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年8月在法国旅行期间,参观了著名的卢浮宫,发现里面有一个展室专门陈列着来自中国的瓷器、书法、绘画等藏品,收藏人是法国的一位叫阿道夫·梯也尔的先生。展室门口的招牌上写着“中国情缘”。很好奇走进展馆进行了参观,随拍了一组照片与您分享,并介绍有关的背景资料。</p> <p class="ql-block">这些藏品的主人“阿道夫·梯也尔”,是法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是19世纪法国政坛的核心人物之一,扮演了多个关键角色:一是历史学家和记者:在从政前,他因撰写多卷本的《法国大革命史》而闻名。二是七月王朝的重臣:曾担任内政大臣、外交大臣和首相。三是镇压巴黎公社的“刽子手”:1871年,作为新成立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政府首脑,他残酷镇压了巴黎公社起义,这是其历史评价中极具争议的一页。四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首任总统:1871年至1873年出任总统。</p> <p class="ql-block">梯也尔并不仅仅是一个政治家,他还是一位狂热的艺术收藏家。他的收藏兴趣非常广泛,包括绘画、雕塑、家具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装饰艺术品,其中就包含了大量中国的艺术品。</p> <p class="ql-block">梯也尔的中国藏品主要形成于19世纪中后期,这个时期有几个关键背景:</p><p class="ql-block">一是欧洲的“中国风”:自17世纪以来,欧洲上层社会就对来自中国的瓷器、漆器、丝绸等艺术品抱有浓厚兴趣,称为“Chinoiserie”。这种风尚在18世纪达到顶峰,到了19世纪,虽然热潮有所减退,但对于有学识的收藏家来说,收集真正的、高质量的中国古董依然是品味和财富的象征。</p> <p class="ql-block">二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与圆明园劫难:这是一个无法回避的、沉重的事实。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抢劫并焚毁了圆明园。大量皇家珍宝,包括瓷器、书画、玉器等被劫掠至欧洲。梯也尔的一些中国藏品,很可能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通过军官、外交官或商人之手流入法国市场的。</p> <p class="ql-block">三是收藏家的个人品味:</p><p class="ql-block">与当时一些只追求异国情调装饰的收藏家不同,梯也尔显示出对东方艺术更为系统和深入的鉴赏眼光。他的收藏不仅包括瓷器,还有书画,这表明他试图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审美,而不仅仅是其表面的装饰性。这或许就是“情缘”一词的深层含义——一种基于理解和欣赏的、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系,而不仅仅是猎奇。</p> <p class="ql-block">梯也尔去世后,他的大部分个人收藏根据其遗嘱捐赠给了卢浮宫等法国国家级博物馆。这个展室是为了纪念他的捐赠行为,并展示他个人收藏体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通过这样的专题展室,不仅仅是展示中国文物,更是为了呈现一位特定历史人物(梯也尔)的艺术品味和收藏视野。它让观众看到,在19世纪的法国,一位顶级的政治家是如何看待和收藏中国艺术品的。</p> <p class="ql-block">对梯也尔而言:这是他个人对中国艺术的喜爱与痴迷,是一段跨越文化的私人“情缘”。对观众而言:这个招牌也暗示了法中两国之间复杂的历史文化因缘。这段“情缘”中既有欣赏与交流,也掺杂着殖民与战争带来的伤痛记忆。</p> <p class="ql-block">卢浮宫的“中国情缘”展室,它是一位法国重要历史人物——阿道夫·梯也尔——个人艺术品味和庞大收藏的见证。它反映了19世纪欧洲,特别是法国上层社会对中国艺术的持续兴趣和鉴赏水平的深化。</p> <p class="ql-block">这些精美的中国文物静静地诉说着一段交织着文化欣赏与殖民掠夺的复杂历史。它们既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也是中国近代屈辱史的沉默证物。</p> <p class="ql-block">当我站在这个展室前,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国宝,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收藏家个人的情怀、两个古老文明的相遇,以及一段无法被遗忘的、充满矛盾的历史。这正是“中国情缘”这四个字背后沉重而深刻的含义。</p> <p class="ql-block">谢谢分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