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昵称/美篇家园</p><p class="ql-block"> 美篇好号/57030900</p> <p class="ql-block"> “泸川杯里春光好,诗书万卷偕春老”,此句出自唐代诗人韦庄的《菩萨蛮》。深秋时节,凉意如丝,轻拂面颊,而我却兴致盎然,踏上了前往重庆大渡口的旅途。行于途中,不禁遥想古人笔下那巴蜀之地的诗意画卷,心中涌起无限遐思。</p><p class="ql-block"> 中华美德公园,便悄然隐匿于这座山城的褶皱之中,它不似名山大川那般声名显赫,却恰似一册尘封已久的道德经卷,静待有缘之人前来翻阅,细细品味那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智慧与温情。</p> <p class="ql-block"> 踏入公园,最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堵镌刻着“中华美德”四个大字的石壁,字体苍劲有力,如同时光的刻刀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印记。绕过石壁,一条蜿蜒小径引领我深入园中,两旁绿树成荫,隔绝了都市的喧嚣。几位老人正在亭下对弈,棋子落盘的清脆声与鸟鸣相和,恍惚间,我仿佛看到了中国传统社会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和美画卷。</p> <p class="ql-block"> 沿石阶而上,一座“孝道园”呈现眼前。二十四孝故事以浮雕形式错落分布在假山绿水中。其中“卧冰求鲤”一幕尤其动人——王祥赤身卧于冰面,只为给继母求得一尾鲤鱼。冰雕的鲤鱼在王祥体温融化的冰洞中跃动,这一冷一热的对比,恰是孝心感天动地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不禁轻吟孟郊的诗句。孝道作为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石,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中似乎日渐淡薄。然而公园内一家三代参观者的瞻望雕象的背影,令人浮想联翩,让我看到了美德传承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 转过孝道园,一片开阔的广场上,“仁爱廊”蜿蜒其中。廊柱上刻满了仁人志士的事迹,从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到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仁爱思想如一条红线贯穿中华文明。最令我动容的是一位当地企业家的故事,他十年如一日资助贫困学子,却始终隐姓埋名。</p> <p class="ql-block"> 在义利之辩日益模糊的今天,这种不图回报的仁爱精神尤为珍贵。我思考着:美德并非高不可攀的道德说教,而是融入日常的细微选择——一次让座、一句关怀、一次援手,都是仁爱之心的具体体现。</p> <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span style="font-size:18px;">诚信鼎”</span>巍然矗立在一片松柏环绕的平台上。鼎身刻有历代关于诚信的格言警句,最引人深思的是《论语》中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鼎旁立有一块“无字碑”,导游解释这是为那些默默践行诚信的普通人而设——他们或许不曾青史留名,却是社会诚信体系的真正基石。</p> <p class="ql-block"> 我想起近期引起热议的食品安全、学术造假等社会问题,诚信美德在当下显得尤为紧迫。然而公园内设置的“诚信书屋”却让我看到了希望——书屋内无人看守,借书还书全凭自觉,书架却始终整齐充实。这种基于信任的公共空间,不正是诚信美德的生动课堂吗?</p> <p class="ql-block"> 沿着山势攀登,我来到了公园的最高点——“智慧台”。这里不仅可俯瞰大渡口城区风貌,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示了中华智慧的精髓。从《孙子兵法》的战略思维到《天工开物》的科技创新,中华智慧从来不是孤立的智力游戏,而是与美德相辅相成的文明结晶。</p> <p class="ql-block">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诗句道出了智慧与美德的关系——智慧需要美德的引导,否则可能沦为狡诈;美德需要智慧的滋养,否则容易变成愚钝。在信息爆炸的当代,这种辩证关系更值得我们深思。</p> <p class="ql-block"> 游学至尾声时,我来到了最后的“和谐苑”。这里以精巧的园林艺术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处理念。竹林曲径、小桥流水,几位太极拳爱好者正在慢练招式,动作如行云流水,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我坐在亭中休息,与一位白发老者攀谈起来,他热情地向我讲述起公园曾经的过往和记忆。他告诉我这个公园为什么要建在大渡口的历史缘由。言语间,他忽然转过身,望着远方大桥横跨长江两岸的壮美景色,视若无睹的自问自答道:“因为这里曾是重工业区,现在转型发展,需要美德的滋养。社会如山水,不能只顾发展,忘了根本。”</p> <p class="ql-block"> 老者的话点醒了沉醉于景色中的我。中华美德公园不只是一处观光景点,更是城市化进程中的精神修复尝试。在由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都市中,留出这样一方心灵绿地,正是对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实践。恰如陶渊明在《饮酒·其五》诗中所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p> <p class="ql-block">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离园时,常建的诗句浮上心头。回首望去,夕阳为整个公园镀上了金色光辉,游人陆续离去,但美德的种子已悄然播撒。这次游学让我领悟到:中华美德不是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流动在民族血脉中的活水。在变革与传承的交汇点上,我们需要不断返回精神的源头,汲取前行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离园步入华灯初上的街道,现代都市的喧嚣再度包围了我,但内心却多了一份宁静与思考。美德教育从来不是与世隔绝的道德说教,而恰恰需要在复杂现实中检验、淬炼。正如这所公园的选址——置身于繁忙都市之中,却守护着内心的宁静高地,它提醒着每一个来访者:无论时代如何变迁,有些价值值得永远坚守。</p> 谢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