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6日(D1):人家旅游吃住行玩、甚至娱购,时间节点都有详细攻略,我们脑子里只有一个“天津~丹东~延吉~通辽~天津”一个大概的圈圈。这一天05:30,开启了两人一车的“信马由缰”、走马观花东北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印象中一过山海关,沿途高速就限速100。更可气的是约两三百公里的距离上(两车道且车很少),因拓宽道路限速80,直开到让你心烦、崩溃,只好换人、换个心情,接过方向盘继续慢悠悠走着。</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一站抵达丹东(行程840公里),入住港兴五巷“瑞景酒店”。接着打卡鸭绿江断桥、火车站广场G331线起点。晚餐朝鲜(3)啤酒坊,应该算中式“鲜餐”吧!餐后沿江边散步,穿过一段儿江边夜市,摊位上有各色小吃、消暑饮品、工艺杂货等,从品种特色上看应该兼具了中俄朝三国货色。市面上人挺多、挺热闹,我俩也只是图个新鲜、看个热闹而已,并没有一点消费的欲望。</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7日(D2):约05:20,我们迎着朝阳出发!本来拟走G331,但因导航误上了金山大街(突然间“跟着导航走”这句话直冲脑际),由丹东北上了鹤大高速。考虑到赋予我们的时间,就走了下去,想着返回再走331吧!一路上我们“抓大放小”,不屑于“非著名景点”纠缠,这玩的大格局也没谁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自上了高速,感觉就行驶在了群山之中,时而见云海从山的垭口涌出来,不断流淌、蔓延扩散着。山坳里散落的村庄闪过,薄雾中炊烟袅袅,不难想象村民忙碌的身影,甚而犹闻鸡鸣狗吠。一路上满眼的翠绿养眼、醉心、爽精神,虽然只有两个人,却依然妙语频出、笑声连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5:20,但见路边有车停着,观景台也有人走上走下。停车后发现,著名书法家启功题写的“防川风景区”石碑矗立在那儿。我们走上观景台,看到的是浑浊(也许下雨的缘故)的图们江水滚滚流淌着,紧邻路边的铁丝网顺路向前延伸,江对面(朝鲜)浅滩、村庄、树林尽收眼底。路的左侧依然铁丝网拦着,原来那儿便属于俄罗斯。后来发现,这儿还没到“真正”的景区,到了游客中心,还需要坐景交车进入,如果真的要走进去路程还不短呢。在这段路,我们领略了中国最窄领土“阳馆坪路堤”(宽仅8米),左侧俄罗斯、右侧朝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下得景交车, “防川风景名胜区”和“联合国世界公园”纪念碑赫然入目。我们“抢先”登上“龙虎阁”绕场一周,底下是滚滚图们江水,对岸是朝鲜,俄朝废弃的铁桥清晰可见。往左是俄罗斯,我国通往俄罗斯也有一座桥,看似都成了“断桥”。放眼远望,日本海清晰可见。居高临下拍下几张照片,我们急切切下了龙虎阁,走上了木制栈道,意图到“断桥”边一探究竟。原来栈道根本到不了“断桥”处,只是沿栈道打造了几个主题鲜明的“园区”,如“海拔原点”、“友谊之虹”、“金戈回响”等,在栈道顶端有一观景台,上去更能清晰地领略中、俄、朝三国风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土字碑”因圈在了军事禁区,我们不得入内,可谓未见真容。经查,土字碑设立于清朝光绪十二年(1886年),铭刻了中俄边界划分历史,见证了吴大澂收复国土的外交斗争。</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乘坐景交车回到停车场,匆匆拍下“东方第一村”照片。返回途中,瞻仰了吴大澂将军的雕像。回顾今天行程,还真是“心想必达、说走就走”,观景台上看“三国”,风景这边独好!</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7:20,我们离开防川风景区后驱车直达珲春市,入住“维也纳酒店”,当天行程890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8日(D3):约05 :30,我们又出发啦!行约十数分钟上了G331,时不时平均限速70公里。悠闲的行驶也让我们饱览着沿途的风光,广阔的稻田里,稻穗渐次褪去青绿,裹上了一层暖融融的浅黄,沉甸甸的稻穗垂着穗尖,风一吹就轻轻晃荡,满满的丰收之象正是农民一年的期望。</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06:00,我们又一头扎进山里。东北的山感觉都不高,有的状如丘陵一般,山上多生长着松树、白桦树。途径虎豹国家公园区域,时不时有“严禁猎杀野生动物”、“虎豹出没,注意安全”、“野生动物通道”等提示牌。这也让我们时刻警觉地目视着前方,祈盼着与虎豹豺狼的邂逅,最后,让我们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白日做梦”。</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鸡西市鸡冠区午餐,出发后导航又把我们从鸡西导上了高速,后又转上331国道。</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5:20,到达“虎头要塞遗址”,这儿是日本关东军为实施“北进计划”在中苏边境修筑的17处军事要塞之一,旨在作为进攻苏联的战略基地。整个要塞由猛虎山、虎北山、虎东山等7座山体组成,正面宽12公里,纵深30-45公里,地下工事总面积超100平方公里。工程历时6年,强征中国劳工及战俘十余万人,因恶劣施工条件导致大量劳工死亡。1945年8月,苏军在此与负隅顽抗的日军激战11天,直至8月26日全歼守军,该战役被称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战斗”。</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紧邻着的“知青岁月”也是满吸睛的,虽然对于“知青点”的状况不甚了解,但对于那段儿农村生活记忆犹新、历历在目,可谓有着深深的体会。</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7:30,我俩一路狂奔到了珍宝岛公园(岛未开放)。珍宝岛,满语“古斯库瓦郎”,意为“军队营盘”,因状如元宝而得名,是我国固有领土,面积0.74平方公里。乌苏里江一个小小的江心岛,竟让我们起早贪黑跑来打卡,源自那场英勇的自卫反击作战。</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20世纪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苏联频繁在边境制造事端。1967年至1969年,苏军多次侵入珍宝岛,阻挠中国军人巡逻并殴打边民。1969年初,中共中央决定对苏方武装挑衅实施反击,以维护领土主权。这次反击作战分为三个阶段,3月2日初战:苏军70余人袭击中国巡逻队,造成6人伤亡,中国边防部队反击,毙伤苏军45人,击毁装甲车1辆。3月15日激战:苏军出动50余辆坦克、100余名步兵,发动三次进攻。中国部队顶住6次炮火急袭,击毙苏军指挥官列昂诺夫上校,最终迫使苏军撤退。3月17日收尾:苏军试图夺回被击毁的T-62坦克未果,该坦克后被中国打捞并作为苏军侵略证据陈列于军事博物馆。珍宝岛反击作战充分体现了中国军人为保卫国家领土主权英勇顽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8:20,天完全黑了下来,决定栖身之地提上了首位。经反复搜索、核对,在距离上只有虎头镇才是上上选。无奈之下我们原路返回,19:50入住虎林市虎头镇“宝岛假日”宾馆,当日行程878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29日(D4):约05:20出发,这里天明显亮的早,据说四点钟早市就开始了。自虎林上了建鸡高速、再转建黑高速,这一带地势开阔、平展,应该就是典型的东北平原了。放眼窗外,两侧的稻田已经泛黄,阵风拂来,金灿灿闪着黄光,看似距离收割的日子不远了,愿他们又是一个丰收的年景。</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刚刚离开,老天还有点舍不得,掉下几滴眼泪。</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09:20,我们到达今日第一站“东极广场”。东极广场又称太阳广场,位于抚远水道与乌苏里江交汇处。进入景区,右手是乌苏里江,左手是黑龙江,两江于此汇流。隔乌苏里江与俄罗斯卡扎克维茨沃镇相望,北隔抚远水道与黑瞎子岛相邻。作为中国最东端的广场,其设计以“起航”为总体意象,东极极标雕塑(高39.5米)为桅杆,河口观景广场为舰艏,象征中国巨轮驶向东方,而抚远作为“船头”,每日迎来祖国第一缕朝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最为亮眼的景观“东极极标雕塑”,呈现“东”字造型,托举金色球体,象征太阳初升之地。所以,东极最火的话是“我把太阳迎进祖国”,“拥抱华夏最早的晨光”,这都准确诠释了抚远东极独特的诗意场景。</span></p> <p class="ql-block"> 约12:00,我们到达今日第二站,打卡抓吉赫哲族民俗村。村庄坐落于祖国陆地最东端,被定位为“东极第一村”。漫步于村里街道,你会被漂亮的现代化居民小区、配套的民宿、特色鱼馆等深深吸引。据说以前是木制结构的赫哲族传统民居“撮罗子”(尖顶窝棚)和“胡萨”(木屋)。清晨江雾弥漫时,整个村落仿佛飘浮在水墨画中,而黄昏时分,夕阳洒在江面,鱼舟归岸的场景更是静谧如诗。看来有机会重游抓吉村一定小住几日,好好体验、享受这自然与人类居所的和谐共生。</p><p class="ql-block"> 走进村民族文化博物馆,展示的鱼皮衣制作技艺、渔猎工具等文化遗产让人记忆犹新,特别是鱼皮服饰的加工制作,一针一线都凝结着民族的生存智慧,这种原始而精湛的技艺让人惊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 约13:10,我们到达今日第三站黑瞎子岛。黑瞎子岛的面积很大,景点间距较远,必须乘坐景区大巴车游览。第一个打卡点:“原俄罗斯驻北代岛哨所遗址”(哨所建于1976年,2008年划归我方),这儿是黑瞎子岛主权变迁的历史见证。园区内保留了当年的兵营建筑、界碑等遗迹,通过图文展板展示了黑瞎子岛从争议到回归的历史过程。穿过“哨所遗址”,当我们走进黑瞎子岛湿地公园时,仿佛踏入了一幅流动的画卷。行进在2256米长的木栈道上,风拂芦苇,芦花荡漾;荷花塘疏疏落落开着的几朵荷花随风摇曳,荷香犹闻;沿途偶有各种鸟类(丹顶鹤、白鹭等)翩跹起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明珠”实至名归。</p> <p class="ql-block"> 约14:10,离开湿地公园,大巴车把我们带到了黑瞎子岛的第二个打卡点“东极宝塔”。这是黑瞎子岛的地标性建筑,采用汉唐风格,通高81米,塔基座为40米×40米的方形(寓意“九州方圆”),两层叠起的设计象征“天地合一”。塔基四角矗立着升龙、行龙、潜龙、坐龙四种龙柱,象征祖国风调雨顺;圆形广场直径171米(代表171平方公里的中方面积),外沿56根盘龙石柱(对应56个民族),寓意各民族守护祖国领土。</p> <p class="ql-block"> 约15:00,黑瞎子岛第三个打卡点,探秘黑熊园。这儿是我国最大的黑熊主题景区,据说现有120余只亚洲黑熊及狍子、野猪、狐狸等野生动物。我们乘坐防护观光车进入园区,沿途黑熊的爬树、打招呼、作揖等每一个动作都憨态可掬,只是感觉对于成人少了些诱惑力。</p><p class="ql-block"> 约16:10,我们离开黑瞎子岛,由东极高速入口上了建黑高速,因为动了走大环线的念头,想着尽量往前赶路,但又觉得晚上视线终归受限。安全起见,我们在高速“291”收费口驶出高速,约19:30入住“禾缘宾馆”。这儿应该是“北大荒集团公司的一个农场场部所在地,城区小有规模,当日行程950公里。</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30日(D5):约05:30出发,在291收费站上了高速,直到鹤岗出高速。鹤岗吃过早餐,沿着332国道进入伊春市,出市区上了伊齐高速,行驶中蓦然发现,路两侧几乎不见了泛黄的稻田,生长着的农作物基本上是成片的玉米和大豆。</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行不远发现,路两侧出现了凸起不高的山脉,山上郁郁葱葱,高大的发电风车散布在山峦。进入佳木斯段,渐渐行驶进入山区,时不时有小雨飘下(一段一段成条状),遂诞生了关于王母娘娘的第一条歇后语。到了北安段,各种树木、花草已现微微秋色。</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4:40,到了瑷珲历史陈列馆。这是一座以中俄东部关系史为主题的专题性遗址博物馆,位于黑河市瑷珲镇,建在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签订地——瑷珲新城遗址上,全面展示了黑龙江流域从中国内河演变为中俄界河的过程,被誉为“立在国土边缘的历史教科书”。特别是“瑷珲条约”的签订场景复原与实物、声光电融合下的海兰泡惨案,深刻揭露了沙俄的侵略行径。瑷珲条约至今是中国人永远抹不去的一道深深的伤痕、甚至是永远的痛,园区树下石头上写着的“36屯”永远不会忘记,对每个参观的人也都是一次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它也让我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5:50,我们离开萨布素街(纪念馆前面街道),直奔黑河口岸(约40公里)。口岸位于大黑河岛上,这是一座江心岛屿,地处黑龙江主航道中方一侧。登上大黑河岛,蓝天白云下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庄严肃穆;国际边贸城进进出出的人大包小包,见证着边贸的繁荣;若隐若现的游轮汽笛声,催促着游人踏上江边的脚步。站在江边,黑龙江水在身旁平缓而深沉地流淌;举目远眺,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市的建筑轮廓在日光下清晰可见。站在这座作为“中俄之窗”的岛屿上,心境变得奇异而开阔,仿佛一脚踏在祖国的坚实土地上,另一脚已感知到异域的风情,一种置身边界、连接两种文明的奇妙宁静与微微激荡在心中悄然弥漫。</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7:10,这儿是中国人口地理分界线(即胡焕庸线),主要揭示了东南部人口密集、西北部人口稀疏的基本特征。东南部36%土地承载全国96%人口,西北部64%土地仅养活4%人口。这一规律自1935年提出以来,长期反映中国人口空间分布的客观差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爱辉腾冲线不仅是人口分界线,也是自然地理(如气候、地形)与历史地理(如中原王朝疆域、民族文化)的分界线。同时,也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象征线,以东城镇化水平普遍高于全国,以西则长期落后。这一差异导致东西部经济、社会发展存在显著差距,成为国家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关键参考。</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约18:00,入住季枫国际酒店,当日行程784公里。</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8月31日(D6):约05:30出发,我们沿着G331一路向西,刚出黑河市区的路宽敞平整如高速一般,不禁心中暗喜。行不远,阵阵浓雾袭来,开车的、坐车的都心中一紧,紧盯前方,不敢有丝毫的懈怠。不过还好,雾渐渐散去,太阳笑脸微露,随之两人心情也放松了许多,话也多了起来。当行驶过白石砬子村,途中依然浓雾阵阵,但因区段本就限速60,所以基本没有影响计划中的行程。</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黑河至呼玛段江边风景非常壮美(实际浓雾是路与江边距离相关的),山峦起伏,植被茂密,与对岸一致,形成天然国界线。眺望窗外,偶有俄罗斯城镇或哨所像风一样从眼前划过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第一站:寻找十八站遗址。清代康熙年间(1685年),为传递雅克萨战报,从嫩江至漠河开辟了“奏捷之路”。共设25个驿站,古驿站十八站遗址深藏在一个小村子里。约10:40,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导航和走访村民,在一个不大的院落内,一座简易的木板房、一座古老的石碑映入眼帘,遗憾的是有栅栏围着,我们只能趴在栅栏外凝望、沉思。据记载,光绪年间为运输黄金重新启用过古驿道十八站,这儿也成了古黄金之路的重要节点。我们由村子出来后,发现331国道旁左侧树立着一块十八站石碑(有遗址施工提示),行不远又见十八站石刻碑一座,这就有点让人云里雾里,弄不清哪儿是真正的十八站遗址了。</span></p> <p class="ql-block"> 第二站:约15:40,我们到达龙江第一湾景区。购票后,景交车首先把我们拉到“龙江第一湾”景区第一个打卡点——“中国最北点”。这里设置有“中国最北地理坐标点”的石碑,标志着这里是中国陆地的最北点。据介绍,这片区域原本名“乌苏里浅滩”,由黑龙江江水冲积而成,面积约50余平方公里。这儿虽然名字里有“乌苏里”,但它实际位于黑龙江畔,与乌苏里江、乌苏里船歌等没有丝毫关系。</p><p class="ql-block"> 清朝时,曾在此设立过卡伦。"卡伦"是满语,意为哨所、边防站。当时,因这里曾是一个与俄罗斯进行边境贸易的热闹地点,遂更名为“卡伦小镇”。后来,随着边境贸易的萧条,这里逐渐寂静。近年来,又随着当地旅游业的开发,这片区域被重新命名为“卡伦小镇”,以追溯这段历史。现在的卡伦小镇(乌苏里浅滩)以及附近的龙江第一湾,已经成为一个集合自然风光与地理文化的旅游区域。</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6:10,第二个打卡点——“龙江第一湾”。这是黑龙江源头水流在此自然形成的一个巨大的“Ω”形江湾,无论是大巴车上司机师傅的讲解还是图片的显示,都深深地诱惑着我们去一饱眼福。为观赏这一壮观景色,我俩不惜连续爬升千余级台阶(一车人上去的没有几个)。有时驻足小憩,抬头看着那弯弯曲曲、节节攀生的木栈道望无尽头,既使如此、既使气喘吁吁,我们依然坚定、坚持着向上迈着每一步。爬上观景台眺望远方,对岸一个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圆形半岛上,基本上是无人居住的原始状态,看不到城镇或村庄,只有纯粹的自然荒野景象。虽然地理位置受限,扫视不到“Ω”全貌,那奔流的江水、那鬼斧神工的造型仍然给人以震撼。</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约17:50,我们到了今日第三站——北红村。北红村藏在黑龙江大兴安岭的群山之中,是我国真正最北的行政村,与俄罗斯隔江相望。 </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在入村口打过卡(“北红”石碑),约18:20,我们入住北红村顺福宾馆(木刻楞房子、大炕),今日行程658公里。</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多年的夙愿得偿,北红村的“神秘”催动着我们的脚步,办着入住心已飞出屋外。放下行装,我俩便走在了村里的大街小巷。那整齐的木刻楞俄式木屋、木栅栏、劈好的柴火堆和俄罗斯套娃等,都让人深深感受到东北农村的烟火气与俄罗斯风情的融合。整个村子三排房子四条路,其中一条是黑龙江堤坝。虽然走马观花,但莫罗斯最北酒吧、俄罗斯面包房、北红哨所(这儿才是真正的中国最北哨所 )等还是留下了很深的印象。</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 游览过“北极村”后相比较,“北红村”没有过度的开发,仍然保留着原始的自然风光和浓郁的乡村气息,也许这儿才是一个能让人静下心来感受“找北”乐趣的地方</span><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