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看见”与“喜悦” 代替“控制”与“否定”

心平心语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无论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学生,我们都不要去控制和否定,而是要通过爱自己、活出精彩的自己,去引领和影响他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去看见他们,尊重他们,理解他们,唤醒他们!</p> 心平教育美篇第5164号 <p class="ql-block">学会尊重孩子的“精神胚胎”,珍视他们的“感觉”,用“看见”与“喜悦”代替“控制”与“否定”。唯有如此,家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style="font-size:20px;">读懂“家”与“自我”:</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从心理学视角看成长的养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今晚共读《为何家会伤人》,字里行间都在诉说一个核心:家是成长的起点,既可能成为滋养心灵的沃土,也可能在不经意间留下伤痕。而这一切的关键,离不开对“自我”的尊重与对“感觉”的珍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每个孩子自出生起,就带着一颗独特的“精神胚胎”。这份胚胎的发育,从不是靠知识的灌输或他人的教导,而是源于“感觉”——当孩子碰触世界、与他人建立连接时,那一瞬间涌上心头的体验。这份感觉,是滋养精神胚胎的雨露,让孩子逐渐清晰“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蒙特梭利所坚信的,每个孩子都有天然的使命,乔布斯在斯坦福演讲中也告诫世人:“不要让他人的观点所发出的噪声淹没你内心的声音,要有遵从内心和直觉的勇气。”可现实中,若父母试图掌控孩子的人生、决定他们的命运,本质上就是在破坏这颗胚胎的自然生长,让孩子逐渐迷失在“他人期待”里,离真实的自我越来越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遗憾的是,很多时候家的“伤”,正源于对这份“自我”的忽视。日本小说家太宰治在《人间失格》中写下“别人寥寥数语的责备,对我如晴天霹雳”,背后藏着的,或许是成长中从未被真正“看见”的委屈——当孩子的感受被忽略、需求被否定,哪怕是微小的指责,也会在心里掀起巨浪。反之,若父母能在孩子婴幼儿时期,多与他们互动,用喜悦的目光注视他们的一举一动,让孩子感受到“我被看见、我被喜爱”,这份温暖就会成为孩子一生的心理底气,帮他们抵御未来的风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波斯诗人鲁米曾说“我们是镜子,也是镜中的容颜”,这句话道破了人与世界的关系:你如何看待万物,便是你最深的存在;而家人如何看待孩子,也塑造了孩子看待自己的方式。若家人眼中的孩子是独特的、值得被爱的,孩子便会相信自己有价值;若家人总用批判、控制的眼光对待孩子,孩子也会在自我怀疑中逐渐失去自信。</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 </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家本应是避风港,而非伤人的地方。读懂《为何家会伤人》的核心,便是要学会尊重孩子的“精神胚胎”,珍视他们的“感觉”,用“看见”与“喜悦”代替“控制”与“否定”。唯有如此,家才能真正成为滋养心灵的港湾,让每个孩子都能顺着自己的“精神胚胎”,长成独一无二的、完整的自己。</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