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校报《悦读》从2013年创办以来已经陪伴大家走过三个年头,共印发16期,全校上至领导下至教师都曾是它的作者与读者。教务处作为校报的编辑部,我把它的主题定位在:砥励智慧、沟通情感、弘扬正气、传递能量。</p><p class="ql-block"> 这一纸校报看似轻飘飘,却要经过约稿、组稿、配图、排版、印刷几个流程才会出现在大家眼前。先说约稿,通常每月的月底我都会出现在各各部室,大家第一直觉:时间真快又一个月了!第二直觉:约校报稿!对于约稿各部室内部行事不一,有的轮流坐庄,有的直接摊派,也有的从不涉足染指。各部室经过一周左右的酝酿,成文陆续汇集教务处,接下来就是组稿。如果说约稿是一群人的狂欢,那么组稿就是我一个人的寂寞了,我要对每篇选定的文章或字斟句酌、或改头换面、或提纲挈领、或画龙点睛、或删繁就简,力求完美呈现。稿件已整装待发,必须有插图为它锦上添花,为了让插图与文章内容、思想、意境相得益彰,我要盯着电脑在海量的百度图片里精挑细选,七八张图片通常要用上半天的时间简直是要瞎掉的节奏。16期100余张图片,没有一张是随意插放,都是我千遴万选挑出的“经典”。印象最深的是为张宇朋的《我骄傲,我是总务人》配图,我想找一张画面有4个人(代表我们总务4人)昂扬向上的图片,可我找了又找依旧山重水复,无奈只得求助外援盛英华,她果然不负我望终于淘到一张4人在沙滩阳光下跳跃的剪影,我如获至宝,可盛说这剪影里有女的与总务不符,哎,得来如此不易就不要再纠结性别了,主要看气质气质啊!至于排版印刷都要在校外进行,三年来我们的校报都是经一人之手诞生,她就是供职于我市“金达电脑”的员工李丹,一个90后纯朴女孩,如今她已自立门户,我仍是她忠实的客户,只因她的品位与技术俱佳,最重要的是她和我一样追求细节完美。多年的合作,让我们对校报的色彩,装饰,背景,布局,字体……达成了高度的默契和共识,我们给它的美学定位是大道至简,大方臻雅。这三年来我见证了她从草根到老板,从单身到即将做母亲,她也伴随着我们的校报一路成长一路走来,不能不说是一种美好的缘份。</p><p class="ql-block"> 这些只是校报制作的流程,至于它背后的故事作为资深编辑的我更是如数家珍。</p><p class="ql-block"> 有一期稿子又告急了,无奈去找好友徐彩霞托她写上一篇,救场如救火,再加上多年交情,我们的现金同志放下算盘与账本,提起纸笔,写下了一篇游记《大红袍》(15期)美仑美奂,令人心驰神往。2015年春节后一场暴雪导致我校车棚坍塌,总务人员共赴抢险前线,我向继东约稿嘱他们写一篇纪实类文章,其实心里没有什么过高期望权当是备忘吧,可没想到总务竟杀出一匹黑马——张宇朋,本着不想当写手的老师不是一个好总务的思想,一篇《我骄傲,我是总务人》(12期)洋洋洒洒近千字,让人叹为观止,起承转合情景交融,妙语佳句俯首皆拾,加上一串串排比推波助澜,更显气势非凡,满满的正能量,读罢不禁让人热血沸腾。我让彩霞和宇朋首先出镜其实想表达的就是:我们的财务和总务都能跨界跳线激扬文字,作为学校中流柱的教研员和其它业务部室还有什么理由不投身到创作的洪流中呢?还有一个人值得一提,那就是田德宝老师,他无论是日子里还是“月子”里都不亏我的稿,是我的金牌撰稿人与救命稻草,校报至今共印发16期,田老师一人就参与撰稿11期,内容丰富,涉及书评、政治、随感、业务、风花雪月、故人乡情……放眼整个学校,勤于笔耕文笔卓著无人匹敌。其实他做了这么多与考核并不沾边,也无奖励可言,只是出于对文学的热爱和对学校工作的支持,每次接到稿子,我的心里都溢满了对田老师的欣赏、敬重与感激!</p><p class="ql-block"> 此外还有一些人一些事让我难以忘记。中教部的数学教研员郭庆峰,理工男一枚却与诗歌结缘,数理化的外表下却包裹着一颗莎士比亚的心。《我愿做你的一缕阳光》(7期)温情四溢,《生活》(8期)激情飞扬,《故乡那一片绿》(10期)浪漫旖旎,《师恩难忘》(9期)拳拳敬意。他还有一本手写诗集任我翻阅挑选,对于我来说真是莫大的信任与福利啊!只是现在庆峰负责中教部的新闻报道,很久没为校报撰稿了,当真有点怅然若失。幼教部主任张丽不经过一番深思熟虑是决不落笔成文的,骨子里是追求完美的处女座,一篇《阅读.悦读》(7期),让我在心里把她引为知己,《引领谱新曲 教研奏华章》(13期)、《去做一棵树》(15期),文风和她的为人一样圆融练达,纪实与抒怀完美交融,无可挑剔。更可贵的是幼教部珍藏着校报从创办以来的每一期,一次年底迎检,急要往期全部校报,由于备份不多,我这一时也没凑齐独缺第一期,出去印制是来不及了,怎么办?盛英华灵光一闪:“各部室有啊!”“三年前的,不是蒙尘就是丢弃,还有指望吗?等等……去找张丽看看”分分钟后,盛英华捧着第一期校报从幼教部乐颠颠的跑了回来,我心里感慨万千:多么靠谱的好同志啊!有一段路遥《平凡的世界》热播,音体美部的徐沙芳一边追剧一边写了一篇《走进平凡的世界》,可有一天电脑突然死机,写了大半的文章消失无踪,要知道再从零写起简直是噩梦一场,我都不忍心把“重写吧”三个字说出口,可沙芳愣是在扼腕抓狂过后,又笃定地坐在了电脑前,一字一句慢慢回忆重新整理,最终把稿子交到了我手上。体育人陈利峰,一次有点腼腆露怯的找到我说:“最近下去听课看到学校不够重视音体美,我有点感悟,写了几句你看用到校报上行不行?”我没有看那篇稿子对他说:“只要你写就是超越,至于润色和加工就交给我吧!”于是就有了那篇充满人文关怀的《追求更有长度与厚度的生活》(10期)。美术教研员梁海艳为人敦厚,文风质朴,只是表达起来繁芜杂乱,一度让我改到纠结,但那篇《感动,点一瓣心香》(11期)确实让很多人欣慰感怀。德育部主任王冬的文章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朴素温暖和千帆过尽的云淡风轻,《平凡也是一种幸福》(10期)、《用左耳聆听青春》(13期)读来如清风拂面,令人舒服熨帖。刘贵伟擅长的写作手法是平铺直叙,似与你娓娓道来聊着家常,但做为一个信息员兼IT控已实属不易。卢冰笔端虽涩,却最为勤勉好学,每次写稿都全心投入,切蹉琢磨,功在不舍。田蕾、孙吉作为我市小语界的灵魂人物,才华横溢,业务精湛,她们的文章尽显专业范,业外俗称“腔调”。有些人文笔舒展,底蕴深厚,却如昙花一现,让人惦念,例如万铃与石爽。还有我们的陈校长,刚来进修二个月就亲自为校报撰稿,不吝赞赏并寄予祝愿…… </p><p class="ql-block"> 校报创办这三年来我最大的困境就是稿件不充足,文章不走心。当时有领导提出把校报办成一个容幽默笑话、生活窍门、天天饮食于一体的大杂烩,我固执己见没有采纳,因为我们身处在一个海量信息时代,这些东西从各种媒体都可以信手拈来,我们也就没有必要在这一方校报上复制粘贴了,再说也有违了我们办报的初衷:推崇原创!</p><p class="ql-block"> 2015年下半年,我们的校报只印制了一期,在经过数次约稿无果,没米下炊的窘境之后,我正式向校长提出停办校报,但是没有通过。我想在他心里一定是认为进修学校作为一个高知群体,它既应该有埋头赶路的坚韧与执着也应该有抬首看天的意趣与情怀,一纸校报虽与绩效、考核、评比毫无关联,但它所呈现的却是一所学校的内在气质,它理应成为全体教师的精神坐标和人文殿堂。</p><p class="ql-block"> 是的,人生除了奔波与营役还有诗和远方,我们这座精神的后花园葱茏也好,荒芜也罢,全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间,笔端。</p><p class="ql-block"> 相约2016,让我们从“心”出发,驭笔而行,共享“悦读”,不见不散!</p>