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朋友最近有些失落:儿子考上省内双一流大学,就业率高达98%,他一直很满意。可自从9月开学,军训、国庆,他没接到儿子一个电话,群里问近况,得到的不是“哦”“嗯”,就是石沉大海。直到前两天,儿子主动发来消息:“爸,没生活费了。”他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有个在上大学的儿子。更让他心里不是滋味的是,儿子说要回家烫头发,理由是“妈妈美容卡里还有钱”——合着他给的生活费,只够儿子吃饭。</p> <p class="ql-block">其实,朋友的困惑,戳中了很多“成功家长”的痛点。我们总以为,把孩子送进好学校、提供充足的物质,就是对他们最好的爱。可却忘了,孩子的成长,除了“分数”和“温饱”,更需要情感的联结。当我们把所有精力放在“让孩子变优秀”上,却忽略了和他们的日常沟通,亲子关系就会慢慢变得疏远,孩子也会把我们的付出,当成理所当然。</p><p class="ql-block">而这种疏离,往往在中学甚至小学时就埋下了伏笔。那时,家长眼里只有“作业写完了吗”“考试考了多少分”,很少坐下来问问孩子“今天在学校开心吗”“有没有遇到什么有趣的事”。我们用“为你好”的名义,把孩子的时间填满补习班和习题册,却吝啬于给他们一点倾诉的时间、一个温暖的拥抱。久而久之,孩子习惯了不被倾听,也学会了不主动表达,亲子间的情感通道,就在一次次“只谈学习”的对话中慢慢堵塞。</p><p class="ql-block">想要拉近和孩子的距离,不妨从放下“家长的架子”开始。别只关心“考得怎么样”,多问问“最近有没有遇到好玩的事”;别只盯着“生活费够不够”,多聊聊“和同学相处得开心吗”。哪怕只是一句简单的问候,一个耐心的倾听,都能让孩子感受到,你在乎的是“他这个人”,而不是“他的成绩”或“他的未来”。</p><p class="ql-block">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培养一个“优秀的陌生人”,而是养育一个“懂得爱与被爱的人”。物质的满足,只能填满孩子的胃;情感的陪伴,才能温暖孩子的心。当我们学会在“望子成龙”的期待中,多一份“陪伴成长”的耐心,才能让亲子关系在岁月中沉淀,让孩子在爱中学会感恩,在陪伴中懂得珍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