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放下外甥打来的电话,老爸朝着老妈哽咽了一句“阿姐走了”之后老泪纵横……回忆和亲情在他胸中翻滚。</p><p class="ql-block">姑姑是奶奶第二个孩子,领养的。</p><p class="ql-block">奶奶的第一个孩子是在香港怀上的,当年爷爷和奶奶一起从杭州拎着行李一路辗转到香港重新开裁缝店又扩大生产的爷爷工作异乎寻常的忙碌,照顾不到奶奶,考虑再三还是让奶奶一个人回到了诸暨老家待产。奶奶的儿子在老家出生,属龙,算起来应该有86岁了,奶奶的第一个孩子几个月后不幸夭折。</p><p class="ql-block">因为路途遥远又逢战事路上很不安全等原因,奶奶一直在老家独自生活。后来留在香港的爷爷来信中提到让奶奶领养个孩子。于是在生母家里几个孩子中排行中间的姑姑在3岁左右到了奶奶家里,成为了奶奶的养女,一直养到18岁左右。据说是因为一个什么事情又被奶奶打骂,受不了的姑姑一个人跑回了不到10里路外的生母家。姑姑是在她生母家里出嫁的。出嫁之前她自己回奶奶家里邀请奶奶和爸爸去喝喜酒,当时5岁左右的弟弟是被她一路背着去的,路上姐弟俩有说有笑,这是老爸对他姐姐最早的记忆。</p><p class="ql-block">爸爸是奶奶第三个孩子。那是奶奶娘家的哥哥因故过世,弥留之际他交代家人三个儿子送一个给奶奶抚养。奶奶在三个侄子之中挑了最小的一个。于是当年不到一岁的爸爸被亲姑姑抱回了家,成了姑姑的第三个孩子。当年比老爸大13岁的姑姑也就顺理成章成了照顾爸爸的主力。姑姑相貌平平,个子较高,干活肯定是一把好手。记忆中我小时候有次姑姑回娘家来在奶奶房间里翻了一下物品,奶奶没有给她好脸色。她回去后奶奶告诉过我们,姑姑人是很勤劳,但以前很贪吃,经常在家挖来挖去找东西吃。当年的我不懂,现在的我可以想象得到在粮食极度缺乏的年代里,正当发育阶段的姑姑,每天既要在田里地里干活,回家又要照顾弟弟的她肯定肚子饿得不行,才会到处找吃的,才会遭到奶奶的打骂。</p><p class="ql-block">关于当年奶奶的教育方法,姑姑和爸爸有一个统一的说法是“三不少”——“吃不少、穿不少、打不少。”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身体娇贵的奶奶虽然从不下地干重活(只在农忙期间做些帮助照看大家的孩子、晒谷之类的活)但因为有定期从香港寄回的钱物,所以母子三个的吃穿用度一直就不是什么大问题的。关于“打不少”在他们姐弟俩说话的时候,总能听到不少具体的实例。另外,据说奶奶在村子里有“雌老虎”的“雅”号,可以想见她打孩子肯定是确有其事的。爸爸对他自己小时候的几顿打一直记忆犹新常常念叨。这么推算起来姑姑小时候在奶奶家里肯定是挨了不少打骂的。</p><p class="ql-block">姑姑回到生母家之后跟生身父母、兄弟姐妹之间感情应该也是较为生疏的。姑姑嫁到王家井一户平常人家,姑父老实本分,夫妻俩育有一儿三女;儿子像姑父,长相英俊,性格内向;三个女儿中间一个像姑父,一大一小两个表姐跟姑姑一样个子高高的,性格外向说话做事都是雷厉风行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记忆中我小时候姑姑难得来一趟我家,倒是姑父,每年牌头三月初二会场都借赶会场的名义来看望丈母娘;奶奶过世之后他依旧每年会场日来家里吃一次中饭。记忆中姑姑大女儿结婚我跟着奶奶去喝的喜酒;姑姑儿子结婚我和爸爸一起去喝的喜酒……</p><p class="ql-block">其实两家很少来往。姑父走了之后,姑姑一个人住。最近几年爸爸想他姐姐的时候,会骑着电瓶车去看望她和她唠唠家常。听老爸说表哥和表姐们对姑姑照顾得很好。最近一年多姑姑中风后基本上就住在康复中心了。爸爸想念他姐姐的时候会去康复中心看望她。有次听爸爸说姑姑回到家休养几天,我就特意去姑姑家看望了她。那天太阳很好,饭后表姐们把姑姑从床上扶起来坐在门口晒晒太阳。那天姑姑虽然对我这位娘家侄女已经不能像往常一样拉着我的手亲亲热热地喊我的名字,但依然认得我,看到我显得特别高兴,大表姐说她那天精气神特别好……</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临睡想念一位刚刚离开的长辈、亲人……泪眼朦胧中摁下一串文字。</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