公平。西周有“刑不上大夫”的旧规,可商鞅偏要打破这层特权的薄纱。他要让每个人都知道:王令之前,无人可免。这种思想,哪怕放在今天,依然震耳欲聋。</p> <p class="ql-block">  画中人群围聚,一人立于中央,似在宣判。旗帜猎猎,屋宇森然,这是一场公开的执法仪式。我仿佛听见律令被宣读的声音,看见百姓眼中从怀疑到信服的转变。法律的权威,不仅来自条文,更来自它的公开与公正。当刑罚不再藏于密室,权力才真正受到约束。</p> <p class="ql-block">  “以刑去刑”,听起来严苛,细想却有深意。商鞅认为,轻罪重罚,才能震慑潜在的违法者。《史记》里李斯说:“重刑,连其罪,则民不敢试。”这不是嗜杀,而是一种治理逻辑——用短期的严厉,换取长期的秩序。虽有争议,但不可否认,它确实改变了秦国的民风。</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愚民弱民是商君书里的治国论。</span></p> <p class="ql-block">  秦孝公发布求贤令时,天下英才纷至沓来。而商鞅带着他的法家思想,踏上了这片渴望变革的土地。石碑上刻着变法的誓言,地图上标注着诸侯的疆界。那一刻,我知道,一场重塑国家命运的实验,正式开始了。</p> <p class="ql-block">  公元前356年,垦草令颁布;公元前350年,废井田,开阡陌。土地不再被贵族垄断,农民可以拥有私田。奖农抑商,不是打压商业,而是让国家根基稳固在耕战之上。地图上的红线划分了公田与私田,也划开了新旧两个时代。</p> <p class="ql-block">  兵马俑静静伫立,它们是商鞅变法最沉默也最有力的见证者。这支“虎狼之师”,源自严明的军功爵制。百姓不再为贵族打仗,而是为自己挣前程。国家富强了,民风也变了——懒惰者受罚,勤勉者得赏。这不是乌托邦,这是制度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可改革者往往走不到终点。秦孝公一死,旧贵族反扑,商鞅被追杀至下关,最终车裂而亡。画中他奔逃于荒野,身影孤绝。他建立的制度保住了秦国,他自己却没能逃过命运的清算。改革者常以生命为代价,点燃后来者的路。</p> <p class="ql-block">  废除<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世卿世禄</span>,是商鞅最狠的一刀。从此,贵族不再天生高贵,平民也有机会封侯拜相。图示中那些交错的阶层线被一一斩断,取而代之的是军功与政绩的标尺。这不是简单的权力重组,而是一场社会结构的革命。</p> <p class="ql-block">  “壹赏,壹刑,壹教”,三个“壹”字,道尽法治的纯粹。赏罚由法出,教育由国统,人人平等面对王令。从“八辟”到“八议”,历代都在尝试调和礼法与特权,而商鞅的选择是:斩断一切例外。唯有如此,法才有尊严。</p> <p class="ql-block">  公私分明,是治国之本。尧舜之所以为圣王,正因他们“不以私害公”。卢飞鹰教授讲到这里时语气加重:小人不嫉贤,不肖者不妒功,前提是制度不让私利凌驾于公义之上。这不仅是古代智慧,更是今日廉政建设的基石。</p> <p class="ql-block">  秦简《<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为吏之道</span>》写着:<span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精絜正直,慎谨坚固,审悉无私。”</span>两千年前的官德要求,竟与今日《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遥相呼应。左侧是竹简上的古字,右侧是新时代的规范,时间流转,但对清廉的追求从未改变。</p> <p class="ql-block">  2013年,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提到:要运用历史智慧推进党风廉政建设。这句话落在纸上,像一声回响。商鞅的身影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法治精神,仍在今天的课堂里被讲述,在制度中被延续。我们回望历史,不是为了复古,而是为了走得更稳、更远。</p> <p class="ql-block"> 25.11.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