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阿勒泰风雪记忆

公益行

<p class="ql-block">当列车LED屏上的车速数字不断跳动,我倚靠在宽敞的座椅上,望着窗外掠过的林立楼宇,我的思绪忽然飘回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的新疆阿勒泰。</p> <p class="ql-block">那时的阿勒泰,远没有如今天这般声名在外。山依旧是那座巍峨的山,景依旧是那片纯净的景,却只是北疆一隅默默无闻的小城。我从军校毕业,便兑现了奔赴边疆的诺言,志愿分配到阿勒泰地区富蕴县的一个基层单位,开启了这段刻骨铭心的岁月。</p> <p class="ql-block">我们那个基层单位,它的艰苦程度排在红其拉甫气象导航站之后。这里地处偏远、交通闭塞。从县城到连队若错过了唯一的一趟班车,便只能指望搭跑运输的卡车进连队。遇上没有车进连队时,就要在县城宾馆住几晚。尤其到了冬天,冰天雪地、滴水成冰,路上的车辆少之又少,进出连队更是难上加难。我们的连队虽名义上隶属于富蕴县,实则座落在戈壁滩深处一个未标注地名的角落。那里长年驻守着一群来自五湖四海的“看天人”,在这里日夜守护着祖国的领空安全。</p> <p class="ql-block">那年我刚满二十岁,年少不知愁滋味,凭着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劲,一头扎进了这片辽阔的土地。如今回想,阿勒泰的记忆依旧鲜活如初:湛蓝如洗的天空、一望无际的草原、亭亭玉立的白桦林,还有哈萨克族同胞浓郁的奶茶香与悠扬的歌声。唯一的缺憾,便是离家太远。每次休假回宁波老家,即便一路顺遂,单趟也得耗时八天,火车票更是一票难求,有几次还不得不从票贩子手里买高价票,现在想来仍觉不可思议。而如今,从阿勒泰乘飞机出发,一天之内便能抵达故乡。</p> <p class="ql-block">人生过往的记忆或许会渐渐模糊,但阿勒泰冬夜里的那件事,却始终烙印在我的心底,成为刻骨铭心的记忆。1989年 1 月 的一天,我准备回家休假,下午搭乘连队拉春节年货的运输车前往县城。车子刚出发,天公便不作美,纷纷扬扬的雪花飘了下来,气温也骤然下降。那时通往县城的路,不过是戈壁滩上碾压出的简易便道,车子只能缓缓前行。行至半路,车辆突发故障,司机师傅修修停停,直到天黑才走了五十公里,离县城还有二十公里时,车子彻底趴窝了。那个年代,既没有川流不息的车辆,也没有如今普及的移动电话,只有徒步赶往县城,才是唯一自救办法。</p> <p class="ql-block">雪还在不停地下,脚下的积雪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我们几人心里满是焦灼,唯有默默祈祷能平安抵达县城。走了大约二十分钟,一道车灯突然划破雪夜的黑暗,在茫茫白雪中格外醒目。“有救了!有救了!”我们兴奋地挥手呼喊。车子缓缓停下,得知是富蕴县民政局的慰问车,正从边防返回县城,带队的是民政局局长。我们简单说明了情况,试探着询问能否捎我们一程。车上的哈萨克族局长二话不说,当即招呼:“上车!”小小的吉普车本已坐满了人,又挤进来我们三个,局长特意叮嘱司机:“集中精力,稳慎驾驶,一定要注意安全,车上有解放军同志!”这番话,在寒冬夜里瞬间温暖了我们的心。到了县城,他们先把我们送到县招待所,还用土办法帮我们揉搓冻得发麻的手和耳朵,待我们安顿好后才离去。现在想来,那次真是万幸,如果碰不到民政局的车在此经过,我们就只有在寒风中走完这二十公里,轻则冻伤,重则后果不堪设想。当时我的两只耳朵已经冻得失去了知觉,后来到了奎屯,耳朵肿得像挂了两个小灯笼,还起了大大的冻疮水泡。这些细节,仿佛就发生在昨天、历历在目。</p> <p class="ql-block">如今离开阿勒泰已有三十多年,但这段经历时常在脑海中浮现。阿勒泰是我投身新疆工作的起点,难忘那里的一草一木,难忘那里的艰苦岁月,更难忘那份坚不可摧的军民鱼水情!</p> <p class="ql-block">新疆七十载沧桑巨变,正是在中国共产党的英明领导下,各族人民同心同德、携手奋斗取得的丰硕成果。如今的新疆,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环境和美、交通发达,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何其幸福!</p> <p class="ql-block">我在新疆工作生活已近四十年,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时间,早已超过了我在故乡生活的时间。我生活的第二故乡,早已成了我心中的第一故乡!若是有人问我,倘若人生可以重来,是否还会做出同样的选择?我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到新疆去,到阿勒泰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