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的标本 3823

甬上话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罗光奖长篇自传体纪实作品(Al制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时代的标本</b></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2px;"></b><span style="font-size:15px;">罗光奖《最是难忘年少时》读后</span></p> <p class="ql-block">  《最是难忘年少时》,是罗光奖先生刚脱手的一部长篇自传体纪实散文。全书以20余万字的篇幅,叙述了他从出生到青年时期的磨难和成长历程。</p><p class="ql-block"> 看完后突出的感觉是,这个人的经历堪称一个时代的标本。很能勾起我们一些相似或共同的记忆,引发共鸣和联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光桨”得名的由来(Al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一、关于取名</b></p><p class="ql-block"> 一个人的姓名,是他终身的标签,也与他所处的时代风尚和特征紧密相连。</p><p class="ql-block"> 罗先生本名“光桨”。因同村有七位女孩先他而生,被称七仙女。七个女孩一船人,船上少个划桨的,而罗家新生的男孩,被认是老天爷派来为七仙女划桨的。‘光’字辈加一柄船桨,于是得名。</p><p class="ql-block"> 能为七仙女效力,也是人生一大乐事,有谁能有如此幸运呢?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当他踏上了逃荒要饭之路,或是在学校遇到先生们,这等美差大概率就没戏了。<span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18px;">果然,报名上学时,校长用“奖”替换了“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1, 1, 1);"> </span><span style="font-size:18px;">由此联想到:取个有寓意的名字,是中国独有的文化现象,要考量字意吉祥、家族传承、社会联系、美学价值、地域文化、时代风尚、经济状况、性别取向、价值观念、人生期望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看一个人的姓名,大概能知道他出生的年代。</span>建国、卫国、国庆、抗美者,大致为1949年或1950年生人;跃进、红旗、大庆者,大致是50年代中期生人;红卫、向东、卫红者,大致是文革生人。也流行以籍贯和出生地命名,如鲁湘、浙杭、沪生等。</p><p class="ql-block"> 上世纪80年代生人,姓名以两字为多。21世纪前十年,名字中含浩、诺、涵、梓、磊、萱、欣、怡、宇、瑶、轩等字的居多。</p><p class="ql-block"> 如今风尚变化越来越快,“10后”多用的字也己成为过去式。有调查说<span style="font-size:18px;">,“20后”有叫早安、星辰、砚清、沐衡、芸淇、九逍的。</span></p><p class="ql-block"> 历史不会重演,时代总在变化,代代风格不同。以“桨”为名的风尚就此消失在历史的深处。</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关于逃荒要饭的记忆(Al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关于饥荒</b></p><p class="ql-block"> 罗先生书中记述了他出生七八个月时长江流域的洪涝灾害。家乡繁昌是重灾区,村民们无奈踏上逃荒路。大年初一本是团聚的时刻,但1955年的大年初一,罗先生年仅十九岁的母亲,一大早就背着他出门讨饭。</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我们这代人最难以忘怀的便是</span>这个场景。距我们最近的一次,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官称“困难时期”。中苏翻脸,国家和百姓勒紧裤腰带还“债”。又遇上连续三年的自然灾害,吃饭裹腹成了大问题。</p><p class="ql-block"> 那时我住在甘肃平凉,父母工资虽少但也能按时发到手,粮食都有“计划供应”。“定量”少时16·5斤/月,多时20多斤/月。还有“细粮”(小麦)和“粗粮”(玉米或荞麦面)之分。定量供应食用油数两,标准虽低但没断过。</p><p class="ql-block"> 平凉是个农业市,饥荒之年首先遭殃的是种田人。经常碰到有人挨家挨户讨要吃的。标准形象是,长长的头发乱七八糟覆盖在头上,身着破烂不堪的衣服,腰上扎根草绳,一手里拎根棍子,一手拿着有豁口的破碗,有的还带着一两个小孩,被称“叫花子”。</p><p class="ql-block"> 大街上也断不了乞讨者。见到过一群男女老幼围坐在我母亲单位营业厅的窗户下,虽然饿着肚子,但也嘻嘻哈哈。一位女花子还把手伸进一位男花子裤档里摸摸索索。要饭中有如此闲情逸致,这个画面让人忘不了。</p><p class="ql-block"> 叫花子大概一直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才慢慢消失,靠原始乞讨活着成为历史,中国人完成了由吃饱到吃好的转变。如今大街小巷也能零星见到乞讨者,不过他们不要饭只要钱,要扫二维码。</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罗氏篾匠店意象图(AI创作)</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三、关于手艺</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手艺,指的是以手工制作为基本手段的技艺体系。 这个词出于唐代。《梓人传》有“捨其手藝,專其心智”的记载。</span></p><p class="ql-block"> 罗先生的家乡繁昌,半是农民半是渔民的人居多。本着“荒年饿不死手艺人”的理念,祖父先后让其父和三叔、五叔学了篾匠开了店。篾匠手艺成为罗氏大家族养家糊口的主要手段。</p><p class="ql-block"> 我与罗先生是同时代人。我们童年时,国家是农业社会,实现工业化还是个奋斗目标。绝大多数草民百姓赖以生存的基础,就是掌握一门能赚点小钱的手艺。</p><p class="ql-block"> 没有高楼林立,没有霓虹闪烁,大街小巷遍布着形形色色的手艺人:箍盆箍碗箍缸的,烧砖烧瓦烧窑的、编箩编筐的,刺绣缝补的、代写家信的、打胡墼的、制卤味的、算命的,铁匠、木匠、瓦匠、泥水匠、小炉匠、剃头匠……数不胜数。在生产力不发达的年代,但凡有一门手艺,就有了养家糊口的本钱。</p><p class="ql-block"> 那时候,企业都是国家的,当工人是人人羡慕的,“手艺”是分等级的,高等级的技术工人要被人仰视的。称呼厨师的公式是姓+师,如“路师、王师”,地位在“师”的层面上。 “学一门手艺”“的理念,深植于中国民众的意识。</p><p class="ql-block"> 手艺人也曾被划为“小手工业者”阶层,地位比贫农、下中农低。许多手艺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直到改革开放。如今,罗氏赖以为生的篾匠等传统手艺仍在,但手艺的内涵不断更新,新“手艺”令人眼花缭乱。不知在信息时代,诸如“码农”这样的技能算不算一门新的手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人的一生可能会遇到许多贵人(Al制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四、关于贵人</b></p><p class="ql-block"> 罗先生从逃荒要饭,到成为一名有成就的知识分子,是本人的努力,也与贵人多少有点关系。</p><p class="ql-block"> 逃荒路上,将两间草棚让给他们“权作栖身之所”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开明士绅王伯伯</span>。此时有个遮风避雨之处是多大的善举。</p><p class="ql-block"> 参加过抗美援朝的王伯伯要求村人善待小圩巴佬:“不要看他们现在逃荒要饭,说不定他以后比我们还强!”分明是上天派来给这家人护航的。</p><p class="ql-block"> 在篾匠生意陷入困境,进退两难之际,助罗氏家族打开在异乡谋生局面的余伯伯。</p><p class="ql-block"> 认小光桨为干儿子、处处维护干儿子、被干儿子视为“保护神”的邱妈妈。</p><p class="ql-block"> 机械厂附近的曹伯伯、袁伯伯、许妈妈先后腾出自家房子让罗家安顿。无异于雪中送炭,暗室逢灯,绝渡遇舟。</p><p class="ql-block"> 帮他付学杂费的蒋老师,给他改名的李校长、经常鼓励他的朱老师、借他书的李老师、汤老师、潘老师、刘老师,视他为得意门生的程老师、鼓励他不放弃学习的胡老师。</p><p class="ql-block"> 在曾任《新华日报》特约记者的朱先生,县文化馆的乡土作家姚老师的引导、提携、推荐、培养下,罗先生从写广播通讯稿并受聘“农民通讯员”开始渐入文学之门。</p><p class="ql-block"> 执掌招考大权的大队柯书记、小学叶校长助他考取民办教师。并由此开启了他由民办教师到公办教师,并在若干年后被作为人才引进到宁波教育界的高光历程。</p><p class="ql-block"> 生活在群体中的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等。有的是你的贵人,助你困境中生存发展,逆天改命。罗先生感恩这些人,几十年后用文字记录下了那些感人的细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自学也能成才(Al制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五、关于读书</b></p><p class="ql-block"> 参加本地的一个征文活动时认识了评委罗先生。见他说话行事文质彬彬,颇有底蕴,故以为他毕业于某所著名大学,受过系统教育。</p><p class="ql-block"> 不曾想到,他虽是家族几代人中首个跨入学堂的人,但却未能进入中学。“一直酷爱读书并且颇有心志的我,也就此正式走上了一条自学之路”。也就是说,罗先生仅有小学文凭,他的成就全凭自学。他把自学玩到了极致。</p><p class="ql-block"> 底气源自家族的基因。祖父无师自通认识许多字。《今古贤文》《治家格言》等能从头读到尾。及至孙辈,读书基因开始起作用。<span style="font-size:18px;">小光桨“抓周”,除食物、军功章外,抓的就是笔和书,上小学时还能直接跳级。</span>两个弟弟及妻子分别是中国作协会员和省作协会员,家族出了新华社记者、大学教授等高段位知识分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动力源自明确的目标。失学的他铭记胡老师嘱咐:“多学一些知识,将来总会有用处的”。尽管不清楚这个“用处”是什么,也不清楚这个“将来”是什么时候,但光明的前景总在激励前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见识源自不挑不拣的博览。“书是想方设法的借,报是千方百计的寻,哪怕是一张已经成为垃圾的纸片儿,只要上面有铅字,便捡拾起来看一看读一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成功源自坚韧不拔的毅力。无论是当小蔑匠,还是在生产队挣工分、还是去铁矿当小工;无论环境多少艰苦,生存多少艰辛,唯有读书坚持不懈。</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有自律自学如此者,何愁没有光明的前途?干什么都不会差到哪里去!</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一部苦难、励志、逆袭的历史(Al制图)</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六、关于逆袭</b></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吃商品粮,做公家人,曾是“有出息”的重要标志。让自己有出息,也是那个时代所有人的理想。</span></p><p class="ql-block"> 幼年被干妈认定是今后的“公家人”享受“关饷”待遇,所以就一直称他“关饷”。果不其然,这个预言在几十年后成为真实。罗先生不但成了“公家人”,月月关饷,而且成为一位很不平凡甚有成就的卓越“公家人”。</p><p class="ql-block"> 看看那个当年被妈妈背着去逃荒要饭,继而成为失学少年、篾匠学徒、种田农民、铁矿小工的孩子,在吃尽苦头、逆天改命后头顶的光环:</p><p class="ql-block"> 高级教师,教育学院和师范学校客座教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新长征突击手、全国十大教育新秀、国家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被《人民日报》《人民教育》杂志、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宣传,接受过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p><p class="ql-block"> 此外,他还是芜湖市和宁波市作协会员,发表文学作品一百多篇。曾被多家国字号和省级出版社编入其刊物。主编过多种语文教学用书、校园文学读物和校报校刊,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校报校刊一等奖。</p><p class="ql-block"> 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标记。也许是冥冥之中的老天注定,也许是被他的贵人们施以强烈的暗示,也许是自己不懈的努力,罗先生<span style="font-size:18px;">的故事,不仅仅是他个人的苦难史、奋斗史,励志史、逆袭史,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和标本。</span></p><p class="ql-block"> 按罗先生自己的说法,写作此书的本意是:唤醒老一辈的时代记忆,激发新一代的进取精神。我觉得这个目的是达到了的。</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2025年10月10日)</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