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作者:姜兴旺(阳光普照人间)</p><p class="ql-block">美篇号:67533363</p><p class="ql-block">感谢网络图片</p> <p class="ql-block"> 北宋末年,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最璀璨的女性,与连云港这座山海相拥,景色秀丽的这座城市结下深厚的情谊。这位“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始于一场国破家亡的浩劫,也见证了一段文化瑰宝在战火中艰难南渡的悲壮历程。</p><p class="ql-block"> 宋高宗建炎元年(1127年),金兵铁蹄踏碎汴京繁华,北宋覆亡。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时任淄州太守,听闻京师沦陷,面对满室珍藏的金石书画,心如刀割。为避战乱,他们不得不忍痛割爱,对藏品进行数次删减,最终精选出十五车最为珍贵的书籍文物,踏上了南迁之路。正是在这条流徙的艰难道路上,李清照与海州(今连云港)结下了不解之缘。</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据李清照亲笔写下的《金石录后序》记载,他们“至东海,连舻渡淮,又渡江,至建康”。这里的“东海”,即为今天的连云港海州。当这位饱经风霜的才女,带着对故国的无限眷恋和对丈夫心血的万分珍视,将十五车文物从陆路运抵海州时,她所面对的,是从“南船北马”交通节点向水路转运的关键一步。在海州,她租借船只,将承载着半生心血与文化命脉的文物,一船一船地运上淮河,再经长江,驶向建康(今南京)。可以想象,当年海州的古渡口,曾留下她焦虑而坚定的身影,那连绵的船队,正是中华文脉在乱世中不绝如缕的生动写照。</p><p class="ql-block"> 相传,李清照在海州停留期间,曾寓居于寺院或旅舍。面对山河破碎、文物飘零的现实,她内心的悲怆与坚韧交织,或许正是在这片土地上,孕育了她那首情感深沉、被誉为《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多丽·咏白菊》。词中“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的孤寂,“渐秋阑、雪清玉瘦”的清冷,无不映照着她南渡途中的心境。连云港的山海之气,也悄然融入了这位婉约词人的笔端。</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更令人惊叹的是,李清照的丈夫赵明诚所著的《金石录》,这部中国最早的金石学专著,竟也收录了多条关于海州的珍贵碑刻信息。其中,“汉东海相桓君海庙碑”记载了“秦东门”这一连云港重要的历史渊源;“唐郁林观东岩壁记”至今仍完好保存在花果山景区,成为游客必访的摩崖石刻;“唐老子孔子颜子赞”碑虽已不存,但其名载于典籍,证明了海州在唐代已是文化荟萃之地。这不仅是赵明诚夫妇对金石的痴迷,更是连云港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有力佐证。</p><p class="ql-block"> 李清照与连云港的相遇,绝非一次简单的地理过境。它是一场文化苦旅的中转站,是一位伟大女性在命运重压下守护文明火种的见证。从海州渡口扬帆的不仅是十五车文物,更是一位才女不屈的精神与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今天,当我们漫步在连云港的山海之间,遥望古渡口的方向,仿佛仍能感受到那位“生当作人杰”的女词人,在历史的烟波中,为我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文化印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