碛口黄河风景区

老骏

<p class="ql-block">奇名奇村一一索达干</p><p class="ql-block">“索达干”作为村之名,无论当地人或外地人乍一听,毫无疑问认为是北方少数民族的村庄,名奇村奇乡俗奇,正月里闹秧歌“二鬼摔跤”与众不同,奇村奇名究竟从何而来?有官方的考证,亦有民间的说法。</p><p class="ql-block">“流水船”、“刘三推车”,元宵节的“舞活龙”、“斗雄狮”,端午节的“漂河灯”、“黄河水洗眼睛”,中秋节的与众不同。</p><p class="ql-block">三国两晋与十六国时期、北方匈奴、鲜卑、羯、羌、氏五个少数民族或南下进入,或要求内附,给山西人口增加了新血液,山西成为兄弟民族杂居的重要地域,至今山西尚遗少数民族进入山西的村落名,如:索达千村。据山西历史学家杨晓国教授的考证,《北史·突厥传》称“突厥之先,出于索国”,“达干”则是突厥的较低层次的头领官职多称(突厥官制中居第三位),很可能历史上突顾有一个军事头领“达干”在其地建过牙帐,或其地为突厥一个部落所在而得名。1977年,我国古代著名文字学家张领老先生曾曾向当地人探问过地名的由来,后做过考证,1987年张颔老又谈及此事,认为“索达干”是突厥族的一个名词。民间传说是由元朝反抗蒙古“杀鞑干”谐音而来的,俗语讲“八月十五点火为号杀鞑子”,村里至今保存有八月十五“点火把,要火把”的习俗。</p><p class="ql-block">索达干现有人口1575人,张、阎是村中两大姓,土地面积2305亩,从事农业生产和劳务输出是村民致富的主要渠道。村中古迹本有不少,如:前后三进的永兴寺,三合院落的古戏台,造型独特的芦沟桥,因缺少保护,或经破坏,现已荡然无存。四合院落厅房院,上下两层的沟那哈院,现也因缺少维护逐年败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第一阵</p><p class="ql-block">阵型与阵势</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灯阵由九个回字型小阵勾连而成,阵图采用佛教字图案。在佛教“华严经”中有古祥万德所集之意,是最早显现在释迦摩尼胸前的瑞兆之图。</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灯柱横排十九根,竖排十九根共由三百六十一根灯柱组成,整个黄河阵占地四百四十余平方米,每根灯柱高1.5米,灯柱间有横杆相连,相距为1.1米,断开处便是黄河阵的通道,通道全长约五百,每根灯柱顶上置有灯笼(盏),灯盏底部由圆木做成,圆木顶上放一瓷烧的灯瓜瓜,灯瓜瓜放入灯芯和大麻油,三百六十五盏灯皆由七彩色纸四周围罩,夜幕下显得五光十色,万紫千红。</p><p class="ql-block">阵内九宫分别代表古代九州,喻神游九州,阵中央立一根十米的高杆,又名“长命杆”,上竖黄色大旗一面,</p><p class="ql-block">上书中央戊已土;九曲阵的四角各有一根八米高的木杆,杆上分别悬挂着红、绿、白、黑色方旗,上书东方甲乙木,南方丙丁火,西方庚辛金,北方壬癸水,各自代表阴阳五行中的金、木、水、火、土,这个小乾坤有镇邪驱疾的大作用。</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阵现已不是除妖斩魔的工具,而是人们祈求平安幸福的场所,是人类进步、和谐、文明、富裕的缩影。现今乡人又赋予其新意,阵内九宫分别设置为天、地、人、福、禄、寿、禧、财、运九格,满足众游客的各种企盼和心愿。</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阵,曲中无直,但人生曲中有直,无曲便无直,曲中以求直,畅游可感悟人生,升华境界。</p><p class="ql-block">九曲黄河阵,是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内涵丰富,给游人们平安、幸福,快乐、希望!</p><p class="ql-block">索达干九曲黄河阵古文化研究会</p><p class="ql-block">二〇一八年十二月</p> <p class="ql-block">碛口东渡黄河纪念碑位于山西省吕梁市临县碛口镇,是为纪念1948年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东渡黄河的历史事件而建。该纪念碑于2007年建成,主体建筑高12米,采用三片曲线墙体象征黄河波涛,碑座采用碛口古镇城墙遗址造型,寓意古镇在中国革命史上的重要地位。 ‌</p><p class="ql-block">1948年春,毛泽东率中共中央机关从陕北东渡黄河至华北,此地成为中国革命战略转折的关键节点。纪念碑所在的高家塔渡口因河床稳定、隐蔽性强等特点被选为渡河地点,承载了改写中国历史的重大决策。 ‌</p> <p class="ql-block">临县碛口黄河画廊是位于吕梁市临县碛口镇至克虎镇杏林庄村之间的地质遗迹,延绵长度达60余公里。其基岩由三叠纪二马营组灰绿色细砂岩与紫红色泥岩构成,经盐风化、水蚀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奇特的地貌形态,包括漩涡状石槽、动植物造型石等独特景观</p><p class="ql-block">。2022年9月入选山西省最美地质遗迹名单,被认定为展现黄河地貌演化的典型代表</p><p class="ql-block">。</p> <p class="ql-block">  9月14日上午。离开李家山村下山沿湫河向东,经过另一个历史文化名村——西湾村。没有进去。拐弯过桥驶上黄河一号旅游公路,一路向北沿河而上。</p><p class="ql-block"> 从网上查到前面有个景点叫“九曲黄河第一阵”,决定去看看。在一个岔道口错过了,倒车回来一看,是索达干村。这个名字让人联想到口外的少数民族村落。四处查看,除了路旁有个矩形的灯杆组合外,没有其他像阵的东西。旁边有个宣传栏,上面对索干达村,九曲黄河第一阵都有介绍。这时才知道这些矩形的灯杆组合就是“九曲黄河第一阵”。绕到后面去看,那边有个牌坊,横额上写着“九曲黄河阵”,那边才是正面。这个阵类似于我们玩过的诸葛八卦阵迷宫。</p><p class="ql-block"> 出村继续沿黄河北上。看见前面河边有个高高的石碑就开过去停在停车场。这里就是碛口镇高家塔村渡口。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号,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央领导机关从陕西吴堡县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在此上岸,经兴县、雁门关、代县、繁峙、五台到达河北平山县的西柏坡。在那里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纪念碑由迟浩田将军题写碑名“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这个渡口现在还在使用,是联系秦晋两岸人员来往的重要通道。渡口旁有很大一个由礁石组成的高地。站在礁石上,看浑浊的滚滚黄河水从蒙古高原奔流而下,气势磅礴,让人生畏。对岸渡口也建有纪念碑。</p><p class="ql-block"> 在这里拍照留念后,我们上车继续前行。11点半到达黄河画廊。在入口遇到先期到达的游客。有的说值得一看,有的说没看头,有的干脆就没去。我们想既然来了,还是去看看吧。</p><p class="ql-block"> 到了码头,了解到乘船不是按人头算,而是按船算,一只船300元。人多就划算。我们只有两人,在码头上的人又不去。等了一会儿,又来了几个,凑成六个,每人50元,上船时船老大叫我们坐后面。快艇顺着河岸向下漂流。船老大手指崖壁讲解。一来他的口音很重,二来我们坐在船尾,水流声很大,根本听不清楚。索性不听他说。自己观看拍照。岸边的岩石一是被水流冲击形成波纹样或凹凸不平的各种图案;二是岸边的石头被水流冲击形成的奇形怪状。大自然是个高明的雕刻大师,把这些崖壁雕成了各种美丽的图案,成了天然的画廊。原打算顺流而下时拍照片,回来时拍视屏,停靠时拍点近镜头。谁知,漂到最后,稍事停留,船老大就拉开马达,飞快转回去。我说,不是要靠岸让我们上去看吗?船老大说,我问了,你们说不上去。我说,我们坐后面,没听见你说的啥?唉,坐在前面的几个女士也不问问我们的意见,直接回答不去。害得我们也没去成。另外一只船的老大就好得多,不仅靠了岸,回程还贴近岸边,速度慢的多。让游客看得更清楚。</p><p class="ql-block"> 由于快艇速度快,拍的视频就看不清岩画的细节。运气不好,遇到一个不厚道的船老大。</p><p class="ql-block"> 这里没有吃饭的店,我们上岸再往前开几公里,到曲裕镇去吃午饭。然后倒回来向东驱车去临县住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