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尼泊尔印度教的“圣人” ‍——苦行僧

郑炳臣

<p class="ql-block"> 《苦行僧》</p><p class="ql-block"> 持经独坐云岑下,艾衲缝补旧年华。</p><p class="ql-block"> 枫脂燃尽三更露,木食饱尝一味茶。</p><p class="ql-block"> 营营俗事皆妄念,营营苦行证菩提。</p><p class="ql-block"> 涅槃本在红尘里,一钵清泉照天涯。</p><p class="ql-block"> 尼泊尔苦行僧是印度教中以苦行为核心修行方式的僧人,主要分布于尼泊尔的宗教场所,尤其在加德满都帕舒帕蒂神庙周边聚集。作为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尼泊尔吸纳了来自印度等地的苦行僧群体,被称为“Baba”(圣人)。</p><p class="ql-block"> 这些修行者通常赤身或以灰布裹身,用木炭灰或骨灰涂抹全身,手持铁罐与拐杖,面部绘有象征教派的条纹。他们通过极端物质简朴、长期不洁身等方式苦修,部分人甚至数十年闭门冥想。日常通过为游客点吉祥痣换取收入,宗教节日如湿婆神节期间,数千人会聚集巴格马蒂河沿岸祈祷。修行群体分湿婆派与毗湿奴派,使用烟斗、尸灰等工具,女性称为“Sadhvi”。苦修传统起源于古印度,已有数千年历史,最初与反对种姓制度的社会运动相关,主张以肉体痛苦实现灵魂解脱。印度教教义认为苦行可积累功德摆脱轮回,现代社会则成为部分人对抗物欲的精神寄托。尽管尼泊尔法律已废除种姓制度,传统观念仍使这一修行方式延续至今。</p><p class="ql-block"> 以下为朋友们分享的组图,是作者在2月份尼泊尔旅行期间,于26日“湿婆节”当天用手机拍摄的苦行僧。敬请朋友们观赏指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