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当前深化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小学音乐教学正面临从知识传授向育人本位转变的关键时期。合唱作为重要的美育实践场域,其建设亟需教师超越传统经验,迈向“研究型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与合唱教学的品质提升,正是在“研究”与“教学”的相互滋养、彼此促进中,实现共生共长的核心路径。</p> <p class="ql-block">上午的培训聚焦小学合唱教学痛点与指挥技法提升。教师普遍面临多声部教学困难(如声部兼顾、和声知识欠缺)、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及声音统一与个性平衡的困惑。王育林教授重点讲解了合唱指挥基础:拍点形成三要素(假设点、顺序推、反弹)、三类指挥图示(曲线式、直线式、点状)及四二拍不同落点应用,强调避免“雨刮器式”机械动作。实践中明确指挥手型需自然放松(握鸡蛋状)、站姿规范(双脚与肩同宽,重心前倾),并针对儿童合唱特点提供声部训练建议。教师需加强拍点练习与和声思维,将指挥图示与音乐情绪结合,提升教学实效。</p> <p class="ql-block">合唱指挥节拍教学中,王育林教授沉浸式教学,围绕常见拍子的指挥方法、易错点及解决策略展开深入讨论,结合实例演示与互动练习。</p><p class="ql-block">基础拍子要点:四二拍需“一上一下”简洁动作;四三拍以“下→内反弹→外”形成三角形轨迹,强拍在第一拍,第三拍借惯性带过;四四拍按“1234”轨迹区分强弱;四五拍第五拍幅度需小,避免强拍错位。复杂拍子(如八七拍)可采用主拍+数拍(如1212),并以《帕米尔,我的家乡多么美》为例演示,强调五线谱分析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教学建议:针对低声部易被带跑问题,建议参考人教版五、六年级二声部教材,加强低声部独立性训练。指挥需避免动作雷同,确保拍点清晰与强弱规律。</p> <p class="ql-block">下午我们听了郑小艳教授的关于《从“经验型教师”“研究型实践者”:专业音乐教师专业成长的因素》的讲座,郑教授聚焦卓越教师特质与成长路径,强调需具备教育规律把握、学识能力、人格学术魅力、科研创新四大内涵。通过分析高校专业调整(如河南大学停招音乐表演),指出教师学历提升趋势。提出四维生态成长模型(原生态、内生态、类生态、新生态),结合7位河南卓越教师访谈案例,强调职业精神与专业修养。同时探讨美育政策演进与实施困境,引用李政道“艺术与科技是硬币两面”观点,指出音乐教育应先立足教育、再谈音乐,需突破学科表层,激发学生创造力。</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郑教授通过具体教学案例揭示:当前音乐课存在教师过度控制(如强加动作、追求整齐划一)与学生自然律动本能的矛盾,导致学生处于“分裂状态”。核心观点强调音乐教学本质是让学生感受乐趣、激发想象力,而非动作规范;建议教师通过教育叙事研究捕捉教学现象(如“加动作后唱不准”),追问背后原因并转化为解决方案,实现从经验型教学到研究型教学的转变。同时指出,教师成长需团队协作与身心健康保障,将教学日常转化为研究日常是专业发展的关键。</p> <p class="ql-block">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教师的“研究”与“教学”并非割裂,而是互为表里、双向赋能的统一体。研究为教学注入理性的深度与创新的活力,使合唱训练从简单的歌声排练,升华为滋养学生审美感知、团队协作与文化理解的生命场域;教学则为研究提供不竭的源泉与真实的验证,推动教师从经验中凝练智慧,实现从“教书匠”到“成长引领者”的根本性转变。展望未来,唯有坚持以此为核心,方能构建起“教学促进研究,研究升华教学”的良性动态循环,最终在合唱的和谐之声中,实现师生素养的共生共长,成就音乐教育立德树人的时代使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