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王少舫说:《天仙配》的唱腔就是要黄梅小调的原汤原味<br>1955年黄梅戏《天仙配》完成拍摄后,一经公映旋即引起轰动,电影的男主角王少舫1956年也安徽省黄梅戏剧团一起来到鄂东巡演,对于1953年到黄梅县进行答谢,因为这里是黄梅戏娘家,也是黄梅戏发源地,他们带着成果向娘家人汇报演出来了。在湖北广济县(今武穴市)演出时,黄石师范学生郭国成对王少舫进行了采访,并在《鄂东日报》(今黄石日报)发表了题《王少舫话黄梅戏》的采访文章。<br>《王少舫话黄梅戏》 <br>王少舫随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来湖北广济县演出的消息不胫而走,场场演出,座无虚席。<br>“少说老怀芳名惊座,舫轻舤正艺海乘风” 一台房门两旁观众送的这副对职,就断定这是王少舫的住所,我便轻轻叩开门、一见面,我们对他们的演出成功表示祝贺。<br>“这也是人之常情,黄梅戏“娘家”就是湖北,“女儿”回“娘家”啊,“娘家”哪有不欢迎?哈……哈……。”<br><br>“黄梅戏是怎么嫁的呢?”<br>王少舫介绍说:远在清朝道光年间,与安徽接壤的湖北黄梅就流行一种地方小调。不久,这种小调就在安徽西部太湖、宿松、望江一带流行开来,又扩传到中部桐城、怀宁、贵池等地,后又流行到青阳、铜陵、安庆一带。随着在安徽流行地盘的扩大,黄梅这种地方小调也逐步向黄梅戏形式过入只有一小生,一小旦对唱,后来,又发展剧“三小戏”阿人由"两小!加一个丑角,至民国年间,发展到有打鼓的,打大、小锣的,生、且、净、丑,行当基本俱全,基准有演一本戏的阵容了黄梅戏出现了雏形。真至解散后,才真正形成黄梅戏这个剧种。安徽省黄梅戏剧团成立后,对黄梅戏进行了多次改革,但改革之后,唱腔仍保持了不少黄梅小调这种“乡音”<br>说到这儿,王少舫从椅子上站了起来,做起手势,带着表情唱起来:“龙归夫海,鸟入林唱完之后,他接着解释:“《天仙配》中董永、七仙女回家途中的这段唱腔,就是黄梅小调的原汤原汁。这次回'娘家’来,我们还要去黄梅听听娘家人对我们唱腔的意见,还要录点娘家剧团的唱腔回去。这也是我们到湖北鄂东几个县演出一个月的目的之一。”</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