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骑岭南(十三):沧海桑田汕头市:百年商埠的变迁与潮商传奇

江涵秋影

<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24:11月5日,罗湖区莲塘街道莲花阁经大小梅沙海滨公园、大亚湾至惠东县稔山镇,骑行106km,总里程1503km。</p><p class="ql-block"> 从深圳罗湖区经盐田区骑行到惠州稔山,全程100多公里,对体力、耐力和准备工作都是不小的考验。骑行路线特点: 混合了城市道路、绿道、沿海省道和乡村道路。前半段以绝美海景为主,后半段以工业和乡村风貌为主。今天总体中高难度,从莲花阁至坪山区澜湾花园(吃午饭)段沿海爬坡较多,午饭后路平缓。主要挑战在于距离长、有起伏的坡路。从莲花阁经罗沙路 、深盐路、盐田食街附近到深圳东部沿海绿道(盐田段)25公里。从莲塘出发,经罗沙路、深盐路向盐田方向骑行。这段是城市主干道,早高峰车流量大,电动车多,需非常小心。</p><p class="ql-block"> 到达盐田后进入“东部沿海绿道”(入口在盐田食街附近),这段绿道是全程的亮点之一,专门为行人和自行车设计,与机动车道分离,安全且风景绝佳。贴着海岸线骑行,穿过树林,俯瞰大海,远眺盐田港。继续沿绿道/S360省道经过溪涌、土洋、葵涌街道 、坪葵路、石化大道进入大亚湾区域。从盐田到大鹏葵涌这一段,翻越几座沿海的山丘,是全程爬升最多、最耗费体力的路段,当然有一些长上坡也有长下坡。骑出山海环绕的葵涌,进入大亚湾的石化大道。风景从自然海景转变为壮观的工业景观。巨大的石化设施、林立的管道和烟囱,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p><p class="ql-block"> 从大亚湾到惠东稔山镇,23公里。路线从石化大道沿进港路转县道X213/稔山方向到稔山镇。大亚湾区的道路宽敞,但大型车辆(货车、泥头车)较多,需保持安全距离。转入前往稔山的县道后,车辆减少,但路况较差,景观变为典型的岭南乡村风貌。路边是鱼塘、农田和村落,节奏瞬间慢了下来。在经历长途骑行后,这段平路感觉格外漫长,是对毅力的最后考验。</p><p class="ql-block"> 今天晴天,3级北风,气温28/18℃,天气凉爽、能见度高,又是一条风景多元、充满挑战的骑行路线,体验到深圳最精华的海岸绿道、征服起伏的山路、感受大亚湾的工业力量,最终抵达宁静的惠东渔村稔山镇。</p> <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25:11月6日,惠东县稔山镇至海丰县可塘镇,骑行92km,总里程1596km。</p><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26:11月7日,海丰县可塘镇经陆丰市碣石镇、南塘镇、甲子镇至惠来县隆江镇,94公里,总里程1690km。</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从惠东县稔山镇到惠来县隆江镇,区域跨度从惠州市惠东县、汕尾市海丰县、陆丰市、揭阳市惠来县。沿228国道,部分路段为324国道,是一条极具粤东特色的沿海公路之旅。它串联起了惠州和汕尾、揭阳的海岸线,既有壮丽的海景,也有浓郁的渔港风情和乡村风光。</p><p class="ql-block"> 今天从可塘镇(一个以珠宝加工闻名的小镇)出发,经过陆丰市及多个热闹的市镇,如内湖、博美等,可以感受到粤东地区旺盛的商贸活力。在陆丰市时临时改变行程(到普宁市)往碣石镇至惠来县方向,在接近碣石镇时,重新来到大海边,这里是著名的碣石湾。在进入碣石镇前,路过玄武山元山寺,是粤东地区非常重要的宗教圣地和文化古迹,因需稍微离开主路而未去。在陆丰碣石镇、甲子镇、南塘镇之间,是今天海景最壮丽的一段,奇特的海蚀地貌和洁白的沙滩,是拍照和休息的绝佳地点。228国道像一条丝带缠绕在海岸线上。在南塘镇午饭后从汕尾市进入揭阳市境内,30多公里到惠来县隆江镇,100元入住维雅斯精品公寓,大大的房间条件环境都很好。</p><p class="ql-block"> 这两天的天气也非常舒服,阴转晴,28/22℃,微风习习,骑行好时节!</p> <p class="ql-block">  秋骑岭南D27:11月8日,惠来县隆江镇经前詹镇到礐石轮渡站乘船至汕头市金平区,104km,总里程1794km。</p><p class="ql-block"> 今天从惠来县的隆江镇出发,途经前詹镇,一直到达汕头市区,全程基本伴海而行。这条沿海路线串联起了粤东一段非常具有特色的海岸线。它不像成熟旅游区那样人潮汹涌,反而更多地展现了潮汕地区原生态的渔港风情、工业脉搏与壮丽海景的结合。</p><p class="ql-block"> 从隆江镇出发,向南行驶,一开始是典型的潮汕乡镇风貌。随着距离前詹镇越来越近,空气中开始弥漫咸咸的海风,视野逐渐开阔,海洋的气息扑面而来。而分布在前詹镇沿海山丘上的前詹风电场是非常壮观景象, 成片的白色巨型风车矗立在蔚蓝的海岸线上,巨大的叶片在海风的吹动下缓缓旋转,构成了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画面。</p><p class="ql-block"> 在前詹镇附近,宏大的广东石化工业区,巨大的储油罐、林立的管道和精馏塔构成了一个现代工业的“钢铁森林”。这种人类工业文明与原始自然力量的并置,形成了一种超现实的、别样的“海景”。</p><p class="ql-block"> 从前詹镇11公里到资深港,一个充满生活气息的渔港。密密麻麻的渔船停靠在港湾里,渔民们在码头边忙碌地修补渔网、交易渔获。空气里充满了鱼腥味,这是最地道的海滨生活图景。如果时机合适,可以买到非常新鲜便宜的海鲜。</p><p class="ql-block"> 继续前行12公里到客鸟尾,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经过千万年的海蚀,这里形成了无数奇形怪状的巨石,像竹笋、像蘑菇、像各种动物。海浪拍打在嶙峋的礁石上,溅起雪白的浪花,非常壮观,是摄影爱好者的天堂。</p><p class="ql-block"> 接近汕头市区时,壮丽的汕头湾映入眼帘。两座标志性的大桥——海湾大桥和礐石大桥横跨两岸,连接着汕头北岸的城市中心和南岸的濠江区。夜景尤为璀璨,城市的灯火倒映在海面上,与大桥的灯光交相辉映,展现了现代化滨海城市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我们于下午4点到礐石轮渡站(汕头广场—礐石航线),连接礐石轮渡码头和广场轮渡,该航线为公交轮渡服务,主要服务于汕头内海湾两岸的公共交通需求。‌票价‌单程1元/人。我们乘船进入到汕头市区海滨路,一边是现代化的城市建筑,一边是宽阔的汕头内海湾。趁等候找住宿的空闲时间,漫步在观海长廊,远眺对岸的礐石山,感受汕头作为“百载商埠”的独特城市海景。</p> <p class="ql-block">  沧海桑田汕头市</p><p class="ql-block"> 在广东省的东部,韩江、榕江、练三江在此汇合,奔流入海,塑造了一片肥沃的潮汕平原。而坐落于这片平原出海口、像明珠般镶嵌在南海之滨的,正是汕头市。从昔日的滨海渔村,到“百载商埠,楼船万国”的通商口岸,再到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乃至今日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现代化都市,汕头的历程,正是一部活生生的“沧海桑田”变迁史。而贯穿这部历史始终的灵魂,便是那闻名遐迩、驰骋四海的群体——潮商。</p> <p class="ql-block">  沙脊上的崛起:从“鮀岛”到“百载商埠”</p><p class="ql-block"> 汕头的历史,并非始于千年古城,其真正的腾飞,源于近代海洋文明的浪潮。</p><p class="ql-block">在明清之前,汕头仅是潮州府澄海县辖下的一片沙脊之地,因古时盛产一种名为“鮀”的鱼类,故得名“鮀岛”。这里的人们世代以渔盐为业,耕海为田,形成了独特的海洋文化。此时的汕头,只是潮州这座千年古府城的一个出海口和附属地,其光芒完全被“海滨邹鲁”潮州所掩盖。</p><p class="ql-block"> 1858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在《天津条约》中将潮州列为通商口岸。后因潮州民众的强烈抵制,外国人无法入城,最终在1860年,将通商口岸的地点移至了地理位置更为优越、港湾条件更好的汕头。这一“被动”的开放,却成为了汕头命运的根本转折点。</p><p class="ql-block"> 1861年,汕头正式开埠。几乎在一夜之间,各国的领事馆、洋行、教堂如雨后春笋般在礐石海畔建立起来。英国的怡和、太古,德国的鲁麟,日本的三井等洋行纷纷进驻。汕头以其天然良港的优势,迅速成为中国东南沿海最重要的对外贸易口岸之一,与上海、广州等港口并驾齐驱,被誉为“通洋总汇之地”。</p><p class="ql-block"> 开埠后的汕头,商业空前繁荣。这里成为了粤东、赣南、闽西物资集散的中心。本地出产的蔗糖、陶瓷、抽纱,以及从内陆运来的土特产,从这里装船远销南洋和欧美;而来自海外的洋货、大米、西药则从这里输入中国。码头上桅杆如林,商贾云集,形成了“四安一镇邦,金银通七兑”的繁华商业街区。“互市之区,楼船万国”的盛景。至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的吞吐量位居全国第三,其商业辐射能力之强,使其获得了“百载商埠”的美誉。</p><p class="ql-block"> 这一时期的城市建设也飞速发展,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骑楼街、现代化的医院、学校和新式银行。小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及其核心的中山纪念亭,至今仍是那段辉煌岁月最深刻的城市记忆与精神图腾。</p> <p class="ql-block">  潮商的脊梁:从“红头船”到“东方犹太人”</p><p class="ql-block"> 谈论汕头,就不可能不谈潮商。潮商,是与晋商、徽商齐名的中国三大商帮之一,而其生命力之顽强、国际化程度之高,堪称独树一帜。汕头的崛起,正是潮商力量最集中的体现。</p><p class="ql-block"> 潮商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明清时期。由于潮汕地区地狭人稠,生存压力巨大,迫使一代代潮人不得不“向海而生”。他们建造了船头漆成红色、以示籍贯的“红头船”,满载着乡亲和货物,迎着风浪,驶向遥远的南洋(东南亚)。这是一条充满艰险的求生之路。无数人葬身鱼腹,但更多的人在暹罗(泰国)、新加坡、马来亚等地扎下根来。他们从最底层的苦力、小贩做起,凭借着刻苦耐劳、精明算计和团结互助,逐渐在异国他乡站稳脚跟,并积累了财富。“红头船”因此成为潮商拼搏、冒险、开拓精神的象征,这种精神也成为了潮商文化的DNA。</p><p class="ql-block"> 潮商之所以能形成强大的全球性商业网络,其核心在于独特的“家己人”(自己人)文化。在海外,潮汕人极重乡谊,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组建会馆、同乡会,形成了紧密的商业互助网络。一个潮汕人开店,同乡会提供资金、介绍货源;一个商号需要伙计,优先从家乡招揽。</p><p class="ql-block"> 这种网络建立在强大的宗族观念和信义文化之上。潮商极重信用,口头承诺视同契约。他们信奉“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既有对命运(如崇拜妈祖、关公)的敬畏,更有务实拼搏的实干精神。这使得他们能够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整合资源,抓住商机,被世人誉为“东方犹太人”。</p><p class="ql-block"> 从汕头开埠到民国时期,潮商迎来了第一个黄金时代,从传统到现代的商业帝国,成为全球华商翘楚。涌现出如“南洋首富”张弼士(张裕葡萄酒创始人)、报业巨子胡文虎(虎标万金油创始人)等一批叱咤风云的人物。他们将资本、技术和新思想带回汕头和潮汕家乡,投资兴业,捐建学校、医院,极大地推动了家乡的现代化进程。</p><p class="ql-block"> 改革开放后,潮商迎来了第二个春天。他们依托香港、东南亚的资本优势,率先回到汕头、深圳乃至全国投资。李嘉诚(长江实业)、谢国民(正大集团)、陈弼臣(盘谷银行)等一代巨商,将潮商的商业版图从传统的贸易、零售、金融,扩展到房地产、电信、农业、高科技等现代产业,建立了庞大的商业帝国,成为全球华商中举足轻重的力量。</p> <p class="ql-block">  汕头市,位于广东省东部,濒临南海,是中国最早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也是潮汕地区(潮汕三市:汕头、潮州、揭阳)的核心城市和粤东中心城市。它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潮汕文化、著名的侨乡背景和曲折的发展历程而闻名。</p><p class="ql-block"> 汕头是一座充满矛盾与魅力的城市:它既是古老的,承载着深厚的潮汕文化传统;又是年轻的,作为经济特区曾站在改革开放的潮头。它既是内向的,有着强烈的宗族观念和地方文化;又是外向的,通过无数华侨与全世界紧密相连。汕头可能没有一线城市的繁华,但它能提供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和无可替代的味觉盛宴。它值得你放慢脚步,去品味骑楼下的历史,去感受市井间的烟火气,去尝遍让人魂牵梦绕的地道美食。</p><p class="ql-block"> 回顾汕头的历史变迁,从沙脊渔村到万国楼船,从特区试验田到省域副中心,其形态与功能经历了深刻的“沧海桑田”之变。然而,在这巨变的背后,有一种灵魂始终未变,那就是潮商精神。潮商,是汕头这座城市的创造者、见证者和推动者。他们的“红头船”精神,是这座城市敢于闯荡、勇于开拓的基因;他们的“家己人”网络,是这座城市连接世界、汇聚资源的血脉;他们的信义与务实,是这座城市商业文明的基石。</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汕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它既面临着区域竞争、产业升级的挑战,也拥有侨乡资源、海洋区位等独特优势。未来的汕头,若能继续弘扬潮商精神,重塑“百载商埠”的开放气度,激发“经济特区”的创新活力,必将能在这片历经沧桑的土地上,创造出更加璀璨的明天。沧海桑田,不变的,是那面向大海、敢为人先的雄心。</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