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天翻看哲学史的时候,看到斯宾诺莎,作者在讲述他的伦理学时有一句“谦卑、克己、悔恨和希望都是不好的,虽然这些情感可能有助于意志软弱的人,过一种更为理性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在下以自己的思考来,以“利己”为标准(当然这里的利己是理性的)逐个分析一下:</p><p class="ql-block">首先是谦卑,虽然“谦”字无可厚非,但重要在“卑”上,这东西主要用于人际关系中,确实把自己的身份给放低,给看得“卑”,是能避免很多麻烦,但这样由于没有以平等的姿态相处,许多应有的正常关系与应有的“善”都无法获取,并且所产生的一些异化关系,还可能招来迫害</p><p class="ql-block">其次是克己,这是一个比较大的误区了,正常人都会觉得克己是一件特别好的美德,但这里我们联系一下《论语》中的一则:</p><p class="ql-block">原宪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乎?”</p><p class="ql-block">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p><p class="ql-block">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知道,光是克己实际上是不行的,换句话说,只是逃避、抑制欲望、冲动,不真实的改变自己的品性,是无法完善自我的,毕竟就像洪水,只是徒然加高提坝,终有一天还是要泄洪的,等到那种时候,危害就不可估量了</p><p class="ql-block">随后是悔恨,这个就比较好理解了,对过去的一种逃避,只是不断精神内耗,减轻负罪感,但实际上什么都没有做到,错误依旧在那边,人也依旧没改变</p><p class="ql-block">最后是希望,这个我相信各位也认为这是最难以认同的了,不知有多少人依靠着“希望”才过上一个好的生活,不知有多少人有了这份“希望”能成就伟业,但我们可以想一下,当我们只是望着远处的目的地时,你是否还能看得清脚下的路?希望的错误就在于有时它对于人太重要了、太美妙了,以至于人们往往缺失了对当下做的事情或者是走的道路的一个判断,最终也是得不偿失</p><p class="ql-block">大家是否发现了一个共同点?没错,这四者实际上都是高明的逃避现实的方法,谦卑逃离人际关系,克己逃离真实的自己,悔恨逃离过去,希望逃离现在,而这些正是那些意志软弱的人,因为不敢“直面现实”,而不由自主地做出易混淆人心目的行为</p><p class="ql-block">当然,这也只是一个发展过程,能够不直接的逃避现实而去做到这些,尽管有纰漏的“美德”,也是意志成长的一个必要步骤,毕竟人总是要信些什么的,因此若是注意到自己处于这个阶段,倒也不必过于慌张,只需慢慢沉淀学识与阅历,等到恰当的时机,自然会变得意志坚强</p><p class="ql-block">使谦卑变为不卑不亢的平等姿态</p><p class="ql-block">使克己变为种在心中的“仁”</p><p class="ql-block">使悔恨变为正确理性的反思</p><p class="ql-block">使希望变为手中的那盏灯,照亮前进的道路,而不仅仅在远处吸引着你</p><p class="ql-block">另外说一些与本文关系不太大的话,我当时看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觉得有一种宿命感,毕竟这里面说的这四种情感,我恰好在半年前就发现缺点了并且做了一些思考,当时还感叹了一句“我的聪明怎么都用在逃避现实上了?”现在看来不知道是我看到了这句话,还是这句话找到了我</p><p class="ql-block">当然,以上的都是我自己的体会与想法,可能与斯宾诺莎关系有点不大,并且对于一篇哲学论文来说,散文气还是太多了,等我认真研究过他之后再做一篇文章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